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春官说春仪式及歌词特征分析
2015-04-09马向阳
马向阳
民间“春官”由古代官方春官演变而来,丰富多彩的春官歌是其传承发展的绝唱。民间说春兴于唐,盛于明清。“春官崇仰的祖师是远古主管农业的”三皇爷 “——传说其曾骑在牛背上到各地传播二十四节气知识,指导老百姓种田。”①访谈记录,根据老春官唐东亮访谈整理。以送“春帖”为主、说唱为辅的说春风俗。这在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生产力的农业区,是受到普遍敬重和欢迎。可以将西和春官形象的比喻成古代农业的“天使”,为传授农耕所需的“二十四节气”而走村串巷。
有“陇上江南”之称的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部,东靠陕西省,西邻甘南州和定西地区,南接四川省,北毗天水市。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①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等编纂.甘肃省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1.西和县位于陇南市北端,西秦岭南侧,系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由于独特复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西和县有“高一丈不一样”的垂直变化,又有“五里不同风”的水平差异;早期,春官分布的区域非常广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春官的活动区域由平原地带逐步向丘陵山区退缩。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受极左思潮和现代科技双重影响,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在全国已经基本绝迹。经过二千多年的演变,春官说春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西和春官唱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区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赵逵夫教授说:“我以为陇南出春官的地方集中在礼县,西和一带,陇东的平凉、庆阳也有,应该同这两地分别为早期秦文化和周文化的中心有关。”②参见焦红原《陇南文化:西秦岭山地人文历史的视觉性回顾》序言,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一、西和春官说春仪式过程
春官肩背褡裢,一手掌春牛,一手拿拐杖,每到一户,先将拐杖立于堂门外侧,不能乱放更不能倒③2011年1月19日,在西和县石峡镇坦途关,唐东亮 (67岁)老人讲说。记录人,马向阳、张有朋。;说春人一般一进堂门就开始唱,一般是两个人,首先由甲拉上音表示开始,甲春官先唱两句,接着就是乙春官要紧接其后音,接后音者在说春过程中叫做“踏蛋”,就是指能配合甲唱的人,也叫“帮腔”,其实“帮腔”的过程也是检验两个春官配合默契的程度;乙春官是甲春官的“帮腔”,那么乙春官唱完两句时,甲春官同样也要帮乙春官,这样两人轮流相互“帮腔”。先唱的是《开财门》或《十送》。《开财门》按照不同类型的家唱法不同,特别是唱词迥异,如在普通农户,则唱《五方财门》;给做生意的人家唱《买卖财门》,给有钱富裕的大户财主则唱《大财门》。这些是西和春官的开场词,唱完之后就可以唱一些与主人职业有关的唱词,或唱一些奉承主人的话语,以祝福、吉祥、喜庆的唱词转向主题,主题因人因事而异。由主人的身份和职业来决定所唱的内容,如遇到婚丧嫁娶也有不同的唱词,可以说逢啥场面说啥话,使听者皆大欢喜,最后是告别、道谢唱词,并向户主发送春帖。此时主人要封礼答谢,主人用升或斗(旧时的一种衡器,大户人家用斗,一般人家用升)盛上粮食,也有拿钱的,送给春官,春官将粮食装进褡裢之中。