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

2015-04-09王克群王伟左丽燕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王克群王 伟左丽燕

(1,2,3.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本刊特稿

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

王克群1王 伟2左丽燕3

(1,2,3.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

治国理政方略;“四个全面”;协调推进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我们要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和本质要求,把统筹“四个全面”作为推动新的实践的基本方法,整体把握、协调推进,努力做到全面小康建设不留尾巴、全面深化改革不留例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留空白、全面从严治党不留死角,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过硬的作风共同托举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深刻认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到“全面从严治党”——党治国理政方略正在不断完善中,党和国家事业正在走向兴旺发达。

(一)“四个全面”开拓了中共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一部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也是一部上下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上,书写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的一次又一次飞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尤其是在某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没有科学的治国理政的大思路至关紧要。思路错了,就会把国家领错方向;思路有毛病,也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而思路正确,就能够把国家引向兴旺发达的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伟大的历史转折,随之改革开放的潮流蓬勃兴起,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指导思想是一个国家和政党的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并列提出,从而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确定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指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面临的主题,能否抓住这个主题并作出科学回答是理论实现创新突破的主要标志。我们党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并列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就是因为它们都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阶段面临的突出主题。比如,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以及如何科学发展”的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主要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已经形成治国理政的科学体系和完整思路:以转变作风、从严治党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而接力奋斗。“四个全面”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

(二)“四个全面”集中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是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

习近平主席2015年的新年贺词,让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说:“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2]

期待是一种等待,希望是一种盼望。期待和希望都是内心情绪的表达,也是激发向上的力量。身负期待,常怀不足;心有希望,如沐阳光。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希望就像太阳一样,每天都升起在地平线上。[3]

过去很多的希望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明显进展。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经济发展在由“旧常态”到“新常态”的转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变化和提高。近年来,着力正风肃纪,重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反腐败斗争力度加大,使一批大小贪官落马。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分子,显示了反腐惩恶的坚定决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各级干部的任务和责任。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用网络流行语来评价各级干部的工作,他说:“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这句话得到了网友们的热情点赞。各级干部的工作,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列车又稳、又快、又舒适、又安全地前行。

有人群就会有差别,有货币就会有贫富。在短时间内,我们可能消灭不了这种差别,随着市场意识的强化,还有可能增加扩大差别的因素。作为人民政府和各级干部,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化,防止一些弱势群体在发展中落伍。为此,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强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4]

小康,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然而,要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四个全面”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造福于民的总体要求。

二、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丰富内涵和辩证关系

(一)“四个全面”的丰富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勾画的新蓝图。这个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鲜明特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抓住机遇,奋力拼搏,集中精力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的改革,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法治建设问题的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深刻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因此,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重要内容,是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不能从严治党,就有亡党亡国的可能;如果不全面从严治党,就不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工作常态化建设,运用法治方式管党治党,强化党章权威,健全党内制度,提高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特别是要紧扣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来,使党的建设真正迈上新台阶。

(二)“四个全面”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从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把握上对治国理政方略予以更为全面的定位。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中,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在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治国理政方略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映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任务与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与根本保证。[5]

“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四个全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必将指引党和国家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披荆斩棘、阔步前行。

三、戮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务实的工作举措,戮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落实。

