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紫癜相关感染因素分析
2015-04-10刘辛燕
刘辛燕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中感染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4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相关病原检测结果与疾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总感染率73.33%,其中肾型紫癜感染率最高达100%,其次为混合型紫癜感染率达88.89%。结论:感染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应重视针对病原的治疗,减少复发。
关键词 儿童 过敏性紫癜 感染
过敏性紫癜(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常见血管性疾病,可累及皮肤、胃肠道、肾脏、关节,甚至心、脑等多个器官。其病因未完全明了,可能涉及感染、遗传、药物、疫苗及某些食物诱发等因素。现对我科2011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的4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感染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HSP患儿45例,男29例,女16例,男:女=1.8l:1;年龄3~14岁,中位年龄7岁。其中<6岁10例,6~10岁30例,>10岁5例。45例患儿诊断标准符合第七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HSP诊断标准。
数据收集:数据资料包括确诊年龄、性别、家族史、既往史、发病时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
临床分型:45例患儿单纯型8例(17.78%),关节型18例(40.00%),腹型7例(15.55%),肾型3例(6.67%),混合型9例(20.00%)。
主要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均无过敏性紫癜家族史;明确食物过敏5例(11.11%);药物过敏1例(2.22%);近1月内有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16例(35.56),其中1例同时伴有中耳炎;腹泻1例(2.22%);溃疡性口炎1例f2.22%)。入院时有典型紫癜样皮疹42例(93-3%),腹痛16例(35.56%),关节肿痛27例(60.00%),肾脏损害14例(31.10%),发热7例(15.55%),睾丸肿痛3例(6.67%),神经性水肿5例(11.11%),咳嗽16例(35.56%)。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入院后于48小时内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CRP、凝血四项、咽拭子培养、咽拭子EB-DNA、ASO、呼吸道病原学9项及腹部B超。45例患儿中白细胞计数升高19例(42.20%),无1例降低;血小板计数升高19例(42.20%),无一例降低;尿常规异常14例(31.10%),其中尿沉渣镜检红细胞>5个/HP有3例,尿蛋白阳性3例,潜血(±)11例;粪便常规潜血阳性者10例(22.22%);凝血四项异常5例(11.11%);腹部B超异常9例(20.00%)。
结果
通过对45例HSP患儿的病原学结果统计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总感染率73.33%(32/45),其中肾型紫癜感染率最高达100%,但病例数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其次为混合型紫癜感染率达88.89%;总的感染中以混合感染为主56.25%(18/32),其中以EB病毒与支原体的复合感染为最多38.89%(7/18),其次为链球菌与支原体复合感染22.22%(4/18),及链球菌与EB病毒复合感染16.67(3/18),其余检出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沫/副嗜沫嗜血杆菌、乙型流感病毒等。在各型过敏性紫癜的感染病原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感染率排序依次为肺炎支原体、EB病毒、溶血性链球菌。
转归:45例患儿均予常规抗过敏、改善血管通透性及对症治疗,5例重症加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800~1000mg/kg)治疗,29例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予相应抗感染治疗后未再复发,42例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复发,3例紫癜型肾炎好转出院,门诊随访治疗。
讨论
既往HSP治疗中多强调抗组胺、抗过敏、改善血管通透性等药物,强调寻找致敏源,如食物、药物、吸入物等,而临床实践中多数患儿往往无明确过敏史。多单位、多样本回顾性分析均提示儿童过敏性紫癜与感染密切相关。吴波等研究145例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病例65例(55.1%);盛炎艳观察48例HSP患儿链球菌感染率31.25%;殷佟、陈国金、赵蕾蕾发现HSP患儿中MP感染者41.4%;楼方、肖强报道89例HSP患儿感染率75.3%;刘义红研究显示736例HSP患儿感染率67.67%,分别检出CMV、MP、埃可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张碧丽、王文红、范树颖研究显示HSP发病与EB病毒、支原体及链球菌感染有关。本组45例HSP患儿总感染率73.33%,肾型及混合型紫癜感染率高,其中混合感染为主,而MP、EB病毒及链球菌感染在感染病原中尤为显著,治疗过程亦提示针对性抗感染的重要性,尤其复发病例。
因HSP发病与IgA介导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感染诱发HSP可能与病原体作为致敏源,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和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反应,而使免疫功能紊乱有关。通过本组病例研究提示对于HSP患儿应重视各种感染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积极查找感染病原,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尤其对混合型、重型及复发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