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夺心灵和思想”——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华心理宣传战初探

2015-04-09郭永虎

史学集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理战传单对华

郭永虎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新中国成立于冷战正酣之际。在对华政治、经济遏制的同时,美国还对中国实施了以冷战宣传为主要形式的心理战行动,旨在影响中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和凝聚力,使其服务于美国对华遏制战略。近年来,心理冷战作为“新冷战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已经开始引起学界的重视。①关于冷战期间美国心理战的论著主要有:Shawn J.Parry-Giles,The Rhetorical Presidency,Propaganda,and the Cold War,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45-1955;Kenneth Osgood,Total Cold War:Eisenhower's Secret Propaganda Battle at Home and Abroad,Lawrence,Kansa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6;Giles Scott- Smith,“Confronting Peaceful Co - existence:Psychological Warfare and the Role of Interdoc,1963-72,”Cold War History,Volume 7,Issue 1(February 2007);Frances Stonor Saunders,The Cultural Cold War:The CIA and the World of Arts and Letters,New York:New Press,2000;于群:《社会科学研究与美国心理冷战战略》,《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郭又新:《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冷战宣传攻势》,《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彭凤玲:《心理战:争夺心灵与思想的战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但学界关于美国对中国进行冷战心理宣传的研究仍相当薄弱,尚未见到专题论著。另外,从研究视角来看,关于美国对华政治 (外交)、经济、军事等战略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从心理战视角特别是宣传方面为切入点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美国解密档案文献为依据,阐述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华开展的心理战宣传活动及其影响。

一、美国对外心理宣传战的出台及机制创建

“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是指有计划地利用宣传和其他旨在影响敌对的、中立的和友好的外国群体的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行动,并以此方式来支持实现国家的目标。 “攻心为上”,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战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作为一种战术概念,“心理战”一词在二战中被正式使用,其内涵涉及宣传 (运用心理学进行阵地宣传)、对友军的意识形态训练、鼓舞士气等方面。战时心理战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在敌方中产生内部纷争、不信任、恐惧和绝望。

冷战开始后,在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峙和较量背景之下,美国赋予心理战以新的内涵。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NSC74文件中提出心理战的目标是:“心理战用于国家宣传和其他非战斗行为,用于交流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国外组织的观点、态度、立场、情绪和行为,以此实现国家的目标”。①NSC74,Jul 10,1950,CK3100377860,Database: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心理战是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国家对外战争的组成部分,用来辅助政治和经济措施的实施。心理战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宣传”行动是美国心理冷战战略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NSC74号文件对“宣传”的定义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通过设计新闻、具体的观点、吸引力等方式散布信息或特殊的思想,目的是影响某一预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②NSC74,Jul 10,1950,CK3100377860,Database: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hereafter cited as DDRS),Farmington Hills,Mich:Gale,2010.心理宣传战在美国冷战战略决策过程中绝非处于边缘状态,而是其“争夺心灵和思想的斗争”主阵地之一。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曾把宣传当做美国对外战略政策的“第四种主要手段”(与外交、军事、经济手段并列)。③NSC 43/1,Psychological Warfare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War or Emergency,Aug.2,1949,CK3100391377,DDRS.

应当指出,战后美国心理宣传战略针对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试图通过心理战激发或助长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内部的紧张、动荡、反政府情绪乃至叛乱行动,以便最终通过其国内的反对势力特别是社会基层的反对势力来实现政治、社会体制合乎西方愿望的根本变革。美国政府积极策划通过宣传和秘密行动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价值观、信仰、舆论、行动、政策和文化,使其有利于美国的冷战利益。

1947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4号文件,标志着美国对外宣传战略正式出台。该文件指出,当前世界局势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加强和协调对外信息活动,以便使其他国家的态度向有利于美国实现其政策目标的方向转变,同时削弱反美宣传的效果,文件要求应由国务卿负责信息活动政策的制定和协调。该文件还要求美国国务院为对外宣传提供资金支持,资助包括“美国之音”、学者交流计划、海外美国文化中心以及相关宣传机构。④Document 252,“Memorandum from the Executive Secretary to 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17 December 1947,FRUS(1945-1950),http//lwww.state.gov/www/about state/historylintell250 259.htm1(2010-05-24).1947年12月18日,杜鲁门总统批准了该文件。

