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科研
——刘润清教授访谈录

2015-04-09张燕华刘润清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言学外语文学

张燕华,刘润清

(1.潍坊医学院外语系,山东潍坊 261053;2.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科研
——刘润清教授访谈录

张燕华1,刘润清2

(1.潍坊医学院外语系,山东潍坊 261053;2.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本文是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资深教授刘润清先生的访谈录,内容涉及高校英语教师关心的教学、科研及教师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诸如:如何融洽师生关系、开启学生智慧;如何看待文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如何协调英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如何做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等。刘老朴实的话语中渗透着他对外语教育的深度思考,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读后给人以鼓励和启迪。

刘润清;英语教学与科研;人文关怀;教师发展

刘润清教授是河北省武强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并留校任教,后考取许国璋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80年获硕士学位。1984至1986年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修,在Mick Short和Geoffrey Leech指导下获该校副博士学位。刘润清教授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新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西方语言学流派》、《论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刘润清英语教育自选文集》等,曾经担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等职,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顾问。

刘润清教授虽已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作为特聘教授,仍然活跃在外语教育一线。笔者2011年至2012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访学一年间,先后选修了刘教授主讲的三门硕、博课程,聆听了多场讲座,从中领略了刘老的教育理念。课堂上的刘老融会贯通,善于将深邃的思想寓于平实朴素的讲述之中。他的讲述中渗透着他对外语教育多年来的思考,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给人以鼓励和启迪。课堂外的刘老幽默风趣,和蔼可亲,从不以“权威、大腕”自居,对学生——无论是本、硕、博学生还是访问学者,他都有问必答,有邮件必复,悉心指教,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公邮是刘老与大家交流的一个平台,在这里同学们能及时收到刘老精心制作的课件、推荐的书目单,还能收到诸如乔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等与时俱进的学习材料。最近,笔者就高校英语教师关心的教学、科研及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几个问题采访了刘润清教授。

张燕华(以下简称张):刘老师好!在北外访学时,作为工作多年的大学英语老师,我和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您不断为学生输入的正能量,感受到您课堂上的哲理和人文关怀,从中获益良多。还记得课间在教室里、课后在回宿舍的路上,同学们争相围着向您请教的情景。您是如何创造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又是如何让课堂充满智慧的?

刘润清教授(以下简称刘):我很乐意与同学们交流。从教育学视角看,老师一定要爱学生,为学习创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气氛。“泰德”报告中一位老师曾说:Pupils don’t learn anything from people they don’t like.讲得多么深刻呀!我们古人也说过“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我尽量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成绩差点儿的学生更关心一些。二语习得理论中提到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创设友善、宽松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抵触、恐惧、紧张、羞怯等不良情绪。我曾跟同学们说过,学语言不能不好意思讲,教室就是个犯错误的地方,求学时把所有错误都留给老师和同学们,踏上社会后你就安全了。这样,他们就更容易克服羞涩感,愿意畅所欲言。

许国璋老师历来主张教师要以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以内容激励学生,以智慧的威力征服学生。从根本上讲,语言是个载体,承载着知识、文化、文明。载体只是个外壳,内容才是实质。英语承载着久远的文化、伟大的文学传统、西方文明的主流。人是智能动物,缺少内涵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智能上的需要,那样的课必定是苍白、枯燥、不受欢迎的。一堂课上,不仅要有大量的语言信息,更要充满百科信息。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介绍一点有关历史、社会、文学的背景知识,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教育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简单点说,人文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特别是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时,如何克服困难;面对成功和荣誉时,又如何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通过英语学习,无形中也会了解另一种文化价值规范,增进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比较。这样,能更加欣赏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能更加准确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弱点。懂多种文化的人一般说来会更豁达、宽厚、包容、大气,对人类社会和普世价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对造就积极人格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张:是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无形中也提升了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对这

一点,我们深有感触。您除了讲授硕、博课程外,还讲授过多门本科课程。语言学和文学是英语专业两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有些老师认为语言学和文学南辕北辙,互不相干。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在我看来,语言学和文学两者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学,没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文学修养,就缺乏对语言的敏感,难以体会相似词语和结构间的细微差别,也难以透彻理解语言学专著,当然也影响表达能力的提高。学习文学,没有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就会缺乏对语言的理性认识。不了解语言的普遍规律,也就难以洞察作者采用的千变万化的修辞手法,更谈不上对作品进行社会语言学或心理语言学上的分析了。语用学和文体学就是二者紧密关系的最好见证。

许国璋和王佐良先生曾建议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要修两门文学课,而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要选修两种语言学课,这种教育理念值得借鉴。他们认为,这才是明智、有远见、重学术的做法。文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中有最美丽的语言和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学能让人感受他人的人生历程。学一门外语,其文学作品不可不学。最好多读一点文学,才能真正感受那种语言的美与力量。读本科时,我本来是喜欢文学的,英美文学作品读了不少。但是读硕士时,阴错阳差我开始研究语言学。多年来,我深深感到本科时打下的文学底子对后来语言学的研究多么有益。特别是在语篇分析、语用学、文体学等研究中,文学方面的储备太重要了。

张:我们现在也越来越意识到文学方面的储备对教学、科研的积极影响。在课堂上适时引入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往往能以其语言、艺术之美,打动学生。想起您的课上既富有文学的感性,又饱含语言学的理性,现在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刘老师,您能否介绍一下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演变?

