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含义考察与马克思的消费概念
2015-04-09张美君
张美君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191)
马克思有没有消费思想,这是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若从文本来看,马克思有不少关于消费的论述,似乎可以从中提炼出马克思的消费思想,但这好像还是无法免除人们的怀疑,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人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对消费这个概念有了固定的看法,消费主要是指狭义的消费,即生活消费。其实,人们真正疑惑的是马克思文本中的消费与当今通常使用的消费是一个意思吗?若以当今的消费概念去审视马克思的消费论述,马克思有没有消费思想值得商榷。由此可见,研究马克思的消费思想,首先要明确马克思的消费概念,而要明确马克思的消费概念除了立足文本分析之外还需要详细考察消费的含义,以做对比。
一、消费的含义考察
1.消费的丰富内涵
随着消费在现代社会中影响力的增强,人们关于消费的研究也日趋增多,其中消费的内涵也变得丰富起来。
所谓“消费”,它最原始的含义为消耗、耗费,浪费,消磨。在西方,消费的定义是“通过燃烧、蒸发,分解或疾病等花掉或毁掉;消耗,死亡;用完,特别是吃完,喝完,占去;花费;浪费(时间);变得憔悴,烧尽”[1](P248)。在中国古代,消费是作动词使用的,其含义,相当于浪费。最早提到“消费”二字的人是东汉的王符(?—162)他在《潜夫论浮移》中说奢侈品生产“既不助长农工女,无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2](P2)这是在词源意义上对“消费”的一种界定。其次,对消费作历史的考察发现,消费在语义上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从14世纪它开始在英语中出现,很长一段时间都具有鲜明的贬义,带有“用尽”、“耗费”乃至“暴殄天物”的意思,其意义即为超过了恰到好处或恰如其分地占有和使用。考察消费的原始含义可以看出,消费是一个与人的生活相关的词语。从18世纪中期以后,它的贬义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学上的消费概念,此时的消费不仅是单纯的耗费,更是具有了一种与社会化紧密相连的社会属性,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了起来。
经济学是较早研究消费的学科,它使消费概念从古代的贬义词变为一个中性词,经济学中的消费含义最接近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人们通常将消费看作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获取有关服务或劳务的经济行为。经济学中的消费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消费单指生活消费,广义上的消费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这两种意义上的消费在当代的主要辞典中都有体现。在《经济大辞典》中,消费被解释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3](P193)这里的定义是广义上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消费经济辞典》对消费的定义是,“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产品的使用和消耗,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和过程。”[4](P1)这里的定义就是狭义上的消费,即生活消费。在具体的经济学研究中,通常把生产消费视为生产,而生活消费被视为是与生产相对应的消费,生产与消费都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消费仅仅是经济行为吗,“消费这个不仅被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5](P13)马克思的这句话给人许多启发,有学者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的意义上界定消费。按照他们的分析,消费是体现社会地位的象征,是消费者通过其收入购买一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品,来表征自己社会地位的行为。从西美尔、埃利亚斯到凡勃伦、布尔迪厄、鲍德里亚,他们在探讨消费对社会的影响时,首先是从商品作为地位象征这一假定开始的,认为消费不是受生物因素驱动的,也不纯然由经济决定,而更多是一种符号运作的系统行为。在这种行为中,消费是由符号的象征意味所激发的社会心理行为,也就是说,具体实物是一种媒介,而实物所折射的象征意味才是消费的本质。“物品在其客观功能领域以及其外延领域之中是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然而在内涵领域里,它便只有符号价值,就变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随心所欲地替换了。因此,洗衣机就被当做工具来使用并被当做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而后面这个领域正是消费领域。在这里,作为含义要素的洗衣机可以用任何其他物品来替代。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6](P58)于是,消费就不是对物的消耗,而变成符号的生产,生产出来的符号构成一个控制体系,“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这一社会功能和这一结构组织远远地超越了个体,并根据一种无意识的社会制约凌驾于个体之上”[6](P60)。从这个意义上诠释消费,是将消费从基本的、生物的需要中分割出来,更多地强调人通过物追求精神的满足,反而受困于物,人在消费行为中的主体性被削弱。
正如消费绝非仅是经济学范畴一样,将消费定位于其象征意味、社会心理过程也绝非消费的完整意义,因为消费不是独立的、个体性的行为,它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并受一定的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活动。因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学家与可持续发展专家从生态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探讨消费问题,并对消费提出了界定。认为:“消费是人类对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改变,消费是实现使物质和能量尽可能达到可利用的限度,并使之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从而不威胁人类的健康、福利和其他人类相关的方面”[7]。这是与其说是给消费下的定义,不如是对消费的期望。不论现代社会如何界定消费,消费的本意还是消耗,消耗的对象或者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界,迅速膨胀的消费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自然界能否为人类世世代代提供足够的消费对象。另外,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根本无法应对快速增加的消费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已经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乃至身心健康。这种形势下,生态学家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生生相息,人类的消费活动一定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维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
