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建设五大理论创新*①

2015-04-09孙迪亮

实事求是 2015年1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江泽民马克思主义

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建设五大理论创新*①

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创新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地位创新方面,主张把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容创新方面,主张抓好理论武装教育、理论建设与思想路线建设;方式创新方面,主张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动力创新方面,主张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主旨创新方面,主张服务于党的功能性建设。这五大创新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理论创新体系。

党的思想建设 理论创新 党的功能性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党建工作时,首次明确提出了在加强五大建设的基础上增强“四自”能力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加强五大建设、增强“四自”能力,首要环节和基础皆在于思想建设。一个党员干部要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无疑应首先实现思想上的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由此,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并持续推进在思想建设上的理论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传统和特色优势。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第一、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创新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对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学界则鲜有专门研究,而是将其内含于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思想的一般性研究之中。笔者以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创新可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即思想建设地位之创新、思想建设内容之创新、思想建设方式之创新、思想建设动力之创新、思想建设主旨之创新。这五大创新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理论创新体系,其中,地位创新是前提,内容创新是核心,方式创新是关键,动力创新是基础,主旨创新是归宿。

一、作为前提的地位之创新:把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思想认识上清醒地把握党的思想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取得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效的逻辑前提。众所周知,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鉴于党的主体主要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构成这一特殊党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新思路,强调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而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思想纯洁性和组织巩固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分析了我们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强调党已经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地位和任务上由“夺取全国政权”到“巩固全国政权”的历史性转变;二是执政环境上由“受到外部封锁”到“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两大历史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客观上给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诚如江泽民所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新的环境,物质诱惑的因素增多了。……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思想政治建设抓得不紧,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革命意志衰退,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1](P323)鉴于此,党中央认为必须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早在1989年8月,刚任党的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就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郑重指出,鉴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在抓党建工作时必须把思想建设置于突出的地位。1989年底,中共中央党校举办了党建理论研究班,江泽民在研究班上专门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重申了由毛泽东倡导、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重视从思想上建党”的基本原则,并强调“加强党的建设,首先就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2](P94)时隔十年,即2000年1月,江泽民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十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强调中央在过去十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本经验就是“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把那场动乱中搞乱了的一些思想政治观点澄清和纠正过来”。[3](P548)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又强调指出,建党八十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始终保持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质和思想政治上的纯洁性,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P569)

较之于既往的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说法,“更加突出的位置”的界定和论述,无疑是一种超越和发展,是对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之所以要更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的地位,主要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新因素:其一,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苏联解体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最严重的国际事件。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苏共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任资产阶级思想观点滋生蔓延,即苏共自身的思想建设出现了问题。恰如江泽民所指出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最近南斯拉夫政局演变等事件,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执政党内和群众中发生思想变化、思想混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4](P125)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反证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新产生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思想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利益导向,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承认经济个体的独立经济利益,并对其经济活动有自由决策权,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滋长拜金主义、本位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从而使一些党员干部的集体主义观念、奉献精神发生动摇和异化,进而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蜕变。正如江泽民所说:“这些年的大量事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干部或党员蜕化变质,往往是从思想上的蜕化变质开始的。”[5](P168)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在客观上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些不良变化,进而会腐蚀一个执政党的思想和肌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借助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从而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作为核心的内容之创新:理论武装教育、理论建设与思想路线建设

在思想上明确和提升了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地位之后,接下来自然还需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确定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内容。众所周知,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具有多层性、时代性,但总体而言,不外乎三个基本层面,即党的理论武装教育、党的理论建设即理论创新、党的思想路线建设。[6]在这三个方面,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作出了重大创新:

首先,在理论武装教育方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以什么理论来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江泽民曾多次强调,一个党的先进性首先取决于其指导思想和理论武装的先进性,如果没有先进理论的武装,这个党的先进性便无从谈起。“我们党有一条宝贵经验,就是每当革命和建设处在重大历史关头,总是特别重视理论指导,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7]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党的事业发展恰处于一个非同寻常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时,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既面临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又要解决“八九风波”的遗留问题,还要直面西方世界“制裁”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此关键时刻,党中央特别强调理论武装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如果不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就会犯极大的错误。而在当代中国,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早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明确表示,对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领导确立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2](P57)党的十五大不仅明确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且郑重指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3](P43)为了真正做到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党的十五大之后不久,党中央就下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由此在全党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从而有力地武装了全党同志的头脑,大大推进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其次,在理论建设方面,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建设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1](P336)继邓小平理论之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核心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创立“三个代表”的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的全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它是对邓小平“这个党该抓了”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关键在党”论断的具体展开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加强包括思想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也是全体党员干部新的思想导向与行动指南。江泽民多次强调:“所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1](P3)而在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活动中,必然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有所触动、有所优化、有所升华,从而能够把党的思想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再次,在思想路线建设方面,强调与时俱进。党的思想建设能否取得实效,首先取决于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加强思想路线建设中,不仅始终恪守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和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而且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强调指出,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创新精神,绝不能不顾现实情况的变化和各国的具体国情,而教条式地理解和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甚至会变成束缚我们头脑和手脚的桎梏。在作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重要论断的同时,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又明确提出: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之所在;能否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给予了系统阐发,并视之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显然,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倡导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并将之纳入党的思想路线的体系之中,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内涵,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建设的重要历史贡献。