有些妇女会拿一些大麻线缠在春官拿的春牛头上,以示让春牛带走小儿麻疹、天花、痘症等病灾。春官临走时会说一些吉利的话,如“春官拿了你的麻,你的媳妇子快养娃”④同上。。走的时候顺手拿走立在门外的拐杖,以示带走主人家的晦气、厄运,使主家平安。春官每到一家,堂门可进,但绝不能走过堂屋脊檩或进入内室,否则,主人要找春官的麻烦,不给春官封礼,这算是春官的禁忌。“作为思维发展的证据,作为很久以前的信仰与习惯的记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各民族历史的素材,古老的神话在历史事实中都已合理地占有一席之地”。[1]说春的仪式基本上是今天流传的说春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看出,其表现仪式大致是:一是以《开财门》为进入主人家门的开场白,给主人家报信,告知有春官进来了,使主人有所准备,《开财门》的唱词程式大多是固定套用的,如《大财门》、《五方财门》和《买卖财门》等。大多以称赞主家为主。二是唱说主要的内容围绕农耕节气为主——二十四节气。三是杂说,春官为了活跃气氛,会到每一家,随机的编纂一些吉利的话语来夸赞主人的家事,春官可以任意发挥,总之就是称颂主人的能干等一系列讨人喜欢的话。[2]四是送《春官贴》,这是春官说春的最终目的。春官将16K大小自印春官贴送到主家手中,表示说春到家了。五是结尾出门,主人为了酬谢春官来送春,临走的时候会给春官一些面或者钱资等物质的东西作为酬谢。这样一个完整说春仪式过程体现出了春官说春勤劳智慧。在民间科技知识很不发达的时候,春官受到格外的欢迎,因为春官送去农业所需的节气表,也附带有祈福禳灾的意味。
当然有些人家还会给春官出一些难题,来考验春官的见识,或辨别是不是真正的春官,如主家是木匠,当他听到有春官进门时,木匠会将自己的所有的家当拿出来来考验春官,木匠从自己背篼里一件一件的拿出所有他使用的家当,然后让春官来唱。如果是真正见多识广的春官,他会逐一唱完,然后再一一唱着把所有的家当装回背篼里,主家要是心服则要给春官一大笔些钱资。“这些春官固然借说春获得一定的报酬,但春官风俗的意义不只是解决了一些贫瘠之地人度春荒的问题,又在交通不便、文化不发达情况下,既将一年历法颁布于民间,又传播了历史、文化和生活生产知识,丰富了群众生活,是有意义的。”①参见焦红原《陇南文化:西秦岭山地人文历史的视觉性回顾》序言,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笔者认为春官说春的本来遵旨不是这样,在科技不发达的农耕时代,春官对农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为农耕适时播种,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说春送表”有着汗马功劳,促进二十四节气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古代农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不容忽视。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把他们看作是行乞,则显示出没有文化水平,是对历史的不负责。因为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春官的消失是必然的,但这种春官文化应该珍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西和春官唱词的特点
经过笔者深入田野,通过访谈后整理出了录音结果,发现春官唱词在押韵和句式的程式运用有很大的特点,现就整理分析出如下特点:
(一)押韵
押韵是中国古诗词的主要特点,在西和春官唱词中也不例外。首先押韵使唱词便于记忆,唱起来朗朗上口,对于听众来说,有着押韵和谐,耳目一新的感觉。西和春官唱词一般是一韵到底,但由于唱词较长则一个小节转一个韵,一是为了吟唱的需要,二是显示章节不同。因此,西和春官唱词中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以特别的方言为韵脚也是随处可见。有的频繁转换韵脚,这就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春官唱词来说这一点。如节选《女儿春》:
