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式语法的隐喻解读

2015-04-09

社科纵横 2015年7期
关键词:韩礼德构式语言学

孙 冰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人物韩礼德(Halliday)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重要概念,是对功能语言学的重要贡献。他从语言功能角度以隐喻方式研究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以莱可夫(Lakoff),兰格克(Langacher)等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的领军人物开创了语言学新的研究路向,他们采取不同于传统方法的路径,即经验观(the experiential view),突显观(The prominence view),注意观(The attentional view)(Ungerer&Schmid,1996,37-40)[1]。这一新的研究路径不再遵循在哲学思辩和内心反省的基础上提出的逻辑规则和客观意义,而是更实际地结合其他科学领域里的研究方法,来探求语言和人类认知的关系,或者说认知对语言概念形成的作用。高德伯格(Goldberg)就是遵循这样的研究路向对认知语言学作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其构式语法就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作。她专门探讨了几种语言构式,既双及物、致使移动、动结、非及物移动和意动构式等,以及这些构式内的联结概括关系。从隐喻角度,即概念隐喻,语法隐喻,来解读构式语法,从而发现它们的交叉点和不同点。

一、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主要指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始自韩礼德(Halliday)(1985/1994)[2]。他认为语法隐喻主要见于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指的是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表现在情态和语气两个方面。如:He might not come可以隐喻化为其他的语法形式,如:Probably he will not come.或It is unlikely that he will come.等。这里只着重介绍概念隐喻。

概念(ideational metaphor)主要在及物性系统内体现。其理论认为人类主观世界的活动可描写为六个过程,分别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一个过程又可按精密度细分为若干个次过程。跨过程的隐喻在及物系统内的体现可见于下例:

a.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物质过程)

b.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心理过程)

概念隐喻通过级向下的转移,由小句联结到小句,到词组群,到词组,到词。类型或是投射,或是 嵌 入,或 是 扩 展(Halliday,2004)[3]。名 词 化(nominalizing)是创造语法隐喻唯一的最有力的源泉:is impaired by alcohol→alcohol impairment;they were able to reach the computer→their access to the computer。

上述例句b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来看是典型的隐喻概念。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存在交集。我们还可以说this year sees/witnesses a good harvest及last night saw/witnessed a rain等。时间作为场景的状性成分,被隐喻为有生命的实体具有了高度的“人 格 化”(anthropomorphicization of areana)(Langacker,1991:)[4],因而不允许其相应的被动式存在。时间被看作是移动的物体的隐喻(Lakoff,1980)[5]在英语中被赋予了灵性,难怪我们可以说kill one’s time。韩礼德(1994:153)[2]也把时间看作是一维的,可以随着观察者移动;而空间是三维的,因而是静止的。

二、认知隐喻

隐喻的形式必然要有一个非隐喻的形式作为对照,这在韩礼德的语法隐喻中就是“一致式”(congruent form)。这是韩礼德语法隐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基线如何划分,哪个是一致式,哪个是隐喻式,本身就存在不少争议。认知语言学使用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来说明语言使用的这一认知特点。但同时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都说明人类的认知有着某种共性,这些共性限制了语言变化的幅度和范围。这就是语言所受到的“认知限制”(高一虹,1999:9)[6]。有论者(胡壮麟,2004:185)[7]认为使用认知领域的概念隐喻可以回避这个问题。人们在概念中也有一个隐喻化过程,因为任何概念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

这里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不同于韩礼德式的系统功能中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个核心概念。认知语言学(Lakoff,1980)[5]把隐喻看作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就是隐喻的。隐喻概念是系统的,所以我们用来进行谈论的概念的一方面的语言也是系统的。意义等于概念化。因此隐喻的概念也获得意义。大多数词汇具有一组相关联的意义,这样一组意义决定其允许使用的常规范围。这些意义的表征轮流在一个网络形式中出现(Langacker,1991:2)[4]。

所谓概念隐喻按Lakoff(1980)的定义即通过另一事看待一事,其主要的功能是理解和经验。或技术的理解是从一个概念源域到另一个概念目的域的映射(mapping),如争论ARGUMENT可以是战争WAR域或建筑BUILDING域的概念等向争论ARGUMENT这个概念域的映射。

有论者(Rakova,2003)[8]认为隐喻这种主张不知不觉地预设了概念的首要性(conceptual primacy)的观点。她提出了非多义性的观点(no-polysemy view),尤其是形容词的一词多义,形容词只有一个首要意义是站不住脚的。非多义性观点一个最主要的部分便是不主张把意义和概念重合。但是她也没有提出更有效的主张。实际上,Rakova这种非多义性观点就是Lakoff所说的强同形多义观点,仍然没有说明两个词形深层的理据。意义和概念不能重合也表明其客观主义观点。

对于是否有一个内在的,具体的概念本原(conceptual primitive),Langacker(1991:4)[4]持中立态度。然而他认为必须假定一些基本域,那些在认知上无法再简化的表征空间或概念潜能场。这些基本域中包括时间的经验和我们应对二维、三维的空间结构的能力。

