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东侨宅修复与侨文化研究

2015-04-09

山西建筑 2015年14期
关键词:粤东华侨建筑

陈 锦 通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规划·建筑·

粤东侨宅修复与侨文化研究

陈 锦 通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对粤东华侨建筑与华侨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论述了进行侨宅建筑修复的必要性,指出研究的方向,并提出侨宅建筑与文化保护、继承的一些措施,有利于侨乡建设的不断发展。

侨宅,侨文化,建筑修复

“粤东”是指广东省的东部,其涵义较固定,一般特指以下五个地级市: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梅州等。目前,这五个地级市都属于汕头海关管辖范围,有时也会将河源市计入粤东。从广义来说,珠江口以东的地方均称粤东,包括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本文中“粤东”是指上面所述涵义较固定的五个地级市。

“华侨”通常是指定居于国外,尚未加入当地国籍的中国公民。虽然中国政府从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但实际上,90%以上侨胞现已取得侨居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依然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甚少。从华侨到华人的概念转变是个很大的事件,但华侨习称沿用已久,本文也将华侨华人统称华侨。

粤东到处都是著名的侨乡。

1 粤东侨宅与侨文化

粤东早在唐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是我国较大的移民地区之一,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巨大潜力和优越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粤东地区引进大量侨资,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技术和管理理念,而且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创新和提升。现在,粤东仍然有很多侨资创办的企业。

粤东的华侨主要是二次鸦片战争后走出国门的华工,他们以东南亚尤其以泰国居多。华侨文化在与所在国家文化共处的同时,慢慢转变成为独特的文化样式,并通过各种途径祖居地的文化进行影响。

粤东华侨的数量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具有国内侨居地文化源头的特征。建筑、语言、习俗、观念等鲜明地体现了华侨文化特有的中西方互相结合的特征,成为岭南文化一个重要代表。

1.1 粤东华侨建筑

粤东地区,侨宅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完美结合。在侨宅的选址上,一方面符合中国人对风水的要求,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在规划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原则,采用网格状的布局。如汕头老城区,骑楼的设计和多层建筑巧妙结合,城市道路采用扇形扩散布局,这与中国传统棋盘式道路布局有很大的不同。道路纵横交错,侨宅建筑大小均匀,外观设计紧凑、严谨与规范,体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

粤东华侨建筑,是中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我们很难想象,当年建造这些房子的设计师就是那些漂洋过海被称作“卖猪仔”的“农民”华侨,他们只凭着记忆中那些洋建筑的式样来修建,而建筑图纸,就是他们从国外寄回来的“公仔纸”,上面印有世界各地风光和不同国家的建筑,类似于现在的明信片。他们虽然大多未曾受过正规教育,但却带回了近代西洋最美丽的建筑和文化。除了建设华侨村之外,华侨们还把“村民自治”等西方管理模式引入家乡。那时的侨乡,也许更加有新农村的风貌。

如今,粤东很多地方靠丰富的华侨建筑与华侨文化遗产打出知名度。如陈慈黉故居,客家松口镇等,成了当地的文化名片。

汕头市澄海区的陈慈黉故居位于汕头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是中国罕见的侨房建筑群。集陈慈黉一家几代人的心血,堪称史诗式的家族工程。建筑材料多是当时从泰国、西欧、上海等地海运进来的。是潮汕建筑文化的缩影,被誉为“小故宫”“南国大观园”,号称“岭南第一侨宅”。 陈慈黉是泰国著名华侨,他在家乡汕头建造了许多建筑,为近代汕头的城市建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州市客家松口镇,是一个闻名的千年古镇,也是一个文风极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才辈出的客家山乡。松口港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1950年前松江旅社是梅州市最大的一间旅店,旧时梅县周边数县人出洋谋生从松口坐船经汕头出国。由于华侨多,旧时各村各寨都建有洋楼。洋楼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吸收了东南亚建筑风格,与传统殿堂式客家围龙屋并存,形成中西合璧的特色。客家大屋正面外观与东南亚建筑相似,内部结构和布局仍是传统形式,像程江乡的万秋楼、梅州白宫洋湖尾村联芳楼等侨宅建筑也是这样子的。