(一)奋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步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国家发展的五大建设实现整体进步。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人均GDP水平看,已经基本实现了预期小康社会目标。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而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进步还相对不足。民主法治建设还有待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国家发展的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确立还需要加以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分化扩大、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加剧、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等还需要加以改进。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GDP水平继续提高,同时要求人民收入水平、社会结构城市化和中产阶级化、社会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民主和依法治国、公民道德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各项发展任务整体进步。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协调发展。只有通过经济建设的持续进步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带动城市化进程,才能保证人民收入提高、就业率提高和福利提高,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社会建设也会影响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的发展,如果劳动者经济收入提高缓慢,城市化进程中的市民化发展缓慢,或者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不足,就会限制经济购买能力,限制内需,从而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只有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并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发挥社会力量,才能推动国家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样,政治建设不足会弱化或者扭曲市场的作用,政府权力过度干预经济社会过程以及不恰当的政府绩效评价方式会扭曲资源配置,或者带来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并可能限制新兴经济的发展空间。法治建设不能得到良好推进,则难以保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有序运行,就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五大建设之间要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机制,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6]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的改革发展。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加以解决。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对影响国家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改革探索,要求五大建设在探索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机制塑造和发展利益分配等突出问题上进行改革攻关。国家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机制完善和塑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五大建设所面临的突出矛盾、主要壁垒和关键问题本质上是体制机制束缚了发展,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并推动国家建设的治理格局不断完善。这样的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也依赖于深化改革发展。国家建设面临的问题根源在于社会利益的分配和协调。五大建设的过程都涉及“做蛋糕”和“分蛋糕”问题,也都需要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创造财富和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包括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实现良好的利益协调和利益分配。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突破限制发展的利益格局,并确保发展的成果由社会共享。因此,要在改革开放深化期推动五大建设,只有协调推进五大建设,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一场伟大革命,也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场革命、这次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国30多年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幸福,真切看到了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持续健康发展、扩大人民民主、建设文化强国、追求和谐进步、构筑美丽家园,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点、新趋向。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协调推进,就是各项改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种措施有机配合。全面改革是推进改革大业的关键一招。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全面改革的协调推进,任何单项改革都将独木难支。改革越向纵深发展,难度越大,越需要加强协调、综合配套、稳步推进。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随着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长期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有些矛盾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和尖锐。利益结构板结化、贫富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许多矛盾和问题绕不开、躲不过,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问题之所以难解决,是因为有的属于体制机制的老问题,有的属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由于思想观念障碍或利益格局钳制。因此,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聚合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党员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主动谋“进”,把已出台的重大改革落实好,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有效转化为发展的新动力。在提倡和鼓励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对于个别领域、少数地区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做好面上的推广工作,扩大区域发展、领域工作成果的覆盖面、辐射面。要围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深化改革,推出一批适应新常态特点、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的改革方案,稳妥有序推进,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以改革开放的新动力、新空间引领新常态,取得新成效。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个全面”中去定位,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去把握,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何新一轮改革要在各个领域统筹推进、为何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以更务实举措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决策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推动我们的事业滚滚向前。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党政机关依法处理党务政务的能力与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期盼之间还存在很大距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依法执政是前提,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是关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依法执政,要求党在宪法法律框架内活动,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党保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法治国家建设,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来实现。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又要以法治社会作为依托和支撑。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础和条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法治凝聚共识,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社会氛围。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求。如果司法人员法治素养不高、依法办案能力不强,甚至办一些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存在严重司法不公现象,那么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最后希望就会破灭,社会将失去最底线的公平正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线,也才能以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托起“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四)以更坚决态度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严治党,首在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道理易懂,行之却不易。也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

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代社会,政党作为一个组织,要想运行得好、有战斗力,制度保障是最基本的。没有制度就没有规矩,就谈不上规范化。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是这些年来党建工作的重要经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为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

从严治党必须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掷地有声。党建专家指出,按规定办事,就是应当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下大气力解决好影响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作用。

从严治党要让干部时时感到戒尺就在身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作风不正,那党的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严是爱、松是害”,管理干部就当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当干部不容易,事业才会有希望;当干部不舒服,老百姓才会舒服一些。”只有这样,干部队伍才能真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从严治党必须严明党纪。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应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党的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切实履行执纪职责,拒绝说情风、关系网、利益链,采取管用的措施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使违纪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查处。查处违纪问题必须坚持有什么问题查清什么问题、发现什么问题查清什么问题,不能装聋作哑、避重就轻,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任何人不得隐瞒、简化、变通。这样既有利于防微杜渐,也有利于教育和挽救干部。

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人民是最强大的监督力量,依靠这种力量,不良风气“潜伏”再深也无所遁形。各地实践证明,转作风要转出实效、成为常态,从严治党要扎实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既是改进作风、反腐肃贪成效显著的重要经验,也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关键所在。享有知情权是行使监督权的前提,享有知情权越充分,发挥监督批评作用才能越有力。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1][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03(1).

[2][4]习近平.2015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1).

[3]汪金友.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N].江苏工人报,2015-01-08(2).

[5]彭清华.“四个全面”: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N].人民日报,2015-01-22(7).

[6]任远.五大建设如何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cpc.people.com.cn/n/20...2012-11-11.

[8][9]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1).

(责任编辑 白继英)

D616

A

1008-9012(2015)01-0005-08

2015-02-28

王克群,男,济南市委党校教授;王伟,男,济南市委党校讲师;左丽燕,女,济南市委党校馆员。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