为了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心理宣传攻势,美国十分重视心理宣传战的部门机构创建,并统筹协调各机构的运行机制。1947年11月7日,美国部际协调委员会 (SANACC)下属的特别计划委员会 (Ad Hoc Subcommittee)制定了一份编号为SANACC 304/11的心理战报告,报告指出,苏联运用心理、政治和经济等手段对美国展开了密集的宣传攻势,鉴于此,美国须应制定协调一致的心理战措施以促进美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抵消反美宣传的消极影响。报告规定由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导中央情报局负责秘密的心理战行动,同时确定了美国国务卿及其助理国务卿在心理战中的职责。⑤Report by an Ad Hoc Subcommittee of the State-Army-Navy-Air Force Coordinating Committee SANACC 304/11,Washington,November 7,1947,FRUS(1945-1950),http://www.state.gov/www/about_state/history/intel/241_249.html(2012-06-15).1949年3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43号文件,提出,在和平时期,当美国面临战争和战争威胁时,国务院应在内部成立一个机构以筹备协调美国国内信息和国外公开的心理战行动,秘密心理宣传战实施部署由总统做出最终决定。在战争初期阶段和紧急状态,可以利用美国国务院和军事部门来执行上述计划。杜鲁门政府的心理战行动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正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心理战略行动计划。1950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批准NSC59/文件,要求在和平时期心理战的主要内容是对外信息传播,国家紧急状态时期和战争初始阶段则负责传递战时信息和信息战行动。各部门心理战行动由国务院统一协调。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还加紧了对苏联集团的心理战计划部署。1951年4月4日,杜鲁门批准成立了国家心理战略委员会,并规定该委员会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机构内,职责是在国家政策框架内提供有效的心理战行动计划,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心理战计划。①于群:《美国对日本的心理战略计划项目初探 (1951—1960)》,《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第84页。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外宣传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1953年8月1日,艾森豪威尔决定成立美国新闻总署,负责以前由国务院国际新闻署、共同安全署、技术合作署负责的所有宣传活动,教育交流项目则继续留在国务院,由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负责。9月2日,艾森豪威尔又宣布成立行动协调委员会 (OCB),以取代杜鲁门时代的心理战略委员会。

二、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华心理宣传战的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逐步将中国作为冷战宣传的对象。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更加紧了对中国心理战计划的部署。1950年7月1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NSC74文件首次将中国纳入其心理战计划。该文件首先分析了中苏结盟给美国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利用中苏矛盾瓦解中苏同盟的可能性,试图通过中苏在中国东北、新疆等边界分歧来寻找双边关系的心理薄弱环节。②NSC74,Jul 10,1950,CK3100377860,DDRS.1951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NSC 48/4号文件中提出美国对中国实施心理战的目标是:“在中国内外培育反共因素”,“降低中国的军事、政治声望的影响,激发北京和莫斯科的分歧,培育中国内部的裂痕”。③NSC 48/4,May 4,1951,CK3100365872,DDRS.1951年10月23日,杜鲁门总统在其批准的NSC10/5号文件《隐蔽行动的范围与步骤》中再次明确将“挑拨苏联与其卫星国以及中国的关系,增强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的向心力”作为心理战的目标之一。④NSC 10/5,“Scope and Pace of Covert Operations,”October 23,1951,in Michael Warner,editor,The CIA Under Harry Truman,Washington,D.C.: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1994,pp.437-439.1954年3月1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批准NSC5412文件,它要求美国中央情报局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导下展开隐蔽行动,其中一项内容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心理战,目标是“广泛传播美国的价值观;诋毁国际共产主义的威信和意识形态,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制造麻烦和不信任”。⑤NSC5412,Documents of the NSC,1947-1977,A438,A:IV:0275,Microfilm(微缩胶卷).该文件成为美国对华秘密宣传的行动指针。

