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反思需注意“五个结合”
2015-04-09徐宾
徐宾
[摘 要]
本文以微粒观的建构为例,从观念整合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化学课程的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学观念;微粒观;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显然,反思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更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和思维方式。“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让许多教师为之心动,也为之行动。然而,如何反思才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五个结合”。
一、反思时空——课外反思与课内反思相结合
教学反思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反思,而应将课外反思与课内反思相结合。课外反思包括上课前的斟酌性反思和上课后的总结性反思,课内反思是一种过程性的即时反思。课前反思不同于一般的备课,而是在备课或集体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是对前期教学设计的再分析、再思考,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课前反思重在“准”,不“准”就会多走弯路,就会做无用功。课内反思是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即时诊断与分析,思考暴露问题的原因和如何采取补救措施。课内反思贵在“活”,不“活”就不能随机应变,就会错失良机。课后反思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思教学设计的精准性,思课堂落实的有效性,思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思教学的所感所悟。课后反思难在“深”,不“深”就难以发现真问题,难以获得真感悟。课前反思、课内反思和课后反思应是一个连续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例如,一次到校外的普通高中上公开课,教学内容为“化学反应速率”,照例在学完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后要让学生练一练。在备课时便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定条件下,N2与H2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N2+3H2[]2NH3,5min内NH3的质量增加了1.7g,求用NH3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原以为这道题难易适中,没想到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我随即反思,断定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遗忘得差不多了,便紧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从计算的需求量一步步倒推到题目的已知量,克服了学生思维的障碍,圆满解决了问题。我课后反思:课堂上出现“卡壳”的原因是对学生的基础估计过高,应该先设计一道已知NH3浓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进行铺垫,然后把这道题当作举一反三的变式题。这样,教学会更加顺畅,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强调教学要“低起点、小步子、高要求”的原因所在。
二、反思形式——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
反思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反复思考,对教学过程的返回去思考和以自身为对象的反身思考,需要教师的独自内省,也需要集体交流。每个人的知识、经历、能力、方法都是有限的,如果认为反思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就很容易使反思陷入封闭和孤立的状态,就很容易“自说自话”,也就很难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所以,在交流中反思收获更大。集体备课是集体反思的一种较好形式,既能交流反思上一周的教学得失,也能对下一周的教学安排集思广益。只有在集体的氛围中互相碰撞、互相启发,才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教学的本质,提炼教学的规律,领悟教学的真谛。当集体反思成为教师交流的一种习惯时,它就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关于如何教学“烷烃的通式”,大家在集体备课时各抒己见,有的教师提出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烷烃分子式中C、H原子数的关系,就很容易得出CnH2n+2的通式,然后再举例进行验证,简单快捷。有的提出应该让学生观察烷烃的结构式,让学生发现结构式的首尾各是一个H原子,中间是很多个CH2重复单元,于是得出烷烃通式为2H+(CH2)n,即CnH2n+2。有的教师提出应该用“推理法”,从C、H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烷烃的单键结构特征入手,n个C原子就要结合4n个H原子,而每形成一个C-C单键就要减少2个H原子,n个C原子的烷烃有(n-1)个C-C单键,所以烷烃的通式为CnH4n-2(n-1),即CnH2n+2。认为这样推理更具有“化学味”。也有的教师认为,根据人教版化学教材的进度,学生在数学学科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计算公式,以甲烷的分子式CH4为首项,公差为CH2,这样推理体现了知识的“跨学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备课时教师有了这样的智慧碰撞,还愁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起来吗!
三、反思对象——反思自我与反思学生相结合
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学生学,教是为学服务的,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一堂课是不是有效?关键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因此,教学反思不但要反思教师的教,更要反思学生的学。对“教”的反思必须建立在对“学”的反思基础上,通过观察学生的“学”来反思自己的“教”。在教学工作中应经常反思: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涉及到教学的起点把握;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这关乎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学生能够知道什么?这决定着教学的方法、手段、策略等;如果学生有疑问和困惑怎么办?这涉及到教学的机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如何?这反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同时,又要经常反思自身: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当时怎么没有想到?我的课堂状态如何?我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相契合吗?只有把“学”作为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表现中透视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才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例如,教学“SO2的性质”时,为了对SO2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小结,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SO2和CO2气体?”这是很传统的一个问题,“标准答案”是用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等试剂加以鉴别,就是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来鉴别,这在学习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时已经讲过。不料,第一位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就选择了用Ba(OH)2溶液,引起了全班的一阵哄笑。我想暴露一下问题也好的,也许还有其他同学也没有真正明白,于是让他顺着思路说下去。当说到“有白色沉淀”时,我追问:“BaSO3和BaCO3这两种白色沉淀如何区别?”原以为他要回答“继续通入SO2和CO2气体”。没想到,他涨红了脸说:“分别滴加稀盐酸”,全班学生又是一阵哄笑。我问:“为什么?”他吞吞吐吐地说:“BaSO3应该能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BaSO4,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而BaCO3白色沉淀溶于稀盐酸。”听完,有的同学发出了赞许声,有的同学甚至还没有反映过来,而我很惊讶,虽然他表达的不太完整,但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一“意外”的收获让我反思很多:学生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有自己的见解,教师了解多少?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回答?教学不能只领着学生走,有时也需要顺着学生走,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教学相长”绝不是一句空话……
四、反思内容——反思成功与反思失误相结合
反思一词本身含有“反省”之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评判性思维,就是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自己的“茬”,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这样,才能“逼迫”自己深入思考和不断改进。但是,反思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应该把反思看作是“正思”的拓展与补充。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每堂课都不乏独特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课堂生成,这些既是师生生命成长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学反思的宝贵资源。发现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不断提炼,就会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亮点更亮,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果一味地对自己“不满意”,就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影响自身的专业成长。正确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在反思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查找问题与不足,实事求是,有一说一,这样反思,才会更扎实、更有效和更有意义。
例如,在一次进行“铝热反应”的演示实验时,用来引燃“铝热剂”的镁条就是点不着,换了一根再试,还是不行。眼看学生的情绪开始低落,也有些躁动不安,我很着急。情急之下,想起把镁条剪成一个“斜角”就容易点燃的诀窍,实验成功了,学生欢呼雀跃。课后反思:这次实验险些失败的原因是疏忽大意,怎么也没有想到镁条会点不着,而最后能够“峰回路转”还在于自己对实验的点滴积累。这次的教训很深刻,导致实验失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哪怕是再熟悉的实验也要坚持试做,把握实验成败的关键,确保万无一失。正所谓“教学无小事”,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五、反思策略——重点反思与整体反思相结合
反思的目的就是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教学反思需要通盘考虑,也需要重点突破;需要全程“回放”,也需要“特写镜头”。要将以课堂为单元的整体反思与抓住课堂关键“事件”的重点反思结合起来,将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整体反思与针对不同人群的重点反思结合起来,将对“三维目标”落实的整体反思与对具体目标达成的重点反思结合起来,将以一定教学时段为周期的整体反思与对特殊时间节点的重点反思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考试过后,结合大数据的分析,更要在整体反思的基础上重点反思。坚信:好,不会总是偶然的;差,必定是有原因的。肯定成绩,查究问题,摸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一种高度自觉和自我研修,需要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多与他人交流,多与学生交流,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样反思,才不会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淖,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会呈现出思辨的哲学意蕴,也才会有利于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参 考 文 献]
[1]李敏,彭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6).
[2]马文杰.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应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2(10).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