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三观素养的塑造
2015-04-09崔颖
崔 颖
(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 甘肃 庆阳 745000)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是极度虚拟性与过度夸张性
1.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网,并在网上浏览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名不副实的言论与张冠李戴的视屏。这种情况使网络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成为“虚拟空间”;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与网络平台的全方位吸纳性,使得网络世界里被夸大甚至是被杜撰、捏造超越客观事实的内容充斥其间而失真,成为超现实夸张世界。
2.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甚至是色情暴力的东西;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在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阵地向我们进行渗透,这是我们难以阻止的。所以,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必要的和刻不容缓的。
二、三观
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一个老旧的话题,也是一个富蕴时代特色的探索课题,更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永恒工作
1.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2.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3.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特点
1.直观性: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是直观的,往往就事论事,而很难对人生和社会的复杂问题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去理解。
2.粗浅性: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往往是大轮廓和粗线条的,只对客观事物进行粗浅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以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去评价,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能从纵横经纬方向进行深入透彻的判断。
3.固执性: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但由于其心理认知与评判水平还比较低,综合逻辑思维还没有成型,所以他们在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后,往往会各持己见,不会轻易改变。
四、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的必要性
1.网络并非一块净土,网络传播的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并非都能起促进作用。其中网吧是学生经常偷偷光顾的场所。而很多网吧的运营很不规范,只为牟取利益,有的网吧甚至故意用不良的网站吸引涉世未深的学生,以牟取暴利。
2.中学生自身还不够成熟,无法正确辨认网络信息的真伪与好坏,容易不加选择地接收与模仿。对于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追求新奇、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来说,网络世界无疑具有非常强的魅力,上网几乎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但这种时尚背后,存在着不少隐患。有的学生进入传递色情和暴力的网站;有的进入聊天室与陌生人瞎扯、打情骂俏,荒了学业浪费金钱还不亦乐乎;有的学生经不起诱惑,选择了逃学,模仿成人在网吧过夜、进行网络中不负责任的虚无恋爱,与网友约会等等。在一些虚假的信息,粗俗、格调低下的语言中浸泡,学生的精神世界必然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3.家长和学校对学生上网普遍采取“堵截”的做法。学生上网如今已成破竹之势不可阻挡,家长和学校因为担心网络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身心伤害而大加阻挡,而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叛逆性,父母和老师一味地反对反而会使学生更加钟情于上网。
五、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的紧迫性
1.青春期的中学生活是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不但对新生事物兴趣浓厚、爱好广泛;而且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定型期;随着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日益发展和渐趋稳定,对友谊的追求和对情感的需要十分迫切和强烈,其间异性间的交往和友谊也日渐增进。其理想、信念、目标逐渐清晰。
2.信息时代,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被广泛利用。当前,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不再受时空因素的约束;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及时性与原创性总是在刷新着人们的信息观念;传统习俗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溅出的火花在炙烤着一串串诱人的“麻辣烫”,时刻撩拨着青少年的心弦。
3.网络自身存在的弊端。网上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鱼目混珠,会蒙蔽学生的眼睛,造成他们思想的迷惘,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挤压,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再者,网上活动的隐蔽性、无约束性、虚拟性和显突的自主意识,冲击中学生的责任感,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甚至产生人格分裂。网上制造、传播病毒,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腐蚀学生本来纯洁的灵魂,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形成产生强大的冲击。
六、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的可行性
中学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教育,是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优势凸显。为了祖国的未来,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三观素养已成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客观现实要求。学生在网络中学会如何获取网络资源,通过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应用,从学会到会学,使网络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工具,就必须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即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才能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自主高效地学习和交流娱乐,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这是我们引导学生上网的最终目标。在此,我认为学校具体到教师应做好:
1.疏通学生上网情绪
在学生上网方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学生接受道德规范提供良好的氛围,避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而使教育适得其反。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并不能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也不能形成道德辨析判断的能力。在条件具备时间允许和不影响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适度上网。
2.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以各种形式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中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充分认清网络的利弊,特别是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如网络礼仪教育、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网上交流虽然表面上是与电脑、符号打交通,但实际上是与活生生的人交往,同样需要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网络给学生造成的弊端实例常见于报端,这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好教材。教师应给学生披露“网络成瘾”所引发的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展示因终日沉迷于网络而使人格发生了明显变化的具体表现。
3.指导学生规避网络陷阱
提醒学生谨慎交友,防范网络陷阱。因为网络非常自由,学生可以恣意漫游,有机会克服容貌、残疾等各种缺陷和障碍,但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容易被假象迷惑,因而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女生受骗的事件屡有发生,教师应教会学生识别认清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差异,以免造成无谓的伤害。定期向学生剖析因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或网友蛊惑而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
4.开展网络主题活动
组织开展“网络与学习”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上网与学习这对矛盾的辨证统一关系,或者举办“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及开展“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多半因为无聊而生出许多事端,学生也如此。如果教师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教会学生用批评的眼光和道德的视角去看网络,他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在聊天、玩游戏和浏览花边新闻上。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论文或讨论题,并提供相关的资源网站,让学生上网查阅,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片、动画,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以便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
6.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在网络运营商的责任没有很好地落实而网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欠佳的情况下,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学校责无旁贷。学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积极引导学生理性上网,给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局域网络环境。
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素养具体体现在人格,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有缺陷,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学校作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在网络丛林为学生开辟绿色环保园地——根植常青树,铲除罂粟花,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1]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对青少年三观教育的思考[EB].http://www.docin.com/p-472-627285.html&s=F9A816906CB9DF1BCEBE06F6892-72453.
[3]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三观教育[EB].http://club.jledu.gov.cn/?3315/viewspace-108696.
[4]基于网络视野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EB].http://www.docin.com/p-77703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