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范阳卢氏世宦的盛衰
2015-04-09杨艳敏顾乃武
杨艳敏 顾乃武
(1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保定071000)
“世宦”是中国中古时期门阀士族的重要文化特点,唐代是门阀士族从衰落走向灭亡的历史阶段。学界关于唐代门阀世宦衰落具体表现的研究并不多见[1]目前学界尚未有关于门阀士族世宦衰落方面的专文专著,只有个别文章涉及到某一家族、某一支系的世宦兴衰,如唐华全.读《开业寺碑》兼谈中古大族赵郡李裔家支的兴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16—121.李晶.隋唐时期河东薛氏家族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对其世宦衰落原因的探讨也多集中在经济基础与科举制发展的影响方面[2]唐长孺.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8):1—24.胡如雷.门阀士族兴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唐史论从,1982,(2):62—108.郑伟鹏.唐代门阀政治初探.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举版),1991,(3):7—12.关于此方面的文章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论述。,而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代集团政治对门阀士族的衰落有较大影响[3]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皇室在开国初期以属于关陇集团之故,与山东旧族颇无好感,对于山东旧族持压抑政策。李武韦杨集团在唐代前期(安史之乱前)一直拥有较大势力,对社会的影响较大,考察唐代前期的政治离不开对李武韦杨集团的考察。(详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层之氏族及其升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9.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从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66—295.)。范阳卢氏自汉代以来便是著名的士族大姓,其在唐代以北祖“四房卢氏”为盛,但这种“盛”况也仅是衰中之“盛”。范阳卢氏世宦的衰落与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一样,具有诸多特点;唐代门荫制在选举中的重要性的演变,则是导致其衰落的较为重要的直接性因素,集团政治及科举制对其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唐代范阳卢氏世宦盛衰之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唐代门阀世宦盛衰的缩影。
一、范阳卢氏世宦之盛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新表》)载录唐代门阀著房的仕宦发展情况。范阳卢氏在北朝时期就是较为兴盛的家族,晋侍中卢谌育有卢勗、卢凝、卢融、卢偃、卢徵五子,但《新表》中并无其“著房”情况,只记载了北祖卢偃一支后人的基本情况,可能是因其他支系后人仕宦不显而无记载。据《新表》记载,范阳卢氏在唐代政坛上仍有一定势力,具有相对兴盛的时代特点。
(一)大房卢氏、二房卢氏的发展形势
卢偃曾孙卢度世有卢阳乌、卢敏、卢昶、卢尚之四子,卢氏大房即阳乌房。该房从阳乌五世孙卢承庆、卢大道一代始入唐朝,共传八代334人,其世宦延续至第七代。大房卢氏在唐代入仕者达170人,入仕率为50.90%;其中第一代有19人,第二代有34人,第三代有50人,第四代有41人,第五代有14人,第六代有10人,第七代有2人[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
二房卢氏是卢敏的后人,卢敏曾任后魏议郎。该房从卢敏五世孙卢君胤、卢君亮一代始入唐朝,其在唐代共九代139人,世宦亦延续至第九代。其入朝为官者共有62人,入仕率为44.60%,其中第一代有7人,第二代有12人,第三代有10人,第四代有11人,第五代有29人,第六代有6人,第七代有4人,第八代有4人,第九代 2人[1]。
大房卢氏仕宦人数较多,是二房卢氏的2倍多,其入仕率也相对较高;但其世宦延续时间却短于二房卢氏,可能与其家族后期人丁不兴有关。
(二)三房卢氏、四房卢氏的发展形势
