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的资源动员与社区自治实践研究
2015-04-08张昊
张昊
摘要:本研究尝试从资源的视角来透视社区自治实践,通过资源动员理论的三个维度——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分析老旧社区的社区自治实践与资源动员的关系。本文认为只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资源动员,老旧社区的自治实践才能成功。其中资源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前提,成员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根本,框架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关键。
关键词:社区自治 资源动员 老旧社区
一、绪论
现在,社区工作越来越强调资源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利用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老旧社区经历了由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型,特别是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老旧社区产权逐步多元化,维护和管理资金渠道逐步枯竭、管理水平降低、管理功能退化等问题逐步凸显。老旧社区能够掌握和利用的资源本就比较匮乏。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情况下,老旧社区如果不充分动员并利用资源,社区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社区自治也就无从谈起。
所谓城市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的过程(陈伟东,2004)。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老旧社区的资源动员怎样影响社区自治?本研究通过A社区自治实践的案例来分析老旧社区的社区自治实践与资源动员的关系,探讨老旧社区自治所需资源是如何被动员的,起到了何种作用。这一研究问题所回应的是老旧社区自治顺利推进的运行机制和必要条件,也就是如何在老旧社区搞社区自治?
本文采取了实地调查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本文选择了北京市朝阳区A社区作为调查地点,逐步了解与社区自治实践相关的组织、人员和事件。在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层面,本研究所选用的主要是无结构式访谈结合参与观察,同时进行了二手资料的收集。
本文选择的理论视角是资源动员理论。资源动员理论最早是应用在解释社会运动上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一个组织为了其最终目标拟订策略累积资源并有策略地利用(乔世东,2009)。
资源动员理论的三个维度是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石大建、李向平,2009)。资源动员维度主要强调资金、物质等资源的运用。成员动员维度强调潜在的或者已经参与其中的成员。框架动员维度则强调话语等因素对社会运动中的作用,所谓框架是指能够帮助人们认知、理解和标记周围所发生事物的解读范式(赵鼎新,2006)。资源动员理论及其三个维度提供了一种对社区自治实践的分析视角。
二、资源动员与社区自治实践
本文将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以及小区管委会等社区组织作为资源动员的主体进行研究,因为社区这几个核心组织是社区自治实践最主要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开展自治的各项具体工作。它们利用身边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并有策略地加以使用,来达成社区自治的目标。
想真正成功推行社区自治实践,社区光靠自己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争取相关各方的支持,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共治。社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需要与社会各方不断互动的。从A社区的实践情况看,社区资源动员的主要对象包括街道办事处、产权单位、派出所等。社区可以从这些组织动员所需资源来帮助社区实现自治实践的目标。
第一,出色的工作和丰硕的成果是社区动员街道办事处资源的一项重要筹码。政府拥有丰富的资金和物资资源,每个社区都可以争取利用。不可否认,政府掌握着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它可以选择将手中的资源投向哪一个社区,但社区的动员策略在于通过以往的表现对这一决策施加影响。如果社区的工作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并能产生好的效果,那么政府会倾向于将资源优先配置在这些社区中。第二,找到利益结合点寻求双赢是社区动员产权单位的主要机制。一方面,产权单位在提供资源帮助社区建设的同时,也是在解决它自己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社区需要产权单位的资源支持,产权单位也需要社区协调解决一些问题,所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双方都有利。第三,政府层面的协调是动员派出所这一基层的执法机关的机制。推行社区自治要建立一些新的公共规则,公共规则的建立就需要强制力作保证。在正常谈判协调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强制力作为坚强后盾。否则,不遵守新的公共规则的人得不到惩戒,新规则的威信就难以树立。规则得不到建立,那社区自治也就无从谈起。