上述概念从各个角度定义消费,展示了消费的多重属性。然而,上述概念展示的主要是消费这种行为与消费对象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的影响。人仅仅是消费的被动者吗?人与消费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日本学者堤清二在《消费社会批判》中认为:“消费是产业社会产生之前,人类开始活动以来就进行着的根源性的生活过程”[8](P16),“消费本来是人类自身的自我实现过程”[8](P15)。从人的生存论视角看,消费是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正如生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样。一般说来,消费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获得、使用、消耗或享用某些客观对象的行为和过程。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目的和动因,是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生命有机体存在,消费活动就必然存在。因此,消费可以说是一种本然的生命现象。
2.消费概念的嬗变分析
消费从一个贬义词到中性词,现在甚至带一点褒义,词性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的内涵也从单一的“消耗、用尽、浪费”到如今的多种意思,其内涵也经历了嬗变。这种状况究竟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呢?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总是历史的、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9](P79),那么,消费内涵的嬗变一定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关系。另外,变化中的多种消费概念是否具有共性呢,这需要从哲学的视野审视和追问,以求得到消费的本质。
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与人们的需求相比,产品稀缺,社会总产出仅仅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生存需求和部分人的享受需求,为了统治的稳定,也为了大部分人的生存,节俭成为古代消费伦理的主流和核心,消费自然被赋予“消耗、浪费”等含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如何快速地积累资本是这一个时期的主要问题,节俭仍然是要提倡的美德。亚当·斯密认为,节俭是增加资本的直接原因,虽然节俭之前必须先有勤劳,但若只有勤劳而无节俭,则只有所得而不会有积累,资本不能增加。节俭使资本增加,从而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也必然随之增加,劳动者所生产的价值也自然增多。所以,他说:“节俭都是社会的恩人”[10](P313)。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但生产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享受的增加,反而给各个阶级带来忧虑、困苦和完全破产的危险,1825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些问题引发了学者对消费的关注。西斯蒙第认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的全部生产都应该用来消费;如果它生产的年产品送到市场上找不到消费者,再生产就会陷于停顿,国家也就会由于过剩产品而陷入灭亡。因此,生产的增加只有在相应的消费也随着增加时,才是稳定的增加,才是对社会有益的。西斯蒙第还认为,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对生产起约束作用的消费并非欲望意义上的消费,而是受收入调节的有支付力的消费。此后,消费开始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消费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提升,消费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开始显现。这个时期,消费由一个贬义词逐渐成为一个中性词。
其实,在20世纪初,几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消费与生产同等重要。这种经济学理论上的新认识帮助资本主义社会多次从经济危机中死里逃生,资本主义经济继续保持着生产的扩大和财富的增加。同时,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也日渐提高,大部分社会成员不再需要担忧温饱问题,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逐渐步入一个大众消费社会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已经步入了现代大众消费社会。战争结束之后,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特征在美国愈益明显,尤其是在卡尔文·柯立芝担任美国总统的时代,大众消费主义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诸如小汽车、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商品进入了美国的千家万户。成为多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汽车本来是富裕阶层炫耀社会地位的一种奢侈品。但在20年代以后已成为大众所拥有的最普通商品之一。”[6](P92)此后,大众消费主义随着美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大部分欧洲国家也步入大众消费社会。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出现了持续近二十年的“黄金时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借助这一发展机遇相继进入大众消费社会。这时候的资本主义社会,“堆积、丰盛显然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描写特征”[11]。