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法体制改革与法官的“法感”
——从耶林的“法感”概念出发

2015-04-09卢鹏

社会治理理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法律出版社鲁道夫法官

卢鹏

司法体制改革与法官的“法感”
——从耶林的“法感”概念出发

卢鹏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司法体制改革而言,涉及公正司法、保障司法、参与司法、阳光司法、严格司法、监督司法等多方面内容,可谓亮点纷呈;但对笔者而言,最耀眼也最温馨的亮点,还要算其对“法感”的历史性表述——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普通民众,有法感;法官,也有法感。而且,只有情感才能打动情感。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让普通民众——面对着无情的法律机器——却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感”

耶林所谓“法权感”(Rechtsgefühl)——也被译作“法感”、是非感、正义感、权利感、正确情感等——是其“目的法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耶林的法权(recht)概念,“是在双重意义上被使用的,即客观意义和主体意义。客观意义的法,是由国家执行的法律规则的总和,即生活的制定法秩序,主体意义的权利是抽象规则具体化为个人的具体权利。”[ 见[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因此,相应地说,其“法权感”,也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客观意义的“法感”,一种是主体意义的“法感”。前者是指法律形成和发展中的“法感”。后者是指具体权利实现过程中的“法感”,主要包括普通民众的“法感”和法官的“法感”。

法官的工作,就像诗人一样——也是源自情感的创造——即实现公正。一方面,法感,作为其精神的一个部分,始终伴随着他,影响着他的工作过程;另一方面,法感,作为一种情感事实,又成为其审判活动的材料,从而影响着他工作的内容。在耶林看来,法官“法感”,因其源自人格——因此具有一种高贵的批判性力量,从而——对法律的实现乃至发展产生实质的影响。

法官“法感”机制的培育

简单说,法官“法感”是指法官对法的源自人格并付诸实践的道德确念,用耶林的话说——就是法的“人格的诗歌”——即人格在法的实现中的情感展现。

关于法官“法感”的心理过程,耶林曾简要提到敏感性(Reizbarkeit)和行动力(Thatkraft),但并未详细展开[ 见[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本文据此进一步阐释为三:即蓄势、敏锐、行动;构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学联动机制——以便更加仔细地观察——“蓄势”如水库;“敏锐”如闸门;而“行动”如灌溉,反过来它又为“水库”提供不竭的水源。

1.蓄势。所谓蓄势,就是“法感”的积累——即“法感”的来源。[ 见[德]鲁道夫·冯·耶林:《法权感的产 生》,王洪亮译,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3期。按该文主要探讨客观意义上的“法感”来源。]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见《荀子·劝学》。]——这是德行的积累。耶林说:“未经自身或他人痛苦者,不知权利为何物,即使他能把民法大全倒背如流。”[ 见[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这是法律或权利实践的积累。法官所积蓄的这种正义精神,无论是来自法官的人生阅历、专业训练还是个人修养,他都因此而孕育出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内容极其复杂,有理智,也有情感,有些是哲学智慧的沉淀,有些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有些是宗教信仰的确念,有些是艺术形象的召唤,还有些是由德行习惯而直觉到的公正卓识,所有这些精神支流,汇成一股意识的洪流,充盈其身;就像高峡上的积潭;一旦引发,势必倾泻而下——作为一种综合性事实——淹没并浸透他所审理的案件。在这种情况下,当他面对一个案件或一场纠纷的时候,却要让他处于一种没有情感的法律机器的状态,那是绝无可能的。而且实际上,正是其中的正义情感,为他照亮了“解纷”过程每一角落,为他确定前进的方向。

即便是法官不办案件,其“法感”也是存在的;……它只是处于某种“蓄势待发”的状态而已。在这一点上,耶林甚至将“法感”与爱情相提并论,他说:“犹如爱情,自己经常全然不知,一有风吹草动,才被充分意识到,‘是非感’常常也是在完好的状态下不知自己为何物、包含着什么,然而,侵权是一个迫使人表白、使真相大白于天下、使力量显示出来的痛苦的问题。”[见[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可见,“法感”犹如人们对于恋人的情感,在拥有时——幸福地沉浸其中——甚至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一旦受损或有失去的危险时,就会感到巨大的痛苦。法官的“法感”也是如此,当它——充盈全身、蓄势待发——之时,似乎不觉得什么,而一旦与具体事件交接,便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

