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异构谈化学用语的有效教学——以“化学式与化合价”为例
2015-04-09唐雪云
唐雪云
(海安县白甸镇瓦甸初级中学 江苏 海安 226682)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1]。化学用语作为交流和研究化学知识的工具,是化学学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化学用语的组成成分之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等化学用语。此外,通过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到部分物质的化学符号。学完化学式与化合价之后,学生又要学习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学习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起到桥梁的作用,如果这部分内容学不好势必要影响到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初中化学乃至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用语这一部分内容时大多存在困难,虽然教师和学生都费尽心思想把这部分内容教、学好。但是,这部分内容始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点之一,那么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优化化学用语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参与,以“化学式与化合价”为例谈谈化学用语的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效复习,搭建桥梁
在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们不难发现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链接点——元素。所以,复习好元素的相关知识并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即化学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两位教者的上课片段:
A教师首先让学生预习导学案上课前延伸部分并让学生填空,他设计了以下两道题目:
1.一种元素符号至少有两种含义,分别表示什么?
2.试分析“分子、物质、元素、离子、原子”这几个概念中,哪些是宏观概念?哪些是微观概念?
B教师直接提问符号“Fe”表示的意义,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点评与感悟:虽然两位教师设计的意图都是一样的,都是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进行再回顾,但是所用的方法并不一样,A教师采用概念填空的方式,B教师采用的是具体问题情境,后者的方式学生更容易回答,对知识的运用巩固效果更好。
二、有效引入,开启新课
一节课有效地引入等于成功了一半,引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关键是不要扯断了知识本身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根,这是课堂有效引入的灵魂,通往学生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的入口有很多,教师要做的是选择其中一个最自然、最直接的入口。下面看看两位教师是如何引入的。
A教师整理了前面学到过的化学符号让学生填空,然后从这些化学符号中归纳总结化学式的定义。
B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五张图片,分别是:化妆水(标签上有化学式:H2O)、乐百氏矿泉水瓶(标签上有偏硅酸的化学式:H2SiO3、部分离子的的符号)、药品碳酸氢钠片说明书 (标签上有碳酸氢钠的化学式:NaHCO3)、化学试剂高锰酸钾(标签上有高锰酸钾的化学式:KMnO4)、空气质量预报说明中有二氧化硫(化学式:SO2)、二氧化氮(化学式:NO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式就在我们的身边,学好物质的化学式对我们认识自然界中物质和解决相关问题非常有用,并分析这些化学式本身表示了物质的组成,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化学式的定义。
点评与感悟:A教师从已学的化学符号引入化学式的定义,从知识本身来说,非常自然,但是之前对化学式的学习学生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直接让学生书写对于部分后进生来说有些困难,学生会表现出畏难情绪。
B教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标签说明书上标有的化学符号引入化学式的定义,将生活经验和化学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一引入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三、巧妙预设,智慧生成
一节有效的化学课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精心预设是必要的,生成让预设变得更加完整。一个智慧的教师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不应该回避,而应该巧妙应对,让课堂充满智慧。下面是两位教师在讲化学式意义的教学片段:
A教师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化学式H2O的意义,接着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一般物质化学式的意义并填写在已经设计好的学案上,此时学生的活动是只顾着自己写,只有极少数人在讨论,讨论成为了一种形式。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行间看了看,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暴露的思维上的错误教师没有能及时纠正出来,在学生填写完毕只是简单对了下答案。
B教师先由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自然地过渡到化学式的意义,在学生学习了课本H2O的意义之后,又让学生思考CO2的意义,实现了知识的水平迁移,接着总结一般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这时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为什么化学式Fe只有三种意义”,这个问题是之前教师没有预设到的,这时候教师没有回避,而是引导学生分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就只有三层意义,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般有四层意义。接着再由一般物质化学式的意义回答P2O5的意义,实现了知识的纵向迁移。
点评与感悟:A、B两位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个采用回避的态度,一个则是积极面对。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课堂更加高效、灵动。
四、异步教学,体验成功
这次上课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A教师授课的班级气氛不活跃,学生基础不扎实,后进生较多;B教师授课的班级学生很活跃,后进生较少。同课异构的形式是教师借班上课,所以两位教师面对的都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对学生情况并不是很了解,A教师在上课时挑战很大,面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没有做到异步教学,对后进生来说学起来就比较困难,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
“接知如接枝”,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采用“一锅煮”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