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一带一路”:内涵、意义与智库使命

2015-04-09程国强

中国发展观察 2015年4期
关键词:智库一带一带一路

程国强

促进对“一带一路”核心内涵的认同

程国强,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目前兼任多个政府部门的专家顾问,以及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外国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曾多次参加中央农村政策文件调研起草,研究成果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调研报告奖。

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有关部门近期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全面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理念、目标任务以及机制行动。但是,受当前国际上复杂政治因素的影响,部分国家仍然心存疑虑,一些误读甚至曲解还有待逐步消除。我们认为,应高度重视各方的关切和疑虑,通过深化交流合作、沟通协调,促进增信释疑、凝聚共识。尤其是,要以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基础,促进各方对“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包容、互利和共营”核心内涵的认同,并形成共识。

第一,开放。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和民间机构开放,在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上,不搞封闭小圈子、不具排他性。尤其要求推动各参与方努力提高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在相互开放中培育可持续增长的市场和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包容。这是区别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它意味着“一带一路”参与方的多元化,即有别于其他合作机制,不针对第三方,也没有门槛要求,所有有意愿参与的国家或地区皆可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意味着合作方式的多样化,没有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各方围绕扩大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可采用双边或多边、本区域或跨区域、金融或贸易等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在具体项目建设中,可广泛吸纳沿线各国当地企业、西方国家企业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合作开发,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具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不仅不会主动挑战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反而能与现有各类机制实现良好对接。

第三,互利。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项区域合作构想,只有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才具有持久活力和广阔前景,互利性是一切合作得以出现和延续的动力。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参与方之间,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殖民扩张,更不能打着开放、自由贸易的幌子,搞以邻为壑的重商主义、产品倾销。要立足于各参与方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第四,共营。这是保障“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虽是由汉朝政府打通并拓展,却是以民间商旅互通有无为主,并不是由某一国政府主导的,因此,古丝绸之路精神本身蕴含共同营建、共同受益的内涵特征。“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其虽然由中国倡议并积极推进,但实质上是惠及各参与方的共商共营共建共享项目,不是援助计划,更不是所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的具体机制化安排,还是实现方式、合作内容、阶段目标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共同参与,共同营建,共同受益,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刚刚发布的“ 愿景与行动”,深刻反映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发扬,体现了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由此将促进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促进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此同时,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架构,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西北、东北、西南、沿海和港澳台、内陆五大区块的定位与布局,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将欧亚大陆的两端,即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最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更加紧密地联接起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的发展,促进形成一体化的欧亚大市场,并辐射非洲等区域。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使各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发挥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幅提升世界贸易体系的活力,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实现互利共赢的过程。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世界,“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和推进措施的实施,必将对沿线国家产生广阔辐射效应,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3 0 多年,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调整中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承接来自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中国目前的资金优势、产能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转化为对外合作优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水平,让“一带一路”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外溢效应惠及更多国家,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第三,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一带一路”域内有6 0 多个国家,约4 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而且要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亟需升级改造。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本身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为区域各国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基础建设的乘数效应,每投入10亿美元的基础建设投资,将新增3万-8万个就业岗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5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肩负的使命是促进全球2/3的人口的发展,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四,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优化和创新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机制。习近平主席在2 0 1 5年博鳌论坛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同时,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因此,“一带一路”不针对第三方,对世界全面开放,既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有效衔接,又是对新型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机制创新的积极探索;既能缓解当今全球治理机制权威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困境,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期望变革全球治理机制的需求。共建“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既有利于以新的形式使欧亚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又有助于相关国家携手应对贸易保护、气候变化、贫困问题、极端主义等现实威胁,共同提供新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智库使命:深化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支撑

“一带一路”是惠及各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产品,是沿线国家的共同事业。实现“一带一路”的宏大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目前的重点是推动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互联互通。深化沿线国家智库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智库的专业研究能力及对政府和公众的影响力,对促进各国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为深化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深化沿线国家智库合作,有利于促进各方把握利益契合点、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深入洞悉沿线各国的关切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契合点,是做好政策沟通协调的基础性工作。沿线各国只有通过深入交流沟通,才能相互了解各自的意图和愿望,理解各自的利益诉求和面临的困难,才能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共同寻找互利共赢的途径,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去解决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促进各国政策相通乃至民心相通,智库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智库不仅具有专业研究能力及对政府和公众影响力方面的优势,而且具有独立、超脱的地位,是政府与公众、政策与学术研究之间的桥梁。例如,在区域合作发展较好的欧洲和美洲,各国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密切,在政策沟通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智库不仅通过专业研究帮助政府制定政策,还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研究成果,帮助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了解和理解政府政策,在缩小国家间认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建议构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网络,采取合作研究、论坛讨论等形式,充分反映沿线国家的困难、问题、期待与利益诉求,促进各方准确把握利益契合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作策略和应对举措。

另一方面,加强智库交流,有利于促进政策沟通,增信释疑、凝聚共识。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是各国沟通交流的典范,亚欧人民堪称知识交流、相互学习的先行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在知识交流、政策沟通方面远远落后于欧洲和美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亚洲的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将面临不少现实困难和潜在挑战。只有增进各国政府和民众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减少疑惑和误解,才能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路创新、决策咨询、磋商沟通与方案设计。相对官方机制而言,智库等非官方组织开展的研究和宣介解读,说服力更强,更易为各方面所接受。因此,应发挥“一带一路”智库网络平台优势,通过合作研究、举办论坛、开展培训、交流访问等多种方式,促进沿线国家智库对“一带一路”这一全球公共产品共商共建的目标、内容、方式,与现有区域机制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同,由此推动沿线各国增信释疑、凝聚共识,推动实现国家间政治互信、政策协调。

与此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智库网络平台建设,促进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智库合作体系,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也可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构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网络,应遵循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主要思路如下:

第一,建立开放型智库网络,统筹利用国内国外智库资源。建议由我国智库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权威智库共同参与,建立面向全球所有智库的开放型国际智库网络。通过推动沿线重点国家智库合作,建立形成国际智库网络的主体框架。同时,协调国内有关智库机构,作为中方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作合力。

第二,转变和创新智库国际交流合作方式。构建国际智库网络,基本目标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交流合作,增信释疑,凝聚共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在合作方式上,可采取委托研究、资助研究、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在经费筹措管理上,要共营共担,按国际通行办法和机制进行管理。

第三,建立常态化智库对话、人员交流与合作研究机制。要以国际智库网络为平台,建立智库研究成果交流、共同发表成果、联合召开小型学术研讨会等机制;建立智库专家互访机制,重点支持沿线国家智库学者访问研究和培训。建立合作研究机制,通过委托、资助和聘请有关国家智库和学者开展研究,及时反映沿线国家的困难、问题、期待与利益诉求,提出共同解决对策方案等。

第四,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发展高层论坛。要以国际智库网络为平台,组织举办年度“一带一路”国际发展高层论坛,介绍和分享中国以及有关国家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就“一带一路”建设和相关国际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力争打造成为沿线国家政产学研各界对“一带一路”进行综合研讨的高端平台。

猜你喜欢

智库一带一带一路
民居智库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