50年代开始,由于中美处于敌对隔绝状态,美国对华心理宣传的主要形式是广播载体。因为无线电波广播可以跨越国界传播,对于那些相对隔绝,其他宣传方式很难介入的地区,国际广播显得尤为重要。它以快速的报道、通俗的语言以及极强的穿透力,成为对华宣传的主要工具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后,作为美国政府控制的最大对外广播机构,“美国之音” (VOA)已经开始对华广播,宣传的主题和内容是遏华反共,美化资本主义制度。朝鲜战争爆发后,为配合美军在朝鲜战场的整体军事行动,美国将“美国之音”作为战时对华实施心理战的主要工具。除汉语普通话外,“美国之音”重新恢复了二战期间广东话、上海话、闽南话等节目,并增加了潮州话、客家话和藏语节目。⑥毕波编著:《美国之音透视》,青岛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1953年朝鲜停战后,艾森豪威尔指示“美国之音”作为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利用广大的无线电广播网与共产主义作斗争”,其重点是“铁幕背后的国家”。⑦韩召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为此,“美国之音”不断加强对华广播的发射功率。其在菲律宾、冲绳和泰国设有3座转播台、1000千瓦中波发射机3部、10余部功率为500千瓦和250千瓦的短波发射机。⑧Memorandum regarding the future for international radio broadcasting by Radio Free Asia,Apr 1,1953,CK3100139128,DDRS.经过不断修建,“美国之音”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周边地区逐渐拼凑成一个“新月形”广播网络,对中国进行广播渗透。

除了“美国之音”对华广播之外,1951年开播的“自由亚洲电台”也对华进行广播,它的中继站设在马尼拉,语言包括三种:普通话、中国方言和英语。受众主要是无线电拥有者、通讯工作人员、军队和其他基于工作需要收听各种广播的官员。节目包括新闻、时评、人物和音乐,每天播出4小时,每周用六天向东南亚华侨和中国大陆播出。1952年该电台被拓展为功率100KM的短波发射机,广播对象是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华人团体。此外,“自由亚洲电台”还拥有5家书店,出品过一部电影。与“美国之音”如出一辙,其运作的目标也是反共宣传,服务于心理战的整体目标,以“抵制苏联和中国对东南亚的广播所带来的影响,培育充满活力的民主细胞,使其自身可以抵御共产主义,增强本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①Memorandum regarding the future for international radio broadcasting by Radio Free Asia,Apr 1,1953,CK3100139128,DDRS.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除了对华广播美国还将散发传单作为对华宣传的重要手段。传单作为一种用于心理宣传战媒介被大量使用。传单通常为单张印刷品的形态,被敌方人员捡拾后,容易被隐藏或携带到别的地方,也容易被反复阅读和传阅,战时状态下易于流通。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国防部设“心理作战总部”设计和投放传单,美国对于传单的投放,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更加重视,有数据表明,1951年5月19日,美军曾在春川以北地区,创下了5分钟投掷传单154万张的纪录。1951年9月2日,联合国军飞机在开城会场附近散发中文传单。传单的标题是“行驶的军车是联军轰炸的目标”,传单上绘有飞机轰炸车辆的图样。②《开城会场附近发现美机散发的荒谬传单》,《人民日报》,1951年9月5日,第1版。朝鲜战争谈判期间,1952年3月7日,美方部队向板门店会场区附近32个地点炮发侮蔑中方的宣传传单。③《我方严重抗议美方破坏协议向会场区炮发荒谬宣传传单》,《人民日报》,1952年3月13日,第1版。1952年3月25日,美国飞机再次在板门店会场区一带散发侮辱性传单。④《美机竟向会场区散发荒谬传单》,《人民日报》,1952年3月29日,第1版。美国设计传单主题类型主要包括:一,挑拨朝鲜、中国、苏联各方的关系,这是美军散发的传单中较为经常表述的主题之一。在一些传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设计者对敌方的挑拨离间的意图。美军为了挑拨中苏关系,尝试通过传单的宣传让中国军队相信,苏联是朝鲜战争幕后的操纵者和受益者,中国的巨大牺牲只能使苏联从中获得利益。二,挑拨中国军队内部的关系。美军传单也尝试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关系进行挑拨。三,用数字、图表、实例、形象作比较,反映中美军力及战况,炫耀美军的武装实力,使志愿军对美军作战产生畏战和避战心理,进而对志愿军进行心理上的威慑。四,描绘家乡、亲人对士兵的想念和牵挂。⑤李超:《朝鲜战争美军心理战传单类型及策略分析——以1950-1953年投放志愿军的传单为例》,《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7期,第97-99页。传单描绘贴近普通军属生活的场景,并表现出缺少丈夫、儿子或父亲的家人挂念前方战士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动摇军心。

