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背后的价值链
2015-04-09李晓琴
李晓琴
苹果背后的价值链
李晓琴
iPhone,一款手机,引无数果粉为之“折腰换肾”。2014年10月,iPhone6刚刚在中国大陆开售,央视财经就发出微博指责苹果公司的暴利:
“一边是苹果公布第四财季营收为 421.23 亿美元,一边是消息爆出中国内地被炒到几万元的iP hone 6 实际成本仅 1227 元。且业界还传出,富士康生产一部苹果手机只赚 25 元,苹果利润率高达 70%。”
苹果公司咬掉的那一口苹果,究竟有多大?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技术和组织研究中心的Jason Dedrick及其团队对苹果公司的全球财务报表进行了深入剖析,终于揭开了“全球分苹果”的价值链条分布:
仅就iPhone这款产品来说,确实如前央视财经所引,苹果公司分到的那块占到了75%;而中国装配线上的半百万工人们仅仅分得了2%,就连日本和韩国也仅仅分到了可怜的7%……
可见,苹果公司真的很暴利啊!不过,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忍不住怀疑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一方面,为了生产iPhone,苹果公司需要购置所需的配件和机械设备,所以这75%的价值,并不是苹果公司独吞的,还得和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一起发财。另一方面,一台iPhone神机的诞生前后,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和价值分配,比如富士康在深圳建起的工厂,比如过街天桥上的贴膜兄弟,再比如俊男靓女的手机壳。可以说,没有iPhone就没有了这一切鼎沸和喧闹。显然,Jason Dedrick团队的研究并没有注意到上述两点。
那么问题来了,在iPhone的整个价值链当中,苹果公司赚了多少?富士康工人赚了多少?澳大利亚铁矿石赚了多少?贴膜兄弟赚了多少?甚至是,富士康工厂镇小巷子里的早点摊赚了多少……
如果没有iPhone的出现,这个链条将归于消失。但是,要把这个链条搞清楚,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幸的是,我们无法真正搞清楚iPhone的实际价值链条。不过可以搞清楚的是,iPhone所在的电子制造业——这个行业的全球价值链的分布,结果是——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美国企业,分享了该行业收入24%的份额;而中国的份额,也已经由1995年的5%上升到了2008年的24%,一跃成为与美国等大的价值链大赢家。在相同的这一段时期,日韩台地区在该行业中的收入份额优势,已经被蚕食过半。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这么复杂的链条,怎么算出来的?
问题的答案大体是这样:笔者翻了翻工具箱,幸运地发现了列昂惕夫逆矩阵。列昂惕夫本人,凭借他于1966年出版的《投入产出的经济学》在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逆矩阵正是该书当中最重要的贡献。使用这个逆矩阵,当然也要使用一些假定条件,经过严格的矩阵推导,可以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精确地计算出一个行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另一个行业产品的完全需求量。
换言之,使用这个逆矩阵,可以计算出我们每新购入一个苹果手机后,对硬盘、主板、屏幕、电池,甚至手机壳的直接需求量,同时因为这个逆矩阵核算的是“完全需求量”,所以也包括生产这些零配件所需的机械需求量,再进一步还包括生产这些机械的钢材需求量,然后再进一步还包括出产这些钢材的铁矿石需求量,还可以再进一步,还要包括挖掘这些铁矿石的挖掘机需求量……
这正是克鲁格曼提出的“分割价值链”想法,“人们开始注意到制造业沿着价值链被分割到多个阶段和不同区域,在每个阶段增加一部分价值,这种分割能够极大地提升国际贸易的潜在规模”。这也正是全球价值链所刻画和划分的价值形成过程。从表面上来看,全球价值链只是帮助我们在正确的方向上看得更远了,但本质上仍然与传统理论完全一致: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才能为彼此带来更大的共同利益。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