物质产品的丰富在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等都提出了担忧。加尔布雷斯认为富裕社会带来了两个重大影响,“首先存在一种危险:由于财富的增长,我们已经习惯于舒适的生活,因而忽略了那些被排除在财富带来的利益和文化之外的人们。此外,还存在一种可能性:就像过去一样,我们还要提出一套理论来为我们的视而不见辩护。富裕社会的第二种重要影响是:由于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导致了武器生产的资源增长,其危险已经越来越大,并可能产生更大的毁灭性潜能。”[12](P254)鲍德里亚担忧人在消费中失去其主体性,人将迷失在物质产品中而不能得到发展,“物既非动物也非植物,但是它给人一种大量繁衍与热带丛林的感觉。这种由人而产生的动植物,像可恶的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一样,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由当代消费产生的基本问题是,“生活是否根据其生存,或根据所赋予个人或集体的生命意义组织起来的呢?”[6](P23)不断增长的物不仅围困着人,还围困着地球,艾伦·杜宁认为经济学家应为人类共同的地球资源遭受损害负最大份额的责任。“我们消费者生活方式供应的像汽车、一次性物品和包装、高脂饮食以及空调等东西——只有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才能被供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依赖的正是巨大和源源不断的商品输入。这些商品——能源、化学制品、金属和纸的生产对地球将造成严重的损害。”[13](P52)
大众消费社会的到来及其产生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从多种视角审视消费,导致消费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消费的每一种界定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理论上的价值,但也都带有学科的限制,若从哲学的视角对这些内涵进行抽象,探讨其中的共同性和一般性内容,可以总结出消费的一般性含义。消费是指消费主体在一定的消费环境下为满足人的某种需求使用消费客体的行为。消费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现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体主要是指人、群体、国家等,而“在中国古代,不论是‘消’和‘费’,当它们作动词时,其行为主体(施动者)可以是物,可以是个人和家庭,也可以是军队和国家,甚至可以是某种抽象的概念。”[14](P10)消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消费行为会受到消费环境的限制,也会对消费环境产生影响。为满足人的某种需求是消费行为发生的最终目的,需求可以是人的生存或发展需求,也可以是社会性需求,最终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使用表示消费是一种行为,使用的结果可以是用完、耗尽也可以是没有用完、耗尽,不管结果如何都不能否定消费这种行为的存在。消费客体是消费行为的对象,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自然,甚至可以是非物质,比如时间。以消费的这个一般性含义审视消费的多种内涵,可以发现消费主体、消费环境、需求和消费客体都经历了嬗变,而这一嬗变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消费主体的内涵变小了,现在的消费主体主要是指人和由人组成的各种群体,基本上不再指物了。消费环境更是发生巨大的变化,由物质稀缺到物质丰盛,由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这种变化提高了人类消费的自由度,但也让人逐渐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人从满足生存需要到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使用的结果既有物的耗尽和用完也有人的形成,即重视物也重视人。消费客体与消费主体一样范围变窄,现在主要是指商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消费概念嬗变的过程,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消费还被视为一个贬义词,不受欢迎。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学家们认为部分人的消费是必要的,消费与生产必须保持平衡。1929年世界范围的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开始主导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鼓励,消费作为社会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受到重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二十年“黄金时代”的发展,社会产品极为丰富,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这时候出现了丰衣足食之后的担忧,过度消费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开始出现,引发多学科领域内的消费研究。尽管有许多批评过度消费的研究,但为了获得利润必须保持生产的继续扩大,生产扩大必然要求消费扩大,所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依然受到各国的追捧,经济学上的消费概念于是成为当代常见常用的消费概念。
二、马克思的消费概念
从消费的含义考察中可以看出,消费概念的嬗变主要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19世纪,消费开始从一个贬义词成为一个中性词,并作为经济学的概念出现。20世纪开始出现关于消费的反思,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环境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消费概念相继出现。马克思生活于19世纪,他的思想必然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也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正如他说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15](P533)。这是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的一点,他的消费概念可能没有当代如此丰富的内涵,但没有丰富的消费内涵并不等于没有丰富的消费思想。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认识具有独特性,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诸多启发意义。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必要对马克思的消费概念进行梳理。