三房卢氏即卢昶房。该房从卢昶五世孙卢挺、卢世矩一代始入唐朝,其在唐代共七代79人,世宦亦延续至第七代,入朝为官者共有51人,入仕率达64.56%。三房卢氏的世宦发展与其他房不同,该房世宦出现了断代现象。其具体世宦分布情况如下:其中第一代有4人,第二代有11人,第三代有13人,第四代有16人,第五代有6人,第六代有0人,第七代有1人[1]。
四房卢氏是卢度世四子卢尚之的后代,卢尚之曾任后魏济州剌史。该房从卢尚之五世孙卢寿童一代始入唐朝,共历九代116人,世宦亦延续至第九代。该房在唐代共有49人入朝为官,入仕率达42.24%,其中第一代有6人,第二代有6人,第三代有10人,第四代有5人,第五代有8人,第六代有3人,第七代有4人,第八代6人,第九代1人[1]。
三房卢氏仕宦人数略多于四房卢氏,但差距并不显著;两房世宦发展不同之处表现在入仕率和世宦延续时间方面。三房卢氏入仕率明显高于四房卢氏,但其世宦延续时间却短于四房卢氏。
此外,据《新唐书》记载,范阳卢氏又有卢损房和卢质房,但两房可考人数和仕宦人数都较少,加起来可考者有8人,仕宦者3人。故本文所考察的范阳卢氏主要是“四房卢氏”。范阳卢氏各房在唐代的入仕率并不平衡,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门阀士族家族之中,能入《新表》的多为有职事之官,但并非所有家族成员有职事者都能进入此表。因而这种对门阀士族家族入仕率的统计数据只具有相对的参考价值。
二、范阳卢氏世宦盛中之衰
隋废除九品官人法之后,门阀士族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唐代范阳卢氏虽然世宦人数众多,而且世宦持续时间较长,但其“盛况”也仅仅是相对其他著房之“盛”,其发展总趋势却具有进一步衰落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
(一)房系间世宦发展不平衡
从世宦人数方面看,仕宦发展较好的是大房卢氏。大房卢氏在唐代的仕宦人数最多,有170人,占范阳“四房卢氏”总仕宦人数的51.20%;其次是二房卢氏,有62人,占范阳“四房卢氏”仕宦人数的18.67%;三房卢氏在唐代入仕者有51人,占范阳“四房卢氏”仕宦人数的15.36%;仕宦人数最少的是四房卢氏,四房卢氏在唐代只有49人入仕,仅占范阳“四房卢氏”仕宦人数的14.76%[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
从世宦延续方面看,当属二房卢氏和四房卢氏仕宦发展较好。二房卢氏一四房卢氏在唐代的世宦均延续至第九代,时间最长,几乎与整个唐代相始终。而大房卢氏和三房卢氏均世宦至第七世,大约从高祖起至顺宗朝结束;然具体来说,大房卢氏世宦要好于三房卢氏,因为大房卢氏世宦延续了七世,而三房卢氏世宦虽然也延续至第七世,但其在第六代时,无人入朝为官,出现了断代现象。
从入仕率方面看,三房卢氏在唐代的入仕率最高,为64.56%;其次是大房卢氏,其入仕率为50.90%;二房卢氏在唐代的入仕率为44.60%;入仕率最低的是四房卢氏,为42.24%[1]。范阳卢氏各房在唐代的入仕率都不低,说明其世宦发展相对较好,但其内部各房间世宦发展的不平衡,又说明其世宦呈现出衰落的特点。
(二)各房世宦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唐代289年的历史中,范阳卢氏共传九世,平均每世33年。《说文解字》云:“三十年为一世。”[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89)以每世(代)33年计,范阳卢氏入唐后第一世则处于高祖、太宗时期;第二世处于高宗时期;第三世处于武后至玄宗初期;第四世处于玄宗时期;第五世处于玄宗朝后期至德宗朝初期;第六世处于德宗至宪宗朝前期;第七世处于宪宗朝后期至宣宗朝前期;第八世处于宣宗朝后期至僖宗时期;第九世处于僖宗朝后期至哀帝时期。
范阳卢氏在唐代世宦九代,根据《新表》统计,其每代入仕率分别为:57.14%、61.17%、59.70%、46.50%、41.57%、34.55%、33.33%、25.93%、42.86%。从这一方面看,范阳卢氏在唐代不同时期的仕宦形势差异较大,世宦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在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入仕率大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高宗朝发展最好;随后在武后至玄宗初期便衰落下来,但其入仕率仍在一半以上;从玄宗朝开始至僖宗时期,其世宦衰落迹象较为明显;而从僖宗朝后期至哀帝时期,其入仕率又有较大回升,但并未达到一半,而且其家族人口基数也很小了。范阳卢氏各房世宦发展历程均呈现出先兴盛后衰落的特点。
(三)中低高级仕宦构成差异