除了在朝鲜战场散发传单,针对中国大陆,美国心理战委员会还制定了代号为“Take Off”的传单空投计划。依据该计划,一旦朝鲜谈判出现永久性破裂,美国即向中国内地人口密集区空降传单。传单的内容由美国国务院拟定,由空军实施空投散发,该计划最终被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⑥DOD procedural modification to be made in plan“TAKEOFF”,Oct 6,1951,CK3100296645,DDRS.1953年3月18日,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主席格雷 (Gray)还提出将台湾作为基地向中国大陆散发传单的计划,由台湾提供设备和飞行机组人员,并由台空军将传单在夜间空降到中国人口密集的南部、中部及东北部分地区。传单的规格尺寸为8×10厘米和10×12厘米新闻传单,并配有大量有插图的传单,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新闻、专题评论、图片和连环画。⑦Formosa potential as s Base for Psywar Operations,April 1,1953,CK3100139128,DDRS.

50年代初期,美国还开展了以“海外华人”为目标群体的心理战行动。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冷战宣传也成为其对华心理战的一部分,目标是离间华侨与新中国的关系,使其倾向“自由世界”。美国国务院主要通过其在东南亚国家的24个驻外机构发展与华侨的关系。美国新闻总署在东南亚地区发行了两种汉语杂志—— 《今日世界》(World Today)和《四海为家》(Four Seas)。①张杨:《“海外华人项目”与美国反华保台之心理战政策初探》,《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3期,第56页。从50年代初开始,“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都将东南亚华人作为心理宣传的主要对象。1957年11月11日,美国行动协调委员会制定了对东南亚华人宣传的指导方针,试图通过影响华侨抵制共产主义,在宣传领域降低中国的影响和声望。它要求:1.改善台湾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鼓励海外华侨倾向于所在国政府和资本主义世界,在华人团体中发展反共组织;2.抵消中国在东南亚学校的影响,提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课本和教师、反共书籍杂志和其他印刷品;3.支持反共中文报纸印刷品、电影和广播节目。通过广播、电影、期刊、书籍、新闻、公开声明等手段对中国大陆实行反共宣传;由美国新闻总署 (USIS)设在香港、台湾、马尼拉的分支机构向东南亚发行出版中文期刊;帮助香港制片商生产反共题材的华人影片;为台湾向东南亚华人广播提供咨询、资金和技术援助,帮助台湾向东南亚提供关于台湾的消息,通过媒体展示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②Operations Coordinating Board report,Dec 11,1957,CK3100159358,DDRS.

1959年西藏叛乱后,依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5412文件,中情局在西藏开展系列宣传行动。1959年3月3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行动协调委员会在叛乱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战略评估,并确定心理宣传战略目标:“向公众传媒最大限度地宣传西藏叛乱”,充分利用公众传媒,允许美国信息局—— “美国之音”对西藏叛乱予以更细致的报道;责成美国驻远东地区各国大使敦促所在国政府发表公开声明谴责中国在西藏的军事行动。③Memo to Karl Harr from OCB Staff Rep.,March 31,1959,CK3100092799,DDRS.1959年10月8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资助下,小罗威尔·托马斯 (Lowell Thomas)出版了《西藏的无声之战》一书,书中蓄意歪曲历史,污蔑中国共产党“侵略”西藏。10月12日,美国的《国际生活》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亚洲的离奇战场》的文章,并附有六幅据称是由“西藏流亡者”拍摄的照片。事实上,这些照片是中央情报局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哈尔营训练“藏独”特工时拍摄的,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亲自打电话要求《国际生活》的主编刊载。④Kenneth Conboy& James Morrison,The CIA's Secret War in Tibet,Kansa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2,pp.124-125.