正月里,梅花开,一学剪,二学裁,
三学绣花四做鞋,五学厨中要拌菜,
六学七拼巧安排,八学公婆里扫灰;
九学丈夫莫出外,十要乖索娘才爱。
爱看戏,赶春台,枣儿丹凤显人才,
不绣花,不做鞋,惹了多少怪事来。
二月里,二春风,娘叫女儿仔细听;
清晨早起细梳妆,锦衣花裙穿齐整,
拍脚行步风摆柳,不可七扭八歪行 (hēng),
行 (hēng)走四路要端正,穿鞋莫踏脚后跟。
莫了头起来看人,抬头看人不文明。
三月里,正清明,对面山上人家好
把我女儿许他人,把我女儿许他人。
四月里,四月八,又栽秧,又赶茶,
五月里,五端阳,红爷站在厅堂上。
腊肉切开刀尖亮,莫了钗头顶过房,
从唱词《女儿春》中可以看出西和春官唱词押韵特点,不是一个韵调到底,而是每小一节韵脚发生转换,不拘一格,开始的时候押的是ai的韵,并且是有一定数字连接,从一说到十,显示出对应平行。第二节转为eng韵,虽然有些是押en韵,但在西和方言中前后鼻音不分是很正常的,这看似不押韵,其实在西和方言中是押韵的。而以普通话的发音则根本不押韵,甚至有些字在普通话读音和方言音是完全不同的,如鞋在普通话中读xie,而在西和方言中读hai,这很明显能与ai韵相和谐。在西和春官唱词形式上是固定的格式或程式表达,有AABA,如“八月里,观音会,娘养女儿不遭罪,灶前灶后不信为,梳头缠脚挂耳坠,大了莫了去看会,娘走一步女跟随”。有AABB式押韵。如“四月里,四月八,又栽秧,又赶茶,五月里,五端阳,红爷站在厅堂上。”。也有ang韵和an韵交替的形式,如《铁匠春》“对面有棵马柳桩,剁着回来掏风箱,风箱截了三尺三,张良按住鲁班铉,里头铉了光锵锵,外头铉了溜也光,公鸡毛,母鸡毛,寻一条绳子绑一道,大头儿安着方石山,小头儿安着玉河边,三十五里风匣响,四十五里放火光”。
(二)主题场景唱法
西和春官可以说是见什么就唱什么,但西和春官唱词有其本身所固有的程式、主题和场景。大多都是以喜话和讨主家欢喜的话语,赞扬主家为主,多以恭喜发财和勤劳致富之类的词来赞颂,唱词多以排比,甚至《诗经》中常见的赋、比、兴和夸张等手法均可常见。多以恭喜发财和吉利话句为主。收集整理最多还是反映各行各业的唱词。如《木匠春》、《铁匠春》、《药王春》、《割漆春》等。在普通人家里,西和春官则是即兴发挥。西和春官一般是在所到之家的屋子里演唱,也有大户人家让其在院子里请春官既载又舞的演唱,这样演唱比较好看,春官既摇又扭的表演,增添几分热闹气氛。当然春官表演一般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样有助于气氛热闹。西和春官演唱的时候,是“你一句,我一句”轮流交替来唱,才显示出西和春官歌的韵味十足。一般唱一句或两句以迂回重复,这样唱的好处是两人都可以有歇息缓气的时间。如《懒人歌》的演唱:
甲唱:噢…我给你说个懒人歌,看这世上有啊莫,
乙唱:看这世上有啊莫。天爷下了没柴烧,拆靶子,撤房阁。
甲唱:拆靶子,撤房阁。太阳出来爬上坡,见了凉树躲一躲,
乙唱:见了凉树躲一躲。吃烟就是七八锅,妇儿家屋里喊叫我!
甲唱:妇儿家屋里喊叫我,进门问着啥吃喝,臊子面,没调合,
乙唱:臊子面,没调合,红急红脸打老婆,一脚踏在案底下,
甲唱:一脚踏在案底下,一口门牙齐扳下,给人说去人不信,
乙唱:给人说去人不信,腰巴里踏个脚底印。看这世上有啊莫。
甲唱:看这世上有啊莫。腰巴里踏个脚底印。
从上面《懒人歌》这首唱词来看,甲乙两人是交换来唱,这样可以达到两人都有休息或者缓和的时间,甚至甲可以随时补充或增添一些唱词。这样你来我往听起来也很愉悦。其中“噢…”这个字在每一首春官唱词都会有,这就是春官演唱之前的“拉上音”,也就是演唱前的准备词。春官的唱法从上面《懒人歌》里也可以看出,是很讲究,一般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这样唱出来才会有感觉,当然地方不同,唱法也大不一样,就笔者调查坦途关唐东亮老人说,春官唱的时候要有人一个来“踏蛋”,说的意思是前面一人快唱完时,下一位要能接上,一般是两句或四句一换,这就看唱词的长短,唱词长就是四句一换,下一位要把前面一个人唱的后两句重复唱出来,然后再唱两句新的内容。
