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2015-04-10戴世英
戴世英
摘 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由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本文阐述了诚信的基本内涵和高校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对高校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揭示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考
一、诚信的基本内涵
诚信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品质,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最重要的品德。它作为公民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其基本涵义是诚实、守信和遵守承诺[1]。
在传统的诚信观念中,诚与信是分开的。诚是真实的、真心、诚实、实在等意思;信是确实、不欺骗、不怀疑、可靠、守信等意思。现代人赋予了它新的涵义。诚,要求人们以诚相待,真诚待人,它强调的是做人内心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信,注重对其他实物和他人的一种态度,体现的是外在的社会关系。诚信是诚实、守信用。它不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更是高校学生所应具有的基本思想道德品质和成才的必备素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诚信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需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做人之本,立德之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国民的道德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如,要以诚信为重点,再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需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和谐的主体,应该加强诚信品质,提高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
(二)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关系到学校对外形象和发展前途。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它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的前途,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在加强诚信教育时,需要对学生强调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时,要不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诚实做人的崇高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树立学校品牌形象[2]。在学校招生时,会因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招收到品学兼优的学生,学生在毕业就业时,会被用人单位优先选择,使学校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占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三)高校诚信教育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校风、学风和考风建设。高校大学生中,无论是学习行为方面,还是在与人交往为人处事方面,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学习方面,旷课迟到、作业抄袭,在做毕业论文时,随意抄袭粘贴,学术造假,甚至在上公选课时,竟找他人代为上课,考试时作弊、替考时有发生;在与人交往中,不遵守时间、不守信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因此,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学校的校风、学风和考风建设,有利于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三、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诚信教育体系有待于完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包括教育力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客观环境等。首先,一直以来,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注重于理想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贯穿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但是,在整个学生在校的教育中,没有重视诚信教育。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课堂教学,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再次,个别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觉悟有待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较低、教学水平不高,有失师德风范。最后,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关系比较紧密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使不守诚信的人有机可乘[3]。
(二)功利性、重分数的评价体系是高校忽视诚信教育的主要原因。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功利性的、以分数结构为主的评价体系中,而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价值观则位居其次。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强调实现自我价值,缺乏责任心,利益驱动心较重,功利性较强,导致缺乏诚信意识。同时,受高校以分数结构为主的评价体系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评奖学金、评优、保研等,目的明确,注重眼前利益。其他诸如做人守信、守约、诚实等优良品质,对学生的整体评价没有本质影响。诚信教育成为形式主义。
(三)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现象屡见不鲜。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阶段,相当一部分人把它作为过渡时期,其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张文凭,成为步入社会的一块“敲门砖”。因此,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交作业时,互相抄袭;考试时,为了“过关”,采用各种作弊手段,如打小抄、用手机传答案、甚至替考。尽管国家法律和学校反复强调考试作弊的危害性,尽管各校对考试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采取各种宣传手段教育学生要诚信考试,但仍然有学生藐视道德铤而走险。不仅败坏了学风和考风,更是在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上形成了缺失。
四、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成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不能单纯地归结为学生的素质问题,而是有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诸多原因。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世界飞速发展,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信息在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上的负面影响:虚假广告不断翻新,假冒伪劣产品占有市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危机。种种负面的消极影响,使诚信做人的基本准则被弱化。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社会环境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听到、看到或经历过的上当受骗的事情,使学生对学校的诚信教育产生怀疑,在各自的利益面前,诚信不值一文。这严重影响了一部分人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诚信的本质发生了蜕变。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倡导。
(二)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注重的是智育教育,忽视了德育教育;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做人道理的教育;重视培养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为人处事的教育。虽然各高校已经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一种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把育人工作放在了次要地位;诚信教育以言传为主,身教为辅,轻视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而且,学校的诚信机制还不完善,惩罚措施执行的还不到位。学校在处理学生具体事务时,也有有失公平的时候,这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有一定的负作用;学生也会利用学校制度的不健全,钻空子,导致对学生失信行为不能有效的遏制。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首先,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对诚信概念的内涵理解的不深刻。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赞誉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的准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资本。虽然这些认识大学生在思想上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行为有时是与之违背的。学习中的违纪、生活中的违约,在他们看来是可以容忍的。其次,大学生诚信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祖辈和父辈们的关爱下成长。他们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强调自我,不愿意被约束和限制,诚信意识较淡薄。当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或他人利益冲突时,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利益。这种唯我独尊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最终不能抵制非诚信行为的发生,从而造成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
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首先,加大高校的诚信教育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诚信行为素养。诚信虽然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教育,但它会伴随着一定的表现形式。行为素养就是它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学生要守信于社会、守信于他人,逐渐把良好的诚信品德内化为素质。其次,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搭建实践平台,促进诚信教育的深入发展。再次,教师要以德服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学生诚信的榜样。最后,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失信的人无机可乘。
(二)在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强、有量化标准的评价机制。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德育教育,加大德育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不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在二级学院建立诚信评价与监督的领导小组,对在诚信评价中的公平、公正程度进行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作用,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诚信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正确对待评优、评先活动;开展一系列的以诚信考试为代表的诚信活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记录在档,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培养诚信意识,在行为上自觉遵守诚信道德,认真履行承诺。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学校诚信评价机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倡导诚实守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追求高尚的品德,达到成才的标准,实现人生的价值。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来实现。硬环境是从学校的育人环境方面,让学生懂得诚信的涵义。在“诚信书屋”、校园布景、诚信事迹报告等宣传活动中,让诚信观念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贯穿在每一名师生的言行中。软环境是通过校园文化支撑相关制度。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主题演讲、专题讨论,营造讲诚信、守承诺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明白诚信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大力开展诚信的实践活动,如诚信考场、校园网、教室里的诚信警句等,努力营造出一个充满正能量、“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海龙.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对策分析[J].高教研究,2014,(12).
[2] 李琦.症结及对策:当下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可行性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1).
[3] 王艳彪,张帆.高校“90后”大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2).
[4] 李定庆.新形势下高校诚信教育的科学路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5] 张荷英.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