美国50年代的心理宣传计划带有明显的战时色彩,特别是朝鲜战争期间,其心理宣传攻势直接服务于战争需要。在中美处于政治和军事尖锐对抗的时期,宣传内容带有强烈的反华色彩,而且宣传手段具有多样性,包括:广播、传单、印刷品、电影和广播节目等众多媒体。为最大程度实现心理战的既定目标,甚至不惜动用“黑色”宣传手段。譬如在1953年前后,美国中情局还针对中国制定了“黑色宣传”研究项目,其资助成立的“信息研究中心”⑤1950年中央情报局筹资设立,研究中心在麻省理工学院,主要研究内容是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简称CENIS)开展了“中国项目”(CENIS China Project),该计划作为美国对华心理战略的一部分,核心内容是研究如何向中国散布虚假信息 (Rumors),以期造成中国内部不稳定的紧张局势。

三、60年代美国对华心理战中的宣传活动

(一)美国对华冷战宣传的新变化及特点

60年代初,在对华冷战宣传方面,广播仍为宣传的主要载体。“美国之音”延长了对华广播时间,它对中国大陆每周粤语广播21小时,普通话30.5小时,厦门话7小时,英语广播43小时45分钟。美国军方运作下的“联合国之声”每周对华广播26小时 (普通话和粤语)。1963年2月,为了增加普通话节目宣传时间,“美国之音”暂停原来每天播出2小时的闽南话节目和3小时的广东话节目,而普通话对华广播节目由原来的4小时30分钟增加到7小时30分钟。⑥毕波编著:《美国之音透视》,第86页。同时,作为美国对外广播主要管理机构,美国新闻署为美国对华广播确立了三个目标:建立对资本主义世界价值观的信仰;阐述美国对外政策;培养对中国政局的怀疑失望和厌恶。1960年5月23日,总统国外信息行动委员会 (U.S.President's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Activities Abroad)制定新的对华宣传战略:1.建立有效的机制,由美国政府统筹制定对华信息行动;2.对中国局势发展及其国际活动以及中苏紧张局势进行情报和调研;3.采取一切可能的机会接触大陆的民众和精英;4.分析美国及其盟国的对华广播对听众产生的影响,包括听众的接受程度、反馈、信号强度及覆盖率;5.动员国防部、国务院和USIA等官方机构和私人组织提供咨询和援助。①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Activities Abroad,May 23,1960,CK3100122359,DDRS.

在政府主导对外广播的同时,美国还计划参照“自由欧洲广播”的民间运作模式制作对华广播,以弥补官方宣传的局限。1966年4月28日,“美国对共产党国家广播小组”提出筹建“中国广播项目”(China Radio Project)的报告,任务是对中国进行灰色宣传,该计划由民间组织运作,节目定位是“淡化政府官方色彩,表达民间 (美国公民、亚洲公民以及华侨)的个人观点”。与美国之音的官方色彩相比,其更大的优势在于“内容更加自由灵活,且可摆脱国内舆论和国会的反对,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声音”。②Report of the panel on U.S.government radio broadcasting to the Communist Bloc,Apr 28,1966,CK3100140720,DDRS.该项目提出后遭到了激烈反对,该小组成员海耶斯认为,由于时机不成熟,既无法获得中国内部新闻素材,也缺乏这方面的研究,节目难以制作。最终,美国303委员会讨论时“中国广播项目”未获通过。

