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
2015-04-09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关于“新常态”
本刊评论员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行程中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概念,并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后,“新常态”成为习式热词之一,并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新常态”也由最初的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发展的关键词。
十八大之后,中国经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开始一系列战略性调整。比如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GDP增速自2012年起开始减缓:从2012年的7.7%降为2014年的7.4%。这意味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即“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当然,这不意味着对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否定,相反,正是由于高速度的量的积累,才为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外媒的报道更直接,中国为适应经济新形势进行战略调整,世界也应该跟上中国的脚步。这个判断的主要支撑数据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已居世界首位,达到27.8%。这实际上表明了两层意思:一是在中国GDP增速减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二是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调,是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将更具发展潜力。
“新常态”另一个显著的表现是反腐。目前国内国外已经不再对多少腐败分子被拿下,涉及腐败官员的级职和在职与否,被反贪机构带走的时间和地点等高度关注了。人们意识到“反腐风暴”已经常态化了。比如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在参加完人大闭幕会议之后被带走的消息,公众已经没有了惊讶和热议。这种淡定至少表明了两层意思:一是中共“拍蝇打虎”的反腐行动不是一阵风或波浪式的,而是全面的、深入的和持久的。只要有腐败现象存在,反腐的动作就不会停止。没有灵活处理,没有下不为例,只有“零容忍”。惊讶不惊讶,警惕的眼睛和反腐的铁拳都在那里。十八大以来反腐的实际效果,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二是全社会以平常心态看待反腐成果,不再猜测下一窝苍蝇和下一只大老虎在哪里。全社会对中共反对腐败信心普遍增强:只要违反了党纪国法,将不再会有侥幸和“铁帽子王”……“你懂的”。当下的中国仍处于“成长烦恼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在反对腐败这件事情上,全社会表现出高度一致的认可。类似“刑不上常委”、“塌方式腐败”、“断崖式降级”这些网络热词的流行,可以说明这一点。
其实,无论我们是否注意到了,“新常态”自十八大之后一步一步地进入中国和世界的主流词汇,成为当下中国的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2月,国务院共计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又比如,2015年3月1日起实行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及养老双轨的改革,司法体制的改革等等,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而这涉及全领域的“新常态”,最终都会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体系化地融入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常态”不是相互没有关联的某个领域改革的闪光点,而是自十八大以来,中共全面推进实现中国梦战略的具体实施。
为“新常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