1.2 粤东华侨文化

华侨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定居在海外,家乡却在祖国。他们借助往返探亲、书信往来,保持与家乡联系。他们通过回国办企业、学校、医院及其他福利慈善事业,影响当地文化景观或改变当地人文结构,同时也将家乡文化流向侨居地。这种由华侨兴起和传播的文化,被称为华侨文化。

华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形成并成熟起来。华侨文化有国内和国外两个发源地,受到两种或多种地域文化的影响,有跨地域性质和特点,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他们既保留原有的语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同时接受侨居地文化的浸染,吸收当地不同的文化,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华侨文化是粤东文化之中最有代表性的、特色最显著的、最有活力的、最有创新潜力的文化。

粤东华侨文化具有明显中外文化结合的品格,无论在衣冠履带,还是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不同,并深深地嵌入当地文化之中。外来文化在当地移植、变异、开花、结果,并在两地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改变当地的社会文化风貌。潮汕、客家侨乡所建造的西式建筑,以及地区方言中所夹带的马来语与英语等,都展示着华侨文化中西合璧的特色。

1)粤东侨批。

侨批,是华侨以各种方式寄回国内的家书或带有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产生于南洋,是原始的档案文献,其内容真实丰富,记载完整,民间特色鲜明,为研究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中外交流史等领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佐证资料。

粤东侨批包括:潮汕侨批、客家侨批,是国家档案遗产之一。据了解,广东省目前保存侨批13多万件,潮汕地区就拥有10多万件。

2)粤东华侨风俗。

从中华文化派生出来的粤东文化,是历代潮人继承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同时融合粤东历史、地理、风尚而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区域特质的地方文化,是体现中华文化传统和保留粤东人民的民族性和“根”意识的重要载体。粤东华侨对祖先文化都有强烈的认同感,将它视为精神的归宿,因此无论他们移居到哪个国家和地区,都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化、信仰文化、风俗文化、戏剧与音乐文化、教育文化等,一同带到海外,并在海外加以传承、传播、延伸和发展。

潮汕华侨在往返故乡的过程中,形成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出国时当地亲友要送礼物,并演出“顺风戏”,祈求侨胞一路平安。侨胞回乡也会得到亲友的礼物,称为“落马”。这是一种人情美和风俗美的体现。开放以来,潮汕地区经常举办各类风俗活动,如“侨博会”“潮剧节”等,吸引很多侨胞专程前来参加,并为当地带来无限商机。

梅州华侨在返乡探亲与祭祖的过程中,也带来一些侨居国的语言习惯,引进不少马来语,如饼干称“罗蒂糕”、 拐杖称“短划埃”、杂货店称“阿弄店”等。而客家山歌则风靡海内外,其中多数是以“过番”“卖猪仔”等为题材的,这已成为客家侨乡一种重要文艺形式。

3)粤东侨乡文化教育。

粤东地区兴办华侨学校,提倡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华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受到海外粤东侨胞的重视。一些家境较好的华侨,还怀着“望子成龙”的愿望,把孩子送回祖国内地就读,企盼他日高就。

华侨出资兴办公益事业,多以文化教育为主,各类中小学校林立,反映客家人尊师重教传统的文化特点。

其中,以张弼士为代表的近代客商在广东各地创办学校,嘉应大学就是一个例子,代表整个梅州地区华侨华人集体的力量。2005年我国香港大学与与嘉应学院达成协议,利用“张弼士奖学金”为嘉应学院培养博士,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还有,田家炳全力支持国内教育事业,捐出十几亿元,卖掉自己在香港的豪华别墅,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实现了每个省师大都有田家炳教学楼,广东省每个市,梅州市每个县,大埔县每个镇都有田家炳学校的目标。客商积极在家乡兴学育才的还有许多,如姚德胜、戴春荣、吴郁青、姚美良等。