60年代,美国对华冷战宣传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冷战宣传手段的多样性和受众的广泛性。美国新闻署把多种媒体融进美国对华冷战宣传的各个方面。美国新闻署香港分部开展的“中国报道计划”(China Reporting Program,简称CRP)涵盖了多重传播媒介,包括图书、宣传册、期刊、新闻故事、专题文章 (配插图)。其创办的学术性期刊《当代舞台》(Current Scene,半月刊)发行数量达10 000份,以法文、英文、西班牙语等语种航空邮寄给国外领导人、学者、编辑、图书馆和大学。CRP还实行信息共享机制,其获得的全部素材都提供给美国使馆和外国媒体,最新的新闻素材和背景资料直接通过航空邮件以“中国报道服务”的名义寄往国外媒体。CRP还向亚非拉地区受众提供关于中国的信息,定期向当地官员和领导人定期寄发相关出版物。③The China Reporting Program,July 28,1965,CK 3100155799,DDRS.其次,为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美国对华宣传开始注重关于中国国民心理的调研活动。60年代中期,美国对中国对外广播特别是对亚洲广播的现状以及中国人的所谓“心理弱点”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1963年美国在评估中国核能力的同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弱点进行研究,其中专门对中国社会的心理弱点进行了分析。④Memorandum(JCSM-343-63)Department of Defense.,Apr 29,1963,CK3100115189,DDRS.由于台湾对大陆更加了解,美国还与台湾开展对华心理战合作调研活动。1967年3月3日,美国政治战心理战分部研究会与台湾负责宣传的“总政战部”多次就中国干部的忠诚度、政见差异和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调研。⑤Memorandum of Converstion,March 3,1967,CK3100112116,DDRS.

(二)针对中国研制和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心理宣传战

60年代,美国开展对华心理战的另一项重要行动是针对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影响展开“反宣传”。60年代初是中国独立研制原子弹的关键时期,1961年,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中国将于1963—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美国深谙此举将对世界产生的心理意义,认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影响首先是心理上的,然后才是政治和军事上的。为消解核武器的心理影响,美国国务院批准任命相关官员与白宫相关人员在远东地区秘密通过媒体发布抵制中国核爆影响的相关素材,同时开展秘密信息发布计划。⑥Anticipatory Action Pending Chinese Communist Demonstration of Nuclear Capability,September 13,1961,CH00006,in Database: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s(DNSA).1962年9月24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批准了一份名为“针对中共核爆影响世界舆论计划”的文件,文件要求由威廉·乔丹领导的美国“跨部际心理—政治工作组”负责执行该计划,旨在影响世界舆论,特别是亚洲舆论。文件按照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不同阶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宣传策略。1.核爆前的公开宣传计划包括:由美国国务院统筹拟定针对中国核试验的声明;要求将宣传指令传达到美国各外交机构、领事馆和军事机构,营造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强大影响以及中国造成的恐惧形象;筹备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核爆反应的评估文件。秘密计划包括:发动广泛的秘密信息战,形式包括声明、文章、演讲,宣传主题是渲染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强大,特别是核能力。2.核爆之后的宣传计划:发布美国政府关于中国核爆的承诺性声明,通过全部可资利用的媒体塑造美国强大的形象,贬低中国核爆能力。①Program to Influnce World Opinon which Respect to a Chicom Nuclear Detonation,September 24,1962,CH00010,DNSA.

1964年9月25日,在中国核爆前夕,针对原子弹发射一旦成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美国国务院专门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应对方案。目标是将中国核爆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向美国公众和媒体表明,美国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中国核武的周密准备,而不是等待在核爆的既成事实后做出被动反应。该计划要求继续在“跨部际心理—政治工作组”指导下影响世界舆论,宣传内容包括:1.通过教育机构评估中国发展中短程导弹及核设施的能力,强调中国获得核武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2.公开发表声明;3.对中国核能力开展研究,以支持美国宣传主题;4.发布公开承诺保证亚洲盟国的安全,与中立国家发表联合或者单边声明强调中国核威胁,向亚洲国家公开美国的安全承诺,美国将在必要的时候准备使用核武器。②Draft of proposed U.S.actions to help minimize the advers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the first Chinese nuclear te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nuclear capability.Sep.25,1964,CK3100547849,DDRS.1964年10月16日中国核爆成功当天,由于美国事先已获得中国即将爆炸原子弹的情报,总统国家安全顾问麦乔治·邦迪草拟出一份以上述预案为蓝本的声明,由约翰逊向全世界公布。声明称,“核爆对美国政府来说不足为奇,它已经被美国防御和核能力计划充分考虑在内。其军事意义不应被高估,从第一颗核弹试验到具备有效运输系统的可靠武器相去甚远。中国发展核武系统的同时,自由世界的核能力也将继续提高,而且更快。美国将重申对亚洲的防卫承诺,如果中国具备了有效的核能力,美国将帮助亚洲国家自卫,以促进其人民福祉。其他亚洲国家将选择通过经济发展与和平利用原子能造福其人民”。③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on the First Chinese Nuclear Device,October 16,1964,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 pid=26615(2012-04-15).如果将该声明与美国事先准备好的预案加以对比,不难发现二者内容基本如出一辙。