从主题和场景的来看,《懒人歌》是反映了一个蛮不讲理的农村懒汉形象的故事,这个懒汉到底有多懒呢?从唱词中就可以看到,“天爷下了没柴烧,拆靶子,撤房阁。”就是说天下了雨后就没有干柴烧火做饭,在农村,在下雨之前就要把烧火做饭的柴要准备好,早已储备起来,而懒汉则不是这样,而是“拆靶子,撤房阁”。就是把自家的房子拆了烧火做饭,这样滑稽的人在现实中可能很少,有些夸张。上地干活又起得特别迟,太阳出来都爬上坡了,而他还是慢悠悠的才扛着锄头上地,还是个怕热的懒汉,一看见太阳就是“见了凉树躲一躲”。“吃烟就是七八锅,妇儿家屋里喊叫我!”一歇下来就是连续地吃烟 (吸烟),这不还没有上地,家里的妻子早已把饭做熟,站在门前喊叫着回家吃饭。懒汉“进门问着啥吃喝,臊子面,没调合,红急红脸打老婆,一脚踏在案底下。”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蛮不讲理的懒汉是多么可憎。嫌弃妻子做的“臊子面,没调合”,就气势汹汹的将老婆一脚揣进案板下面了。这善良的妻子给别人诉说苦衷,别人没有人相信,看看那“腰巴里踏个脚底印”。这个唱词的故事主题和场景就是在一个很古老的农村农民家里。《懒人歌》总共十五句,却唱词幽默滑稽,耐人寻味。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春官唱词。“简单片语可以孕含大量复杂意义;典型场景则激励听众回忆其他诗歌或演唱中的同类场景;熟悉的故事型式的作用就象“地图”去指引听众或读者。正是在进入这个传统参照系的领域—— “词”的丰富的包孕能力——口头理论便充满了张力”。[3]也可以看到故事中想象男人的狰狞的面孔和那个善良的村妇的形象。
(三)添字、衬字、衬词
添字是春官唱词的又一大特点,当然增添字是为了歌词唱出来更有韵味,拉长话语,因此,要在这其中添加一些衬词或衬字,当然这些词或字在歌词中只是起到好听,也同时让歌词变得抑扬顿挫的感觉,但没有实际的意义。如:《五方财门》(即庄农户的财门)的唱法。
(噢…)
春官 (开)进门 (开)有规 (的)成 (啊)!要给 (你)掌柜子 开财门。
一开 (哈吧)东方 (的)甲乙木,要加 (那个)官来又进 (开)禄。
二开 (哈吧)南方 (的)丙丁火,招财送喜就是 (都)我。
三开 (哈吧)西方 (的)庚辛金,秤称 (来开)银子斗量 (得)金。
四开 (哈吧)北方 (的)壬癸水,说断 (外开)灾星 (嘟)免口 (嘟)罪 (呀)。
灾星 (唻咳)口罪 (都)说出 (都)去,金银 (唻咳)财宝 (都)说进 (都)来。
五开 (唻咳)中央 (都)戊巳 (嘚)土,连年 (嘚)朝好 (哪)老财东 (嗯)。
再把 (哪个)五六 (都)说一台 (呀),里添 (哪个)人口 (都)外添 (嘚)财。
里添 (哪个)人口 (都)生贵 (都)子,外添 (哪个)财胚 (都)状元 (都)来。
状元 (哪个)头上 (哪个)插金 (都)花,荣华 (哪个)富贵 (都)朝 (着)你家(啊)。
西和春官演唱的时候都要增添语气字词,这些语气衬字、衬词其实是没有实际作用,但是演唱的时候必须要添加上,不然唱出的春官歌韵律根本不和谐,而加上这些衬字和衬词就使得春官歌演唱起来轻松自然流畅。如上《五方财门》中“哈吧”“唻咳”“哪个”、“都”“的”“啊”“着”“哪”“外开”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字词来辅助春官歌唱起来更流畅,使听众听起来也是抑扬顿挫的感觉。衬字,又称垫字、称头、配头等。它是除有连结意义的词语外。加一个或数个衬垫的虚字 (有时为实词虚用),以舒缓或者补足语气,深化感情,丰富情趣,畅达文理。是音乐表现意义大于文学表现意义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同时使得唱词连贯流畅。
(四)春官唱词的步格
