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框架与归因理论看地方媒体的地域形象维护
——以广州“咬耳爹”事件和武汉“泼面姐”事件为例

2015-04-09戴雪敏

视听 2015年1期
关键词:归因理论

□戴雪敏

从框架与归因理论看地方媒体的地域形象维护
——以广州“咬耳爹”事件和武汉“泼面姐”事件为例

□戴雪敏

摘要:框架理论作为传播学新兴的理论,其概念尚处于争议之中。西方的许多学者证实,框架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本文通过对框架理论和归因理论的背景进行简要概述,结合广州和武汉两地媒体的新闻报道,归纳出两地媒体新闻报道的框架模式和报道中所站的不同立场,旨在说明框架与归因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框架理论;归因理论;新闻框架

一、框架理论背景介绍

新闻传播学科中的框架(Frame)研究,根植于多个学科和领域,框架理论作为传播学新兴的理论,其概念尚处于争议之中。对于框架的起源,一些学者认为主要有两个线索:

一种观点认为其源于社会学理论。著名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框架理论,直接启发了以新闻媒体为研究兴趣的社会学家,继而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引起传播学家的关注与重视。

另一种观点认为其源自心理学理论。基模被心理学界认为是个人认知世界的一种模型。其中以美国的计算机专家米凯斯(Minsky,1975)为代表,他认为框架是我们对于已知外界事物的一种知识储备,这些知识以类似于数据结构的方式存储在我们的头脑中。

(一)框架理论的内涵

在高夫曼看来,框架是“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和主观过程”。他认为,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图景存储在头脑中的框架内,目的是为了借框架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否则这些事件和行为就没有任何意义”。

吉特林进一步完善了高夫曼的观点,由此提出一个更明确、清晰的定义:“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由以上定义,我们认为:框架是一种建构现实世界主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择和加工某些事物,以此突显这些事物特定的内涵和意义,并且表达出某种思想。

(二)框架的局限

框架是人们接触并解释外在世界的基础。媒介通常根据已有的经验框架判断事件新闻价值的大小,并且按照一定的意图对各种事实进行选择和组织,最终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来影响受众头脑中的框架。由于人们存在经验框架,因此,往往容易忽略框架之外的真相,于是刻板印象就产生了。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类人或者某事物形成的较固定而笼统的看法。刻板印象是我们认知世界及他人时常常会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个人经历有限,我们只能“从部分推知全部”。刻板印象虽然省事省力,但却常常出现耽误大事的判断错误。一些传统习俗、常规惯例,一旦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和思维定势。长此以往,这种定势将严重束缚人们的创新力,到那时要摆脱它的束缚就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

二、归因理论背景介绍

归因最初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创者海德(F.Heider,1958)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像科学家那般去分析、理解和推断周围的事件。他同样认为,人有一种预测并且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便是最佳方式之一。只有掌握了事情发生的原因,我们才能更好地控制环境。

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归因研究者韦纳(B.Weiner,1972),他在海德归因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人类行为的动因,因此对整个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归因理论的内涵

韦纳认为,归因是一个个体解释和推测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过程,必须依赖于上一次的归因,而这又将会对下一次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二)归因理论的分类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行为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一类认为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情境因素,这是外向归因;另一类将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于行为者个人性格或其所具条件,这是内向归因。心理学家同时还发现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当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内向归因,而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则倾向于外向归因。这被称为“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三、新闻框架

(一)广州“咬耳爹”:道德绑架下的偶然事件

2012年10月07日上午8时许,在广州地铁4号线爆发一场令人痛心的抢座战。一名年约七旬的阿伯和一名20多岁的男青年,因为抢座位而发生口角进而大打出手。扭打中,男青年最终不敌,被阿伯咬伤耳朵,场面极其血腥。同车乘客将这一血腥场面拍下发至微博,随后引起大量转发和广泛关注。

广州媒体对该事件除了跟进和后续报道,更对引起这次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反思,从中也可以看到媒介框架的影子。如南都网《广州地铁打架:道德“咬耳朵”,法律当“调和”》一文认为,年轻人给老人让座,从传统的道德上说,是美德,这种观点固然没错,但并非天经地义,特殊情况还须特殊分析。倘若有老人怜惜年轻人的辛苦,为年轻人让座,就更是美德,更是感人,这并非绝无仅有。尊老爱幼,人之常情。但老人也不能倚老卖老,先声夺人强迫别人尊老,也要学会“爱幼”。年轻人相对于老人来说,也算是“幼辈”。如果“老”能爱幼,“幼”也会更加尊老。倘若背道而驰,物极必反。两者良性互动,才能和谐共处。在这里,媒介将一场流血的暴力事件设定为以“道德”名义强求他人维护个人利益的道德绑架的反例,由此给读者这样一种暗示:大部分的人都能自觉维护传统美德,“咬耳爹”事件只是偶然事件。