刘:好的。实际上,英语教学法多种多样,从统治了近千年的传统语法到听说法、结构法、自然法、情景法、意念法到交际法,还不包括非主流的沉浸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大致有20至30多种教学法,但没有一种能从根本上改变外语教学面貌。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那时是称作“优秀学习者”的研究。

正是对学习者的深入研究,才产生了“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教学”、“全人教育”等理念;而对教师的研究从“教师培训”逐渐转变成“教师教育”,进而成为“教师发展”。这些理念的宏观视角只有一个:以人为中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不再是“满堂灌”,提倡“自主学习”,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从原来的高高在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转变成了身边的引导者(guide on the side)。(King,1993)

外语教学是十分复杂的教学行为,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教学法来应对一切情况。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此理。教师应掌握多种方法,遇到不同情况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教阅读课时,可以精中有泛,泛中有精。读小说文本可以泛,读学术文献要精;查信息可以泛,理解作者观点时要精。再如写作教学,现在我们常存在的问题是,写作技巧讲得多,思想构建讲得少。外国教师往往会先看作文中有没有思想,文章中要有自己的思想,这很重要。再就是看表达是否符合逻辑,如何把思想组织成一个有逻辑的、有顺序的、有条理的整体?此外,写作课还要重批改胜于重讲解,批改不一定局限于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集体改一篇作文,大家共同献计献策,全班欣赏一番。最后老师拿出较好的版本对比,让学生了解好的文章应如何构建思想,如何使表达更符合逻辑,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一般来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我这样给他们改上2至3篇作文,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往往会发生质的提高。

不管什么课,课堂活动一定要有所变化。一节课最好能使用三、四种教学法,来完成不同

的任务,学生会有新鲜感、阶段感,注意力更集中。这样,教学效率才会高,气氛才会好。当然,教学活动的变化要自然合理,这些都应当在备课时就预设好。现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提法固然好,但老师不要放弃自己的阵地。有的老师讲阅读课时,单词不讲,课文不处理,一上课就让学生谈看法。没有输入,就要求输出,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不赞成这样做。一堂课上,要保证学生听到、读到一定的地道英语,还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练习机会。练习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巩固已学的东西,同时还能够创新,提高表达能力。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但这不等于“放羊”。与学生互动,不是让学生控制老师,更不是让学生“倒灌”(学生比老师讲得多)。不论输入还是输出驱动,设计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每堂课都富有成效,不流于形式。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头,把握这个“度”很重要。当严则严,当宽则宽,一堂课上宽严相济,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起到调剂大脑机制的作用。学生离开教室以后,若感到点燃了一缕思想火苗,脑袋开了点窍,有那么一点东西永远地留在他们心中,这堂课就算成功了。

张:提高课堂有效性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我们也在不断努力,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您的这些建议很有意义。提高课堂有效性离不开科研,现在高校有些年轻教师认为授课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对科研工作有这样那样的怨言。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能否就如何搞好科研给大家提些建议?

刘:教师在业余时间搞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很理解年轻老师的实际困难。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资料,没有机会参加学术研讨会,没有懂行的老师指导……,这些因素都会制约你的科研。但是,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因素:有没有科研意识,有没有兴趣和吃苦的精神。万事开头难,科研也不例外。要写出一篇好论文,不知道来自多少天枯燥、繁琐、乏味的数据分析。所以,要搞好科研,一定要有科研意识,要有兴趣和决心,其他像时间、文献、学术会议什么的都可以争取或创造。

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能够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原因很简单,教师的知识结构里,第一条就是“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不充足,做不好老师。现在知识更新日益频繁,身为人师,不可落后。学科知识来源有二:读书和科研。宋朝哲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科研能丰富、扩展我们原有的知识,不断增加新知识。我以前曾把科研比作备“大课”,备“职业发展课”,把教学比作备“小课”。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了科研做背景,教学就能得心应手,不那么费力了。科研不仅不影响教学,还能促进教学,有助于教师验证教学理论和方法,反思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保持对教学的兴趣。科研能够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及时代感,可以使教师在学术上永葆青春。Neumann(1992:161)论述二者关系时也说“科研和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实际上,两者常常融合在一起。因为大学环境对教学、科研非常有利,能使两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This connection between their two roles to be mutually enriching,...that in practice the two often tend to merge and that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achieving some sort of excellence in both areas.)

