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美德之话“礼”

2015-04-09

时事报告 2015年5期
关键词:孔孟道理规矩

陈 瑛

“礼”这个概念,经历过长期的演变,有过多方面的含义:在春秋战国之前,它曾经是上天所颁布的“天地之经”,即自然、社会和做人之“理”,成为上天所规定的宗教、政治和道德领域的总规则,例如祭拜天地、祖先、圣贤等;在政治体制上,它作为“政之本”,用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在道德上,它规定着人们的等级差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以及彼此之间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只是到了孔孟创立的儒家那里,才把“礼”之本源由天上降到人间,承认“礼”是缘于人情所定,将其适用范围从“大夫”下降到了“庶人”。更重要的是,它和仁、义、智、信一样,成为社会上的许多道德规范之一。

我们现在所说的礼,大体上就是孔孟以来人们所认可的含义,即社会的行为规矩和做人的道理。懂礼、讲礼就是对于这些道理、规矩的尊重和恪守。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和,即和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无论古今,千差万别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必须有秩序、守规矩,相互尊重,能够忍让,这样才能保持人和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和发展。礼正是这样一种调节器,使各类矛盾与冲突相互转化,和谐共存。

礼的核心是“敬”。古人说:“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这种敬和让,一方面是出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真诚地尊重他人和社会、尊重道理和规矩,顾大局,善忍让,这是礼之“质”;同时还必须以公认的文明方式,例如礼仪、礼节、礼貌等表达出来,这是礼之“文”。礼的“文”和“质”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怎样才能知礼、讲礼,做到“敬”?中国古代儒家认为“礼者养也”,就是说礼的培育和践行,关键在于培育、修养。颜渊谈到他的老师孔子对他的教育是“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就是指礼的培育和修养。每个人对于礼的培育和践行,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开始时未免被动、勉强,可是一旦通过学习,认识到礼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就能超脱世俗功利的束缚,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尽管人类永远需要礼,需要讲礼,但是我们还必须懂得礼的变化。一切古今中外的“礼”,都是时代的产物,需要“应时而变”。我们今天在礼的培育和践行中,不论是对于礼之“质”,还是礼之“文”,都应当根据时代特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发展变化,使之更加完善。再有,在对礼的践行过程中,也要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懂得“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叔援之以手,权也”。做到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不能偏执于某些“死理”,做那种不知变通的“迂夫子”。

猜你喜欢

孔孟道理规矩
更 正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按规矩办”
蓝天白云映照孔孟大道——记济宁市公路管理局治理公路扬尘助推环境改善
道理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智珠
粤人吃饭讲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