三、构式语法中的隐喻

早在讨论there句型时,莱可夫(1987)[9]就区分了两个类型的there结构,即指示(deictics)的和存在(existentials)的。按莱可夫的说法,表示“存在”的there是语法主语,而表示“指别”的there不是。理由是“存在”的there结构可以用反义疑问,而“指别”的there结构不能;“存在”的there结构可以提升,而“指别”的there结构不能。There was a man shot./There was believed to have been a man shot./There is likely to be a man shot.韩礼德也有同样的区分,只是使用的术语不同。

无论是莱可夫,或韩礼德,都把there的构式有所区分的对待;并且从中我们能概括出,there构式的“指别”意义源于某人/某物在某处,置于句首,使之话题化。表示“存在”的there构式就是语法化的隐喻式。

然而,不讨论there后面跟的动词是否比只讨论there本身更有意义,也有另外的观点。鲍林杰(Bolinger)(1977:92)[10]认为there具有“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意义。我们无法从指示具体空间的处所指示词there中来重构存在结构的there。there结构本身其存在意义与其说是there的功能,还不如说是动词的功能,尤其口语中通常的there加be结构。Bolinger试图把there作为整个构式来理解是有益于人类认知的规律的。

构式语法的解决途径就把隐喻的认知方式提升到语法层面。Goldberg(1995)[11]专门探讨了双及物、致使移动、动结、非及物移动和意动构式以及这些构式之间的联结概括。她认为在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中,出现在不同构式中的同一个动词意义上的系统差别被直接归结于具体的构式。跟词项的多义性一样,某些构式的语义共同组成一个家族,这些语义虽各不相同,但互相联系。构式中普遍的关系表述为:主-谓构式承继下去是非及物构式和及物构式,及物构式承继下去是致使-移动构式和双及物构式,致使-移动构式又和非及物构式向下承继为及物移动构式。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构式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隐喻图式上:客体(在主体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路径转移或移动(到某目标)。

以双及物构式为例。Goldberg探讨构式内各论元角色的语义限制,可以被看作构式多义性的实例。其中心意义是施事主语成功地致使一个客体转移给接受者。

give一词是最典型的双及物动词,就本构式而言,如果我们反过来看,所有适用于此构式的动词除了本身意义外,又被同时赋予了构式的转移意义,那么构式意义就是这些词的隐喻意义,客体转移的意象图式突显(profiled)。

构式内部本身也存在隐喻。Goldberg归纳了双及物构式的隐喻来源,包括信息被看作从刺激源传送到听话者(导管隐喻),把感觉理解为向感觉者移动的实体,把有意指向另一个人的动作理解为转移给这个人的实体,把事实和假设理解为给正在辩论的某个人的客体,并且被用来构建论据。例如:

a.He got the ideas across to Jo.(隐喻)

b.She gave Jo her thoughts on the subject.(允准例句)

上述的隐喻例句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就有语法隐喻的解读。thought是名词化的结果,原本的言语过程、心理过程等都转变为物质过程。构式具有了跨及物性过程的隐喻。

Goldberg将双及物构式与致使-移动构式之间的隐喻关系表述为,致使-移动构式(Joe kicked the bottle into the yard.)和转移-致使-移动构式(Joe gave his house to the Moonies.)的关系。这一隐喻允许致使-移动构式被用来表示领有权的转移,而领有权的转移也正是与双及物构式相联的意义。

动结构式又被Goldberg解读为目标的隐喻,是致使-移动构式的隐喻扩展。

a.Pat hammered the metal flat.

b.Pat threw the metal off the table.

动结构式受到单一路径限制,该隐喻是一个普遍的系统隐喻,即把状态变化看作是向某个新处所移动。结果短语都不能与方向短语同时出现。

way构式的基本解读是穿过人群、障碍或克服其他困难的移动,

a.Sally made her way into the ballroom.

b.Joe bought his way into the exclusive country club.(隐喻式)

Goldberg所讨论的构式都蕴涵共同的隐喻,英语中这种最基本的,无法再浓缩的构式反映了句法和语义之间最简的匹配关系。这些构式从深层(语义)到表层(语法)的转化要有语法化的理解。系统功能语法在语法隐喻分析上,将构式还原都可以是表示移动到达一定目标的结果小句,句法上的体现要比构式冗余,即由表示结果的小句联结的级转移到介词短语,到词,或短语群变为介词短语。双及物构式再进一步隐喻化“领有者”紧挨“领有物”。致使-移动构式,动结构式、双及物构式,way构式存在的理据又有了语法隐喻的解读。

四、结语

语言建立在认知基础上,其结构使用了用于构建认知模式,即意象图式模式的相同手段,而意象图式则是根据身体活动被理解的。不同形式的语义配置也来源于不同的经验意义。在构式语法的一般意义的隐喻理解上,融入语法隐喻的分析试图寻找构式和语法隐喻的关系。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确实存在交集。构式语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法隐喻的结果。

[1]Ungerer,F.&Schmid,H.J.1996: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3]2004,3d edi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Langacker,Concept,Image and Symbol[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1.

[5]Lakoff,George&Mark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Rakova,M,2003,The Extent of The Literal—Metaphor,Polysemy an Theories of Concept[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Lakoff,George,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0]Bolinger,Dwight.Meaning and Form[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7.

[11]Goldberg,Adeld E.,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猜你喜欢

韩礼德构式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语料库建设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