所以,理想情况下,教学应当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中产生灵感,科研促进教学。做科研和写论文须臾不可离的是经典、专著和期刊。有句话说,经典不读,根基不稳。读经典知渊源和传统,读专著知传承和发展,读期刊知前沿。读国外杂志上的书评是提高科研方向性、批判性、创造性的最好途径。当然,适当的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还要读几本关于科研方法的著作。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把一些核心刊物浏览一遍,以便及时把握学科的前沿信息。

科研道路上一般有几个必然阶段:写书评,写综述,大型综述(学科综述,如《西方语言学流派》、《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等);用书面语料做实证研究;最后是开展大型的实证性研究。这几个阶段体现了科研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引进到创新的逻辑关系。

现在科研上有人一味强调计算和技术,文章技术含量很高,统计分析也很内行,但从头到尾读不到一点哲学解释和智慧的火花。我们在鼓励定量研究的同时,也要强调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只算出个相关关系、卡方就万事大吉了,还应该有人文的、富有哲理的解释,对支撑研究的理论框架也要进行反思。外语是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学科,有自己本身固有的特点。爱因斯坦就说过:“不是可数的东西都重要;重要的东西未必可数。”①(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does not necessarily count;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not necessarily be counted)目前我们过于依赖定量,而忽视了定性分析。这种苗头应该引起大家注意。

张:您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也注意到,有哲理解释的科研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刘老师,最后我们还想听听您对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语教师有什么建议?

刘: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外语老师,其外语水平一定要高,基本功一定要过硬。最好能讲一口漂亮的外语,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要能写一手漂亮的外语,能为学生作文锦上添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学生不仅会对你心悦诚服,还会受到鼓舞和激励。外语老师还要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我们前面谈到的,让自己的外语课堂充满百科知识,用人文理念和智慧火花去征服学生,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语法和字词讲解上。另外,老师最好要有相当的语言学和文学知识。这样,你谈起外语学习,才能旁征博引,充满人文气息,有说服力,学生愿意跟你配合。学生配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最后,老师还要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这样,才不会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那点知识,也不会产生“教书匠”的感觉。

我刚毕业教书时,有三种书(课本、词典、语法手册)再加上勤奋就够了。现在当个外语老师,要有许多跨学科知识:应用语言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什么叫“专家”?原来是指精通某个专业领域的人(an expert is one who knows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而现在是指对相邻学科造诣越来越高的人(an expert is one who knows more and more about his neighboring disciplines)。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热爱学生,要做学习者的良师益友。要教语言,还要教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逐渐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信念和策略。这样,学生可以少走弯路,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谓素质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著名学者、艺术家启功先生对教育的感悟。教师唯有努力做到这点,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师的工作要踏实有效,不可贪图一时的热闹,要看最后留到学生血液里流淌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概括我的为师之道,那就是:一身正气,满腹文章。

张:刘老师,读您的《英语教育自选文集》时,我们曾深切体会到戴曼纯老师在序中所写的:“篇篇都是关于英语学习、英语教学和英语教育研究的真知灼见,句句都是一位良师益友的肺腑之言”(刘润清,2007:vi),读后深受启发和鼓舞,同您的访谈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一点。记得在一次讲座中您提到:“我改变不了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主宰不了永远,但我可以主宰几十分钟,一辈子就能主宰几十年。我影响不了全体,但我可以影响几个人,每次影响几个,无数次就能影响许多个人。”您的确做到了,我们都会以此作为我们执教的座右铭。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采访,也渴望有机会再当您的学生,聆听您的教诲。

注释:

①来源于http://www.brainyquote.com/quotes/quotes/a/alberteins162052.html.[2014-05-10]。

[1]King,A.From sage on the stage to guide on the side[J].College Teaching,1993,(1):30-35.

[2]Neumann,R.Perception of the teaching-research nexu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Higher Education,1992,(2):159-171.

[3]刘润清.英语教育自选文集[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with Humanistic Care: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iu Run-qing

ZHANG Yan-hua1,LIU Rui-qing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China; 2.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This paper is an interview with Mr.Liu Runqing,a much honored professor from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Several hot issues in English teaching,research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are touched upon,such as how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how to cultivate their wisdom and bring their initiative into full p lay,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and how to be a good college English teacher and so on.Filled with philosophy and humanistic care,together with his deep insights about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r.Liu’s talk is enlighten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for English teachers.

Liu Runqing;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hum anistic care;teacher development

H319

A

1002-2643(2015)03-0003-05

10.16482/j.sdwy37-1026.2015-03-001

2014-08-15

本文为201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多模态的大学英语多元识读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13CWJZ18)及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ZGWYJYJJ2014A73)的部分研究成果。

张燕华(196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刘润清(1939-),男,汉族,河北武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用学、语言测试理论及科研方法等。

猜你喜欢

语言学外语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与文学三十年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