2.敏锐。所谓敏锐,是指“法感”的广度和深度。“法感”既然是一种情感,相对于理性而言,自然会更敏感、更激烈一些;但耶林并未停留于此,而是特别将“法感”与“人格”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所谓敏锐的“法感”,就不仅更广,而且更深了。从广度上说,法官的“法感”,不再仅仅是作为立法者的“代言人”的——效忠感,还应包括:(1)对当事人感同身受的同情感——法官想象自己是案件的当事人;(2)作为解纷者的是非感——法官想象自己是两造之间的中立者;(3)站在旁观者立场上的客观感——法官想象自己以旁观者的地位观察自己与两造当事人的三方互动;(4)源自良知的公正直觉感——法官想象自己是正义的“代言人”……从独立人格上说,法官似乎由立法者的“代理人”变成了它的“信托者”——他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适用法律。从深度上说,与人格相关的敏锐“法感”,还要求法官具有一种羞恶感——即他会因违背自己的人格去判案而感到羞耻——这是一种痛苦感或行为上的压力感。这样一来,“法感”就不仅仅是想象力的辗转腾挪了,更主要成了法官的人格责任。耶林的这种高度敏锐的“法感”,或许堪比卢梭的那种独特“敏感”——休谟形容说——卢梭好像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并在这种情况下,去与猛烈的狂风暴雨搏斗。[见[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32页。]

3.行动。所谓行动,就是指“法感”的实践或实效。与理性不同,理性即便停在观念状态不去行动——例如公式、原理等——仍具有独立的价值,而“法感”却必须行动。其实,“法感”本身即具有行动的天然倾向,情感的蓄积和敏锐所带来的第一个自然效果,便是冲动——即情感的迅速、直接、强烈的爆发。应该说,在这种激情中,包含着许多极其珍贵的东西,宗教上的顿悟、认识上的直觉、艺术上的灵感、道德上的卓识,都与此相关;——在情感冲动的瞬间,如同夜空的闪电,万事万理,无所遁形。然而,就像鲁迅先生论诗所说的:“……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见鲁迅:《两地书·第一集》。转引自《鲁迅警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页。]法官的“法感”也是如此,节制——是驾驭“烈马”的前提。而教养和理性,正是将其上升为一种高级的正确情感的重要途径。[见[德]鲁道夫·冯·耶林:《罗马私法中的过错要素》,柯伟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然而,教养或理性,却只是为了保育,而不能像所谓“伯乐治马”那样——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庄子·外篇·马蹄第九》)——势要将“法感”扭曲、甚至抹杀;高尚的“法感”,无论怎样去节制,都必须跟从,都必须采取实际的行动;不去行动,“法感”仅仅满足于在封闭的内心轰轰烈烈的燃烧,就像暖水瓶里滚烫的开水一样,终归要冷却下去,不会产生丝毫的效果。耶林非常担心这种因缺乏行动而产生的麻木趋势,他说:“……是非感的本质是行动(That)——在缺少行动的情况下,是非感日益枯萎,且慢慢地完全消沉下去,直至最后很少能感觉到痛苦。”[ 见[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法官“法感”的价值

耶林提出“法感”概念,主要用来抵制当时德国法学的两个片面倾向:一是法官适用法律时的“涵摄机器”倾向;一是权利主体面对侵权时的庸俗“物质主义”倾向。

对普通民众而言——“法感”是要他抛弃肤浅的物质利益算计,避免陷入人格上麻木、懒散的庸俗“物质主义”——这是受害人“为权利而斗争”的源自人格的义务感。

而对法官而言——“法感”是要他抛弃对制定法的迷信,避免将法官“自身以及其思想、感受,托付给贫乏、死板的制定法”,避免沦为“法律机器中一块无意识的、无感情的零件”。[见[德]鲁道夫·冯·耶林、[德]奥科·贝伦茨编注:《法学是一门科学吗》,李君韬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6-47页。]耶林说:“在我 眼里,正义的理想,并非要法官扑灭心中的法感……在所有的生活关系中,死板的规则并不能取代人类;世界并不是被抽象的规则统治,而是被人格统治。而这样的人格——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希望保有它。……法官不仅应进行思考,他也可以而且应该要去感受,也就是说,在对制定法进行适用前,他应该先让制定法受其法感之批判。”[见[德]鲁道夫·耶林:《法学是一门科学吗》,李君韬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1-82页。]——这是法官对正义所负的源自人格的义务感。

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法官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为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法官人格、特别是情感建设,批判性地研究和借鉴耶林的“法感”理论,推进我国对法官“法感”的研究,应是大有裨益的。

(卢鹏,法学博士,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智库研究员。)

猜你喜欢

法律出版社鲁道夫法官
Thermal apoptosis analysis considering injection behavior optimization and mass diffusion during magnetic hyperthermia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解密“东方经验” 奉献“中国智慧”——法律出版社《人民调解工作辅导丛书》隆重上市
解密“东方经验” 奉献“中国智慧”——法律出版社《人民调解工作辅导丛书》隆重上市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American Media’s Political Prejudice of China And Its Effects
当法官当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