另外,李嘉诚捐资创建的汕头大学,林百欣捐资创建的林百欣中学,谢易初带头捐资创建的澄海华侨中学等,也都是华侨资助创建的学校,对汕头地区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重视侨宅修复、开展华侨文化研究

粤东侨胞对故乡的建设贡献是连续不断的,前赴后继的。一些出生或成长于海外的粤东侨胞子女,成为今天华侨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名流,或者是个体家庭主心骨的第二代、第三代,目前也仍普遍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作为自身的代名词,他们粤东地区还有亲人,继续以资助、合作的方式,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有的还不断通过各种民间渠道,向粤东或国内其他地区投资兴办企业实业,以及各种公益福利事业,这些都说明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为了让归国华侨对家乡更加有亲情,更有归属感,坚持进行侨宅修复,开展华侨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进行侨宅修复的工作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大部分侨宅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已近百年,不少侨宅经过风吹雨淋,墙体剥落、屋顶坍塌。有些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也经不住白蚁的啃噬,损坏严重。加上连连遭窃,墙壁上的雕花图案都被刮走了,里面的金粉雕饰也几乎面目全非。此外,还有不少侨宅被建造者的后人改造后用于出租,开墙破门,搭建隔间,保护更是无从谈起。还有,有些侨屋主人常年在国外,托管者看管不力,建造精美的侨宅竟然长期空置,被村民当成了仓库、工棚。

事实上,如今还在侨宅中居住的建造者后裔,大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在侨宅中生活了大半辈子,有的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搬离过侨宅,对侨宅具有深深的情感。多数侨宅的主人都希望可修护宅子,但修复的难度非常大,有些窗户上的雕花甚至要请外地的专业工匠过来才会修,所以很无奈。

我们应该重视华侨对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历史上有影响的华侨住宅与文化物品要进行评估、规划、修缮和保护。因为华侨将他们外面的文化跟家乡文化结合的特点,反映在建筑文化上,所以这样的房子要好好保护,并且开发出来,对宣传华侨历史是非常有帮助的。就像福建华侨陈文确居住海外的后人回到家乡,正式将文确楼交给集美街道办代为保管。翻修后,文确楼将作为集美学校百年校庆的“献礼工程”之一,用于陈列华侨陈文确、陈六使用过的物品和文字、图片等资料,向世人展示陈文确、陈六使两兄弟的生平事迹和他们对家乡的贡献。

除此之外,我们要在重视侨务工作的基础上,重视那些影响力大的华侨投资项目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一般的文化研究项目。对于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侨宅,也应考虑给每一座侨宅悬挂一个牌子,和保护那些古树名木一样,挂一张“身份证”,上面说明此宅的历史和价值,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也可引进项目,借出资人之手修护,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侨宅和侨文化的保护。而作为优秀近现代建筑,我们要力图保护住宅原来的模样。

3 结语

近年来,粤东各地经济发展呈逐步加快趋势,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对外开放成绩显著,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为进一步修复侨宅与研究侨文化提供了更加强大的保障。

另外,旅游是认识家乡,感受家乡新变化的最好形式,众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可以在回乡之旅中结交新朋友、深交老朋友,为家乡的发展做出新贡献。因此,要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物,加强现有旅游景点的保护、维修、管理工作。

保护、抢救、挖掘传统侨宅文化是一项具体工作,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及旅游部门关心重视。

[1] 任继愈.南洋华侨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陈泽泓.潮汕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闫恩虎.广东“客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4] 黄崇岳,杨耀林.客家围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 王炜中.潮汕侨批[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6] 广东年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Repairs and cultural research for overseas Chinese’s residence in the e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en Jintong

(Guangdo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

The paper specficially introduces eastern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residence and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research tendency of overseas Chinese residence re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of overseas Chinese residence and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which will be some help for continuous overseas Chines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verseas Chinese residence,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architectural renovation

2015-03-02

陈锦通(1972- ),男,副教授

1009-6825(2015)14-0001-03

TU-87

A

猜你喜欢

粤东华侨建筑
我的华侨老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