1.马克思消费概念的内涵
马克思并没有为消费下过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马克思论述消费的文本中探索马克思的消费概念。马克思其实是非常自由地使用消费这个词时,因为其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不仅指人还指物,马儿吃草、蒸汽机用煤、轮子用油都被马克思看成是消费行为。马克思在评述西斯蒙第的消费消费思想时指出,“西斯蒙第直接引进一个对资本来说首先是外在的规定: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消费,即一个物品是人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生活资料;西斯蒙第把这一点同物品本身的较快或较慢的消费联系起来”[16](P38)。在这里,消费主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另外,消费客体也不局限于商品,“这些价值也不用劳动来补偿,因为它们没有被消费,至于被消费的,仅仅是它们的同劳动无关的、处于劳动之外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被劳动消费的(被扬弃的)恰恰是它们的易逝性。真正被消费的只是工资。”[17](P334-335)这里的消费客体是价值和工资。
马克思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消费概念。第一,消费是使用、磨损,含有恰当合理使用的意思,“生产过程内的消费,事实上就是使用、磨损。”[5](P202)“使用就是消费,不管是为生产而消费还是为消费而消费。”[16](P37)“不是工人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生产活动的物质要素来消费,而是生产资料把工人当做自己的生活过程的酵母来消费”。[18](P359)“不变资本要尽可能只是生产地被消费,而不是被浪费,否则,产品中包含的对象化劳动部分就会大于社会必要的量。”[5](P465)第二,消费是消失、消灭,“当货币成为商品,而商品本身必然作为使用价值被消费即必然消失的时候,这种消失本身必须消失,这种消费本身必须消费掉”[16](P388)。“每种使用价值本身都是由于被消费,即被消灭而起使用价值的作用。”[16](P521)第三,消费是满足需要,“在W-G-W循环中,始极是一种商品,终极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因此,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18](P175)。消费的过程也是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第四,消费是生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5](P14-15)
马克思消费概念的内涵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消费刚刚成为一个中性词,但它最原始的含义仍还被使用着。消费虽然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但经济学上的消费概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这是消费概念的第一个嬗变时期,这给了马克思使用消费一词以极大的自由,这种自由促使他从多个视角审视他那个时代的消费,消费与人、消费与社会发展、消费与资本生产等等关系皆成为马克思思考的问题。
2.马克思消费概念的外延
马克思认为消费既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也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之外,生产领域内的消费称为生产消费,生产领域外的消费称为个人消费或直接生活消费。这两种消费具有不同的特点,“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产品当做活的个人的生活资料来消费,而前者把产品当做劳动即活的个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来消费。因此,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的结果是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18](P214)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消费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个人消费也是生产消费,尤其是工人的个人消费,“工人往往被迫把自己的个人消费变成生产过程的纯粹附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给自己添加生活资料,是为了维持自己劳动力的运转,正像给蒸汽机添煤加水,给机轮上油一样。在这里,他的消费资料只是一种生产资料的消费资料。他的个人消费是直接生产的消费。”[18](P659)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论述常常体现出他对辩证法的运用,因此他没有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把生产与消费分开论述,而是在生产中论述消费,同时论述消费也是在论述生产,二者统一于资本的生产过程。“从消费过程是生产或产业的消费过程来说,它同生产过程是一回事。……如果考察再生产的整体,那么消费就是它的一个内在环节。”[5](P576-577)另外,马克思论述生产消费或者个人消费时不会笼统的用消费一词替代,都是准确地使用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人们归根到底只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以便使它进入消费过程,——要么是个人消费,要么是生产消费,这要看所购物品的性质。”[19](P69)“消费是全部——个人的消费和生产的消费——作为条件进入W’的循环。”[19](P109)“如果商品没有按照它们的用途,在一定时期内,进入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换句话说,如果它们没有在一定时期内卖掉,它们就会变坏,并且在丧失它们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就丧失作为交换价值承担着的属性。”[19](P144)这样的论述在《资本论》及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比比皆是,这体现了马克思使用消费概念的严谨性。
3.马克思的生产概念