唐代“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56.(P6660)“三品已以上服紫,四品五品已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4](宋)王溥.唐会要[M].中华书局,1955.(P569)故本文以三品为界,认为三品(含三品)以上为高级官员,三品以下的为中低级官员。门阀士族的世宦,是由高级官员和中低级官员两部分构成的。根据对《新表》的统计发现,范阳卢氏在世宦的九代中,每一世高级高员所占比例分别是:3.17%、11.65%、11.94%、5.73%、12.36%、12.73%、18.18%、7.41%、0,中低级官员所占比例分别是:53.97%、49.51%、47.76%、40.76%、29.21%、21.82%、15.15%、18.52%、42.86%。
范阳卢氏仕宦人员中的高级官员所占比重从高祖太宗朝始便呈上升趋势,只是到玄宗朝突然下降,而后又迅速回升,到宪宗朝后期至宣宗朝前期达到顶峰,而后又猛然降低,到僖宗朝后,范阳卢氏在朝中便无高级官员了;而低级官员所占比重在高祖、太宗朝达到最高,其后便降低下来,直到僖宗、昭宗、哀帝时期有所回升,但也未超过其家庭成员的50%。但从整体来看,范阳卢氏在唐代的仕宦人员以中低级官员为主,而高级官员较少。这和北朝门阀士族中高级官员较多的形势,形成强烈的反差。它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唐朝门阀士族已经整体上衰落了,其盛也仅仅是衰落形势下的局部之盛。
总之,范阳卢氏在各支系间的世宦发展并不平衡,自高祖太宗朝以后,范阳卢氏世宦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在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入仕率大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高宗朝发展最好;随后在武后至玄宗初期便衰落下来,但其入仕率仍在一半以上;从玄宗朝开始至僖宗时期,其世宦呈逐渐衰落趋势;而在僖、昭、哀帝三朝,其入仕率又有较大回升,但其在仕宦人数方面已经崛起了。在仕宦品级方面,范阳卢氏每一代的仕宦人员中大多是高级官员数量较少,中低级官员人数较多;而且在后期,中低级官员比重大体上也呈降低趋势。这就说明其发展之盛也仅仅是衰中相对之盛,所谓的“盛中之衰”不过是对门阀局部发展形势的表述。
三、范阳卢氏世宦衰落之因
唐代范阳卢氏世宦发展的衰落,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应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集团政治对门阀士族有微小影响
唐代前期,社会上先后存在过关陇集团和“李武韦杨集团”两大统治势力。李渊、李世民父子主要依靠关陇势力建立了唐朝,故建国初期,对关陇集团较为重视。关陇集团的势力抑制了崔、卢、李、郑等老牌士族的发展,如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P2444),故而“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56.(P6136)。到睿宗、玄宗朝时期,李武韦杨集团在吸收大量寒门庶族地主参政的同时,也起用了不少士族人士入阁,如范阳卢氏的卢从愿、卢奕等人都是在此期间崛起的,对山东士族的抑制政策大为松弛。
这种集团政治或许能够影响中高级官员的发展,但在此期间范阳卢氏高级官员的比例先升后降,其发展趋势与统治集团的态度相左,说明这种集团政治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大。而安史之乱以后,皇室与山东旧士族之间在政治上已无隔阂[3]李光霁.简论唐代山东旧士族.唐史学会论文集[C].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P40)。山东旧士族入仕不再艰难,也能够进入统治上层,但范阳卢氏入仕比例却呈下降的趋势。在唐代,仕于郡县的中低级官员,同样是“行己立身之美者”[4](唐)杜佑.通典[M].中华书局,1988.(P358),是维护门阀士族声望的重要因素。而范阳卢氏低级官员的比例一直是日渐降低的趋势,说明集团政治对低级官员的影响似乎更小。
(二)家产境遇深刻影响门阀世宦的发展
俸禄是唐代世家大族主要的经济来源。唐代对五品以上官员授田和免役规定:凡官人授永业田,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从一品五十顷,正二品四十顷,从二品三十五顷,正三品二十五顷,从三品二十顷,正四品十四顷,从四品十一顷,正五品八顷,从五品五顷……散官五品以上,同职事给[1](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中华书局,1992.(P75)。“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1](P77)而六品以下官吏便等同于编户,只本人免课役。这就是说官员品秩高,家财也较为丰厚;官员品秩低,家产相对稀薄。