(二)武汉“泼面姐”:历史传统下的必然事件

2013年3月28日,一女子在地铁上吃热干面,在这期间车厢的其他乘客纷纷劝阻,劝阻未果后,乘客叶女士用手机拍下这一不文明行为。吃面女子见此恼羞成怒,将热干面“拍”在她头上,面汁同时还溅到一旁的王先生身上。事发后,吃面女子匆匆下车。随后,叶女士将吃面女的照片发至微博,引起疯狂转发和网民们的热烈讨论。

武汉本地的媒体除了在第一时间报道该事件外,更与网民一起致力于探究这门“面姐”的真实身份。有匿名读者向天涯网爆料,“地铁面姐”很可能是一名外地人,在武汉读书,曾登上过某美女街拍网站。随后记者又联系上该事件的两位当事人,二人均表示事发时,“地铁面姐”说话口音与武汉话相似,但也不能确定就是纯正的武汉口音。传播者通过这些看似客观,实则带有某种勾连与暗示的表达方式,为读者设定一个思维的框架:发生在武汉的“泼面”事件很有可能并不是武汉人所为,这也就为媒体摆脱“武汉人素质不高”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框架理论强调对事实的选择、重组和排除,通过信息的加工处理,使读者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武汉媒体还通过“历史”对当下事实的含义形成暗示与勾连。楚天金报在《武汉式过早乃泼面姐事件根源市民素质需加速提升》一文中,将“面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武汉式”过早相联系,进而追溯到武汉早年粗犷、简单的码头文化——挑个扁担,找个地儿,就可以开始过早。长此以往,形成习惯,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成了一种特有的过早文化。事实经过媒介的加工重组,形成这样的特定框架:“面姐”事件是受历史传统长期影响下的必然事件。

四、媒体归因:观察者和行为者的互动

仔细观察两地媒体的报道框架,不难发现它们与事件的归因紧密相连。广州媒体的报道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咬耳爹”事件的特殊性,即群众中素质低下,不能以身作则的人们之间发生的偶然事件,而武汉媒体的报道框架倾向于历史传统导致“面姐”事件。与其说,媒体的报道框架影响受众对某事件的归因,不如说,媒体对事件有怎样的归因,与之相对应地就会出现怎样的报道框架。新闻报道虽然追求客观、公正,但究其实质,仍然是一个主观认知的过程,它总是依据主体的认知框架而进行,主体可以添加删减信息并对其加工和解释。

(一)由“咬耳爹”看广州的地域形象维护

根据前面提到的框架局限性和归因理论的类别,我们不难看出,在“咬耳爹”事件上,作为观察者的武汉媒体自然而然地将其与“市民素质低”联系起来,这是属于内向归因。可以看出,对于发生在本地以外、短时期内无法亲自核实的新闻事件,多数媒体存在刻板印象,即“先下定义,后看东西”,以特殊推知普遍。而作为行为者的广州媒体,无意外地将之与倚老卖老等社会不正之风联系起来,这属于外向归因。广州媒体随后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和评论,为读者限定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即引导读者撇开地域偏见,对引发该事件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批判和监督,最终维护了自己的地域形象。

(二)由“泼面姐”看武汉的地域形象维护

在报道“泼面姐”事件上,广州媒体作为观察者,得出“武汉市民素质有待提高”的论断,是典型的内向归因。同时也不难看出广州媒体对于武汉的地域偏见,一方面由于缺乏在武汉居住的生活经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武汉这座城市及市民的刻板印象——市井之气。而武汉媒体作为行为者,将该事件与本地长期的历史传统相结合考虑,是典型的外向归因。武汉媒介通过设置框架,首先让受众发现问题,再经过一系列事实的重组,使读者作出有利于自己意图的归因,从而实现框架与归因的协调一致,最终有力地维护了本地的市民形象和城市形象。

广州的“咬耳爹”事件和武汉的“泼面姐”事件是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两件事,但实质上都是地方媒体对于危机事件的一次成功公关,通过结合案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框架与归因理论,并且为以后的新闻报道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J].西南民族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10)

2.康怡.大陆和台湾媒体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以两岸的新闻报道为例 [J].厦门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 (05)

3.孟华.符号表达原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4.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湾三民书局,1999

5.马丁·李、诺曼·苏罗蒙著,杨月荪译.不可靠的消息来源——透视新闻真相[M].台湾正中书局,1996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视听专论

猜你喜欢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下外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例谈“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归因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激发研究
归因理论下的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分析
中学教学中开展归因训练的实践探究
归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归因视角下公众参与邻避事件的动机及治理
浅谈归因理论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