现代社会,生产与消费经常作为一对概念出现,它们都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如何认识生产通常影响着如何认识消费,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马克思的消费概念,有必要了解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关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总的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生产概念是分层次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产一般,指事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生产;二是特殊生产,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特别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20](P11)生产一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概念,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是人们每日每时但是为了维持生活都要从事的历史活动,正如人每天都要消费也是为了维持生活一样。“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18](P196)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生产与消费作为一对概念使用过,“不先满足必要的需要,就不能有任何积累;而且人类愿望的巨流是追求享受;因此在任何时候,社会的实际财富的数量,相对地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是生产和消费的永久的循环。”[19](P358)可见,马克思把消费和生产都看作为人类生命的本然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二者表现为不同的关系,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直接消费自己生产的物品,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产的物品是为了交换而不是个人直接消费。生产与消费分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这种分离蕴含着资本主义危机。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的运动规律发现了生产与消费分离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从表面上看是商品的生产,实质是资本的生产,所有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包括人的生产与消费都从属于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这就是说,马克思是在揭露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规律时论述消费的,而不是为了研究如何增加社会财富论述消费的。这是马克思使用消费概念的独特视域,也是其消费思想的一个独特之处。
4.马克思的生活概念
广义的生活指人和生物的活动,狭义的生活指活着维持生命和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而狭义的消费指生活消费,可见,生活与消费这两个词有时候具有同样的涵义。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消费这个词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程生活领域,马克思多次用生活这个词描述人们在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方面的状态。因此,研究马克思的消费思想还需要关注马克思关于生活的论述。有时候,马克思使用的生活概念在意思上近似我们今日使用的消费,如马克思在描述小农的生活状况时说,“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21](P566)这里的生活资料也可以说是消费资料、消费品。再比如,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每次都取决于已经发达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15](P575),物质生活主要指人的消费生活。有时候,马克思直接使用衣食住行或吃喝住穿等具体的生活内容来表达他的消费观点,如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他的唯物史观时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5](P531)这里的吃喝住穿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人们的基本消费行为。马克思的这段话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机制,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是人的生存需要或者说是人对基本消费品的需求,个人和社会围绕着人的生活消费而进行的生产与消费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
如此看来,在马克思的论述中,消费不仅是资本再生产的重要内容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马克思虽然没有像今天的学者那样详细论述消费与人的发展问题,但马克思不乏关于人应该过何种生活的论述,“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9](P271)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推断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消费状况,人的消费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消费被资本的生产操纵了。
[1]牛津英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
[2]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于光远.经济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4]林白鹏.消费经济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参见周梅华.可持续消费及其相关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01(2):20.
[8][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1]王晓德.美国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及其全球影响[J].美国研究,2007(2):54.
[12][美]约翰·肯尼迪·加尔布雷斯.富裕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3][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4]何辉.宋代消费史——消费与一个王朝的盛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参见谭志红.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