官员品秩高、财产丰厚的家族,相较于官员品秩低和财产稀薄的家族,其子弟教育环境相对优越,凭学业、门荫入仕相对容易一些。大房卢氏每代高级官员数量,相较于其他房系是最多的,其子弟在进入仕途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世宦延续时间相对二房、四房卢氏来说并不长,可能与其房系人丁单薄有关。二房、四房卢氏高级官员相对较多,故而其世宦延续时间较长,而高级官员较少的三房卢氏,家资较少,其族中子弟入仕条件相对较差,仕宦人数就相对较少,世宦延续时间也短于其他三房。正是由于各支系的中高级官员数量、家财的薄厚程度差距较大,其世宦发展才不平衡。家族世宦根基的深浅及由此决定的家产境遇丰俭,是影响门阀士族世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辟署制发展是影响世宦的重接因素
唐代的主要入仕途径,前期以门荫制为主,后期以进士科为主[2]杨西云.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J].南开学报,1999,(1).(P60-65)。唐代前期范阳卢氏入仕率较高,但科举的作用尚不显着,有明确记载是科举出身的仅有2人[3]韩涛.中古世家大族范阳卢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P95-99);其官员的入仕途径虽不能一一考明,但据其祖、父官职可以推测出大多是依靠旧有的门第荫蔽[4]新唐书(卷45).选举志载:“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门阀家产丰俭所基之世宦的发展,是直接取决于门荫制的兴衰的;门荫制是九品官人法消失之后,维系门阀兴衰的重要因素。
唐代进士录取人数较少,“圣唐有天下垂二百年,登进士科者三千余人”[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中华书局,1986.(P280),进士及第者平均每年不过二十几人。进士科对成为高级官僚虽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数量相对庞大的低级官员入仕的影响不会太大。安史之乱以后,门荫制在选举中的作用逐渐降低,士人“多以从诸藩府辟署为重”[6](宋)洪迈.容斋随笔(全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223),辟署成为官员入仕的重要途径。卢商、卢群、卢简辞、卢简能、卢弘正、卢徵、卢从史等人都是通过辟署入仕的,然范阳卢氏的入仕率却在降低,世宦发展逐渐衰落。
门阀世宦主体之中低级官员应以地方官员为主,而地方藩镇政权之辟署打破了吏部铨选对士人入仕时间的限制,使庶族的入仕之途变得更加通畅与迅捷,门阀士族的世宦受此冲击而难以维持。如此看来,唐后期藩镇使府辟署的兴起,给门荫制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是使门荫制在选举中地位降低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门阀士族世宦衰落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范阳卢氏世宦衰落受集团政治的影响较小,而受家财境遇和门荫制、辟署制发展的影响较大,藩镇辟署制的发展更是促进门阀衰落的直接原因。从范阳卢氏每代高级官员与中低级官员的比例来看,高级官员的发展应该是受进士科发展影响的,而作为门阀世宦主体的中低级官员,其发展主要是受藩镇使府辟署影响的。
四、结语
与北朝时期相比,唐代范阳卢氏的世宦不同于自高祖、太宗朝后便整体走向衰落的赵郡李氏;也不同于先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衰落的博陵崔氏[1]参见拙作《论唐代赵郡李氏东祖房世宦的盛衰》《论唐代博陵崔氏世宦的盛衰》。。唐代范阳卢氏的世宦整体上是衰落的,但其具体衰落过程却是一个先兴盛后衰落的历程;然无论是直接衰落的赵郡李氏还是有所发展的博陵崔氏,抑或是先兴盛后衰落的范阳卢氏,在唐代门阀士族衰落的大背景下,其整体世宦都是衰落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其衰落程度不尽相同。门阀士族世宦的衰落表明,在九品官人法之后,门荫制的发展,是决定门阀旧族世宦、特别是低级官员世宦的直接因素。门荫制在低级官员选举中的衰落,是由藩镇使府辟署制度发展造成的。唐代进士科的发展影响了门阀士族高级官员的入仕比率,唐后期藩镇势力实行的辟署制则冲击了门阀士族低级官员的世宦地位,进士科与藩镇势力的发展是造成唐代门阀士族衰落的两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