四、美国对华心理宣传战的影响评估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华冷战宣传是对华遏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国制定对华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遏制手段,它对中国国家形象和国民心理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方面,在心理层面,美国对华开展的大量负面冷战宣传势必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塑造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至于冷战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西方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仍停留50—60年代。另一方面,这种冷战宣传奠定了对华冷战思维和中美意识形态对立的基调。它触及了东西方对抗的本质——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冲突,心理宣传战是两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最为直观的反映。通过对华心理宣传,美国试图借助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民众向往西方社会,从而最终达到促使中国国家体制发生变更的基本目标。从本质上讲,无论是文化渗透追求的和平演变还是心理战所追求的激变都是以改变国家性质和政府的性质为最终目的,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强调西方社会的“样板”作用,其运作机制是与外部压力相配合,鼓励和制造内部压力,以便增强和实现仿照西方模式改造中国社会的意愿。

然而,关于美国对华心理宣传战的实际影响是无法进行量化评价的。以美国对华广播宣传为例,不仅其功效很难下定论,而且对于收听者的数量都难以估算,统计非常粗略模糊:根据1958年美国新闻署统计报告给出的数字是“数以万计”(tens of thousands)或“成千上万”(hundreds of thousands)。实际上,美国对华广播宣传受到诸多限制。首先,中国人均拥有收音机数量极低,1950年不足100万台,其中短波无线电只有20万台,尚不足20%,这无疑使其对华广播的影响大打折扣。其次,中国公民开展自发抵制“美国之音”的活动。1950年10月,北京大学教职员工发起“拒绝收听‘美国之音’公约的运动”,号召自觉地行动起来,发动亲友、邻居、同事,分头在公约上签字,随时互相督勉。①《北京大学教职员工九百余人,发起拒绝收听“美国之音”公约运动》,《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4日,第3版。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各界群众也开展了类似的抵制活动。②《上海杭州等地各界人民,主张取缔收听“美国之音”》,《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0日,第2版。第三,新中国对外广播事业发展也是对美国对华冷战宣传的积极回应。1950年4月10日,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华侨广播的广州话、厦门话、潮州话、客家话节目正式开始播音。1951年1月英语广播增加对驻在朝鲜、日本和太平洋其他地区的美军半小时节目。广播主要内容是揭露美国的欺骗性宣传,阐明中国抗美援朝的立场和主张。1958年3月22日,美国新闻署报道:“中国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国际无线电广播宣传,他们的播音时间增加了20倍 (从1948年到1957年,播音时间从每周16小时增加到317小时)。”③胡耀亭:《中国国际广播大事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正如美国总统信息行动委员会所评价,“中国在拉美、亚非地区的宣传攻势迅猛,令美国难以招架”,美方不得不承认通过信息活动对中国事务的影响很小,远不如美国在其他领域里的涉华活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大。④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Activities Abroad,May 23,1960,CK3100122359,DDRS.

猜你喜欢

心理战传单对华
美国对越心理战中越南女性形象论析
冷战初期美占区广播电台与美国对民主德国心理战
美行业协会众声反对白宫新的对华关税威胁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发传单
风的兼差
浅析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掀起打工的盖头来
战地传单:兵不血刃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