三、作为关键的方式之创新: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优化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这些内容如果不通过合理有效的思想建设方式去落实,党的思想建设自然无法卓有成效地展开。党的思想建设方式基于党的思想建设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其发展而发展,是决定党的思想建设最终成效的关键一环。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首创了通过整风解决党内思想矛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好形式,从而统一和纯洁了全党思想,有力地推进了党的思想建设。延安整风的经验表明,确立正确的思想建设方式十分重要。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我们党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任务,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党的思想建设方式也就各具特色,并应与时俱进。江泽民曾指出:“现在历史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党肩负的任务变了,因此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方式、方法,也必须相应地加以改变或改进。”[5](P44)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方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思想建设方式,这突出表现在开创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学习制度,并持续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党中央不仅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且率先垂范,多次组织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提出:应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的在职学习制度。为保证学习质量,中央还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学习的考试制度,以确保领导干部自我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不仅重申了加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发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实践证明,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教育,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消解了困惑,适应了形势发展的要求,增强了辨别是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从而推进了党的思想建设。江泽民曾对此总结道:“结合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通过集中学习教育,提高党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8]

从1989年至2002年的十三年间,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诸如在全党进行的“三个基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主要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的“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在全军进行的“四种精神”(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艰苦奋斗)教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的“四个如何认识”教育等等。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当属“三讲”教育活动。该教育活动以引导党员干部讲学习、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优化党员干部的“三观”教育作为主要课题,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作为必要保障,确保了教育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从而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通过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实现党的自我纯洁和党员干部自我提升的新路子,进而创新了党的思想建设方式。关于这一点,胡锦涛曾作出过非常中肯的评价:“这次‘三讲’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次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9]事实证明,以“三讲”教育为代表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确实在党内进一步营造出崇尚学习、弘扬正气、自我净化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无疑达到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目的。

四、作为基础的动力之创新: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由上观之,不论是内容创新,还是方式创新,都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理论学习。显然,理论学习既是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前提,也是“讲学习”的实质,而“讲学习”又是“三讲”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理论学习,无疑是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前提和首要环节。而谈及理论学习,必然涉及到如何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能否和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认为“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10](P813)历史证明,正因为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而非教条主义,才最终探寻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进行理论学习的客观条件较之以前大大改善,学习的规模和频度也大大提高,但是,党内某些同志在理论学习中却表现出敷衍了事走过场、空谈理论不务实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江泽民曾尖锐地指出:“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7]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是推进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从而促进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性动力。如果不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于、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就无法立足现实进行理论创新,就不能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党的思想建设。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分別提出了“三个不能停留”“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三个解放出来”,这些科学论述都可以视为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多维度、多层面的解析与号召,是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和要求,但其根本要求在于遵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教诲,恪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江泽民曾这样形容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的关系:无“的”放“矢”不行,有“的”无“矢”也不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矢”,社会主义建设是“的”,必须有“的”放“矢”。坚持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重大现实问题的认识、思考、分析和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这应该是当代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态度,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旨趣。为此,就必须特别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2](P308)鉴于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全面、深刻、动态地把握社情民愿,并以此作为制定决策、开展工作的根本依据。

五、作为归宿的主旨之创新:服务于党的功能性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全局工作的一部分,无疑应围绕着、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总目标,但其主旨不在于为党建而党建,而在于促进党的功能性建设。所谓党的功能性建设,是指党采取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开展的全部工作,都应该着眼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并籍此最大化、最优化地实现党的应有功能,即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党的思想建设与党的功能性建设相结合,这从党中央对党的主体性认识上可见一斑。此前,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界定,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者,这显然主要是从本体或结构上定性共产党。[11]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则另辟蹊径,由过去主要从本体上界定共产党,转而主要从功能上界定共产党,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换句话说,只有发挥出“三个代表”的先进功能,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特质与价值。在这里,无论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是现实的社会存在,又是社会进步的主线。“三个代表”将两者融贯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成为辩证统一的整体,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根本职责和使命就在于通过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维护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显然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长期思考中,始终关注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每个党员都要

牢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P248)1998年12月,值改革开放二十年之际,江泽民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时又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3](P263)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P271)“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P280)既然“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党的思想建设当然也不例外。以上这些论述,无疑为包括思想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明确了根本价值取向。易言之,判断党的思想建设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不在于新思想、新理论的数量和频度,而在于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指引和推动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如果无视此根本价值取向,只就党建论党建,甚至仅满足于理论上的创新与完善,则于党于国于民皆无益处。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石云霞.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1).

[7]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10-16.

[8]江泽民.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2-01.

[9]研究巩固扩大成果工作,着重部署县(市)“三讲”教育[N].人民日报,2000-01-06.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韦绍福.试析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责任编辑:李月明

D261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1.12

①*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江泽民马克思主义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