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4-09王炳林郝清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王炳林 郝清杰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炳林郝清杰

[内容提要]共同的价值观能够团结凝聚人心,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贯穿其中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

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内涵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党和国家从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它确定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群众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望,也是学者的责任。当前,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一、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强大的社会纽带

有思想、有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悠久传统。一个社会群体之所以能够把不同的个体团结起来,并长久凝聚在一起,除了血缘这个纽带之外,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生活习俗等也是重要的联结纽带。人类发展历史表明,在这些联结社会群体的纽带中,最持久、最深厚的纽带是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理想追求。这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理想追求,能够最广泛地团结凝聚人心,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这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理想追求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具体的思想形态,在社会发展中常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在原始社会,图腾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是联结氏族部落成员的重要纽带,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即图腾,相信它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从它那里获得强大的力量和技能,这就是所谓的图腾崇拜。恩格斯揭示了图腾崇拜产生的根源:“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就产生了动物崇拜。”[1]它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功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图腾,如俄罗斯民族以熊为图腾,蒙古民族以苍狼和白鹿为图腾,孟加拉国以睡莲为图腾。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图腾崇拜是原始的宗教,也是一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理想追求。“龙”就是汉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人们把各种美德和优秀品质汇集到龙的身上:它英勇善战,什么强暴也不怕;它聪明多智,能够预见未来;它本领高强,能兴云布雨、开河移山;它正直善良,为劳苦大众化解困难。正是以这种人格化的图腾崇拜为纽带,直到今天,不论走到哪里,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自豪,以向往龙的力量、智慧和善良为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原始的图腾崇拜逐渐被宗教信仰所代替。世界上几大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成为联结社会成员的重要纽带。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各种宗教都有具体的价值标准和理想追求,成为团结和凝聚信仰者的思想纽带。如西方社会普遍信仰的基督教,既有宣扬理想社会的基本教义,又有具体的教规,即《圣经》中的“旧约”和“新约”,作为基督教教徒的基本行为准则,集中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价值观,也成为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宗教价值观,除了要求教徒对三位一体之真神的信仰之外,还有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要求,如应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盗窃,不可作假证,不可贪恋他人财产,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与基本宗教教义共同构成基督教教徒的共同价值标准和理想追求,成为联结和团结社会成员的强大思想纽带。马克斯·韦伯通过对基督教教派之一“新教”价值观念的剖析,探求资本主义孕育、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阐明了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理想追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

在传统社会中,中国没有形成西方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依靠道德力量来形成价值共识,凝聚共同力量。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天道为本体,以血统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利益为标准,以宗法制度为特点,以天人合一为思维模式,以人性为纽带,以家庭秩序为中心,以类推演绎为逻辑,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这些伦理道德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规范,在维护社会运行秩序、凝聚社会发展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革命价值观的塑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都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实事求是的品格等价值追求。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一种生动具体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正是在这种革命价值观的指引下,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解放战争期间,有数以万计的国民党俘虏转身成为“解放战士”,突出体现了共同价值追求的强大力量。辽沈战役期间,人民军队在与廖耀湘兵团的交战中,俘虏了数万国民党士兵。为了甄别这数万人,政工干部们在野地里拿松树条搭了一个门,上面贴了三个大大的红字——“解放门”,愿意跟着共产党参加革命、解放全中国的,从这个门里走过来就是革命战士;从门边上走的,给两块大洋回家种地去。结果,三分之二的国民党士兵选择了走“解放门”,成为“解放战士”。[2]这样的“解放战士”因解放全中国的共同价值理想转身成为革命军人,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解放门”形象地体现了共同价值追求的力量,这么多“解放战士”的自觉选择,说明了崇高价值理想的感召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共产主义信仰的胜利,也是革命价值观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等,也是崇高价值理想的典型代表。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不单单有经济利益的竞争和博弈,也有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竞争和博弈,价值观的博弈背后常常有经济和政治利益存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共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是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之一。正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3]

二、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部署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如何解决精神文明领域存在的思想空虚、信念危机、道德缺失等问题,如何确立团结和凝聚社会各个阶层力量的共同价值标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重大理论挑战。

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该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4]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在宣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不便于传播普及,需要进一步概括提炼。

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强大的推动力量。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在该决定征求意见和起草调研过程中,一些同志建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起草组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梳理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表述。从调研情况看,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5]这就向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围绕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学术界从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的角度,从价值认同的层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各地也相继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精神,如北京提出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凝练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探讨基础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6]57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理论范畴,既根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是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于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范畴及其基本特征,我们应该从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国际视野与实际国情等角度,进一步深入地加以阐发和理解。

1.把握丰富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曾设想,我们要为“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7]。这是他对新中国发展目标的总体设想。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仍然把富强、民主、统一等作为号召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挑战,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这一重要思想,内含着富强、文明、平等、公正等丰富的价值追求。进入21世纪,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伟大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是在对社会建设目标和公民培育目标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阐发,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

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完善,既要以高楼大厦和便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为前提,又要以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为基础。换言之,没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宏伟的建设目标就可能成为纸上谈兵,科学的发展规划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全面的社会进步就难以真正实现。所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也是一种核心价值追求。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和法治观,进一步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都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共同来努力。高素质的公民,既应该具有理性的爱国热情,也应该具有稳定的敬业精神、诚信的行为规范、友善的交往原则。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积极应对这些矛盾和挑战,需要大力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效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发掘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有益成果,深入研究和宣传这些价值准则,培育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的公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目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现实实践和未来发展的直接反映,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价值取向,是关涉社会主义国家和公民利益的价值判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至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灵魂。马克思主义是被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和共产主义运动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只有如此,群众才能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信仰的确立来自理论的认知。共产党员信仰共产主义,就是因为认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没有这个理论的认知,就不可能确立这个信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一般意义上为世界社会主义凝练核心价值观,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哪里?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能简单地复古,不能让沉渣泛起。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有契合之处的内容,都是有时代价值的精华。一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思想;二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三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世界文明成果是营养。面向世界,既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要能够引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和方向。我们要有开放的胸襟、宽阔的视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既要反对把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作为“普世价值”,也不能把属于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拱手让给西方。在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播中国声音,扩大中国的影响,要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境界,敢于引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是,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念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固然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上,体现在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体现在基础建设等方面,但是,也要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建设之中,即社会是否更加公正和谐;要落实到每个公民的具体生活感受之中,即国家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公民是否真正享受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同时,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也是实现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重要体现。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伟大的社会实践中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职业特点,就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作出了具体部署。理论界也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科学途径和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中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习近平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它贯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落实到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大作用。

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规划、新措施。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精神,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注重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才能使新确立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使新出台的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

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在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过程中,应该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等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同时,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规定之中,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在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中,党员干部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努力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之中,也就是把它融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融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培育和践行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深入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9]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所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10]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11]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12]

实践表明,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首先,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其次,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再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第四,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总之,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和我国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部署,在积极吸取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宣传,是理论工作者应该担负起的一项重要责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2]王树增.解放战争启示录[N].羊城晚报,2011-04-30(B05).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40.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6.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01).

[10]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02).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1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编辑:杨增岽)

王炳林(1961—),男,山东东营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郝清杰(1972—),男,河北内邱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