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2015-04-10马罕
马 罕
中国.空军青岛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山东青岛) 266071 E-mail:wanghongfang75@163.com
父母教养方式很久以来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研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对其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手段和方法,它是父母教养态度、教养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在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心理焦虑、烦恼增多;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压力蔓延到了学校,他们过早地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高中生所处的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研究提出[1],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问题并非普遍存在,但某些心理问题的确占相当比例。
高中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学生对男女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异性在一起会有较强的情绪体验,又由于国内就业形势严峻、高考升学的压力大,加上青春期的身心特点,其心理机能容易失衡。胡胜利指出,强迫、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等症状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及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生活事件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2]。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为重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最重要的他人。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孩子刚出生就发挥着示范、导向、濡染、催化和校正作用,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3]。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4]。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使学生生活在健康的家庭中,有益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卫生健康;相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心理健康问题[5-6]。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青岛市市区随机选取两所高中整班抽取了学生共400人,回收到有效问卷345 份(86.25%)。被试年龄16~18(16.96±0.46)岁。
1.2 方法
1.2.1 施测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7]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8]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大课间时间,由专职心理咨询师带领进行团体施测。
1.2.2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 该量表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是有效而准确地专门测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工具。该量表共有60 个项目,由10 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采用5 级评分制(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1.2.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它由瑞典Perris 等编制,岳冬梅等人[9]修订,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量表共有66 个项目。其中包括6 个父亲分量表,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过分干涉(FF3)、父亲偏爱被试(FF4)、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5 个母亲分量表,分别是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M1)、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M2)、母亲拒绝否认(MM3)、母亲惩罚严厉(MM4)、母亲偏爱被试(MM5)。EMBU 采用1~4 级记分。66 个项目中,父亲量表不含第19、24、26、38、41、47、54、63 项:母亲量表不含第5、10、18、20、21、40、49、66 项。
1.3 统计处理
所得结果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345 名高中生有57.02%的学生总均分≥2 分,即有196人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有7.76%的学生总均分≥3 分,即有26人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有0.90%的学生总均分≥4 分,即有3 个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因子分≥2 分的前3 项检出率依次为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和强迫症状,因子分≥3 分的前3 项检出率依次为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和焦虑,因子分≥4 分的前3 项检出率依次为焦虑、学习压力和抑郁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见表1。
表1 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n=345)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总分及各因子分的相关见表2,表3。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成显著正相关。
表2 父亲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r)
表3 母亲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r)
3 讨 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57.02%,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7.76%,说明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令人担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0-11]。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强迫症状、适应不良、焦虑、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说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巨大,存在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和情绪困扰。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成显著正相关。调查结果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父母给予子女越多的尊重、理解和情感温暖,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而对子女越是采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过度干涉保护,则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父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如经常用严厉的惩罚、过分的拒绝否认来对待孩子,易使子女缺少自信以及过分的贬低自己。研究发现[12-13],父母自身的行为和对待子女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神经症患者的父母明显的表现出对子女缺乏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他们更多表现出对子女的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对待子女缺乏关注、爱心和肯定。相反,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和抑郁的程度越低。
有调查显示[14],父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以及偏爱容易使子女滋生骄傲、偏执、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以及缺乏韧性等不良心理特征,同时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父母对子女生活的过分干涉导致了他们的不安全感;父母对子女的惩罚严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相反,父母对子女民主、宽容的态度容易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能力,父母积极的情感关注能够培养子女乐观、热情和开朗的性格[15-17]。因此,我们应提倡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让每一位父母亲都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1]夏海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5(4):26-26
[2]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2):153-161
[3]曲晓艳,甘怡群,沈秀琼.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卫生杂志,2005,13(3):288-288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67-567
[5]韩雪,李建明.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05-107
[6]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106-107
[7]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6(4):15-20
[8]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444-444
[9]岳冬梅,李呜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99
[10]徐立峰,卢卫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1):60-62
[11]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 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50-761
[12]王丽颖,杨蕴萍,林涛.焦虑障碍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14-416
[13]王极盛,邱炳武,赫尔实.中学生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10):16-18
[14]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72-74
[15]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59
[16]刘金同,张敬悬,翟静,等.父母养育方式对个性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2):96-97
[17]曾琦,芦咏莉,邹泓,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