步格 (meter):也有译成为“格律”或“音部形式”的。是指诗歌中的节奏式的重复,或指规则的或几乎是规则的相似语音单位的复现所形成的节奏。[4]在唱词中很多有这样的固定重复的句子,如“走了一户又一户,撞见XX(职业)老师傅,XX(职业)老师傅你细听,你们得敬啥根生,得敬不是哪一位?得敬XX(人名)神一尊,XX(人名)老爷本姓X,家住XXXX(地方)人。”这也是春官唱词的开篇固定唱词。春官唱词大多数是七个字,在少数是八个到九个字,最少的是三个字,极少数的是十个字,这是为了押韵,也是为了容易吟唱,更方便于记忆的原因;很多时候是两个字一停顿,或有的时是三个字一停顿,这样唱起来更容易起到抑扬顿挫的感觉,而且唱起来有助于换气,起到流畅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而且能更好的吟唱。“对一位歌手而言,“词”可以意味着全部演唱,或是其中任何有意味的部分。从单行的诗行,经各种较大尺度的单元,直至整个故事型式 (story-pattern)”[3]
(五)口头程式
春官唱词句子的格式大多是七个字为主,很少的是三个字,八个字是特别少。七个字的大多划分三组,是二二三的结构。如《二十四节气歌》
正月“立春”天文合,节气相连“雨水”多。
世上有个春富贵,春来花开红如火。
二月“惊蛰”百虫醒,“春分”寒暖太阳红,
金犁插进软土里,人欢马叫忙春耕。
三月“清明”“谷雨”送,家家门前拣籽种,
一籽落地生万籽,来年五谷又丰登。
四月“立夏”“小满”天,牛马勤耕在田间,
庄稼不误勤苦人,农家月月忙不闲。
从《二十四节气歌》中可以看到平行式的句子,每句春官唱词中是对应平行,如“正月”对应“二月”,“立春”对应“惊蛰”。同时从词语的性质上来看,春官唱词的词性也是对应的,如“天文合”对应“百虫醒”,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在春官《二十四节气歌》中随处可见的程式化的形式。
三个字的句子,一般就是一组。如《女儿春》
四月里,四月八,又栽秧,又赶茶,
五月里,五端阳,红爷站在厅堂上。
结 语
西和春官唱词内容的形成是由众多西和民间歌手共同创作的结果,又是个体春官艺人一次次的演唱和补充,才使得这些唱词延续到今天。是每一位民间“春官”根据听众的反应而进行相应调整的结果。不断丰富唱词的内容,使其在春官——听众彼此间互动逐渐得以完善。“重要的不是口头演唱,而是诗歌创作是在口头演唱过程中完成的。在口头史诗中,学习通过口头——听觉来完成,作品在口头现场创编中完成,并通过口头——听觉渠道即时完成传播,这两个方面是彼此交融的,它们构成了同一个过程的不同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歌手同时是表演者、创作者和诗人,是一身而兼数职的。”[5]西和春官演唱和创作优美的唱词,是集体西和春官的智慧结晶,又是一代代民间精英的智慧的象征。通过分析西和春官唱词的特征,在唱词运用修辞及惯用表达手法,都是体现了西和春官智慧。西和春官唱词的程式更是不甚枚举,语言优美,地方特色浓厚,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是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更是一代又一代西和春官口耳相传的成果。西和春官唱词不仅是民间文学的又一宝库,更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宝。通过对西和春官和春官唱词的研究分析,西和春官唱词中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价值。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生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30
[2]赵命育.黔北的“说春”[J].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3][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J].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p87
[4]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J].民族艺术,2000年第6期
[5]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