资源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前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开展社区自治的各项具体工作之前,最先要考虑的就是资金来源和物质保障等资源,这是社区开展自治的前提。只有拥有了足够的可供行动者利用的资源,社区自治实践才能开始全面推进。
三、成员动员与社区自治实践
社区自治实践需要一定数量的资源作为基础,但社区自治作为一种实践行动,必须要动员潜在的和已经参与到其中的居民。只有动员足够的社区居民,获得他们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并让他们参与到自治实践中,社区自治实践才有意义。
成员动员的方法是利用社区骨干群体去动员社区居民。社区骨干是社区所依靠的主要人力资源。在推行一项工作之前,A社区首先要动员骨干,获得骨干的支持,然后再通过骨干动员普通居民。这些社区骨干包括党员、楼门长、志愿者、居民代表、文艺骨干、协管员等。社区自治实践的成员动员不仅要充分动员社区的骨干群体,而且要着重动员骨干中的骨干。社区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动员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了“社区——骨干中的骨干——社区骨干——普通居民”这样一个网络体系。社区在动员的过程中首先动员“骨干中的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和影响“社区骨干”,再由“社区骨干”带动和影响普通居民。这样的逐级动员使得社区自治的成员动员有了抓手。
社区骨干为什么愿意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呢?这背后存在两种机制。第一,利益关联。利益关联就是要将社区的利益与居民的利益关联起来,让社区自治实践的目标和居民的真正利益联系在一起。社区是通过为居民办实事来实现利益关联的。社区需要一心为民,不谋私利,始终为居民的利益着想,保持一种奉献的精神。居民对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都有一个基本判断,这是获得社区骨干及普通居民支持的一个前提。居民认可了社区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诚心,享受到了社区建设的成果,居民才会支持社区的工作。第二,人情的互动与交换。老旧社区中的成员动员机制是人情互动与交换。社区骨干在参与社区自治的过程中获得了诸如社会交往的愉悦、社区归属感、尊重认可及自身价值等类型的社会报酬。这些社会报酬必须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认可才能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这就保证社区参与中我们必须要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不停想方设法让他人获益而亏欠自己,在双方不停地亏欠与偿还中带来持续的互惠交换。如此,获得的社会报酬就能够起到维持和加深人情的作用。人情是一个关键的纽带,所获得的社会报酬是通过加深人情这个纽带来促进参与社区自治实践,而不断频繁和深入的参与又会导致获得更多的社会报酬,使人情进一步加深,形成良性循环。社区核心组织会有意识地利用机会与居民互动和送人情来为自身的工作做铺垫,社区居民也会权衡利弊决定是否与社区发展更为紧密的关系。
成员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根本。社区自治归根结底是居民的自治,是居民充分发表意见和行使权力的过程,所以社区自治的各项实践过程必须牢牢抓住居民这一主体并充分动员。
四、框架动员与社会自治实践
框架动员赋予了社区自治实践合法性,使其得到居民的支持。社区自治实践对社区居民来说是新鲜事物,居民并不清楚自治的真正涵义,需要不断了解和认知。社区自治的推行需要可以为居民接受的合情合理的解释。
宣传是框架动员的主要方式。宣传在社区自治实践中非常重要,社区获得居民的认可是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前提,所以如何进行框架动员对社区自治实践有很大的影响。这个解释框架是动员和宣传能否得到居民认可的关键。
框架动员机制体现为框架的构建。构建出一个可以在老旧社区推动社区自治运行的框架十分重要。框架分析的“主框架”指在一定时空内发生的许多社会运动的共同主题。它往往是某一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在一个时代中主流的意识形态或社会潮流。具体到A社区的实践中,强调政府推进、依法办事和社区自治是社区自治实践的主框架。
第一,政府推进。在宣传动员的过程中,社区自治组织始终在强调政府推进,目的在于借用政府的影响和公信力来推动工作进程。虽然政府逐步放松了对核心资源的控制,但是政府的行政权一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政治资本,这种传统和惯性使得政府在老旧社区的居民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力。社区自治实践的推进也是利用了这一点,社区利用政府推进的名义来赋予社区自治实践一种合法的身份,以获得居民的认同,提升动员能力。
第二,依法办事。社区同时也借用法律的权威来推动社区自治实践。法律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如果用法律充当依据,自然能够使居民信服。因为社区自治实践过程中涉及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有足够说服力的依据。例如A社区在停车管理的自治实践中,将《物权法》中关于“小区停车位属于公共资源,其所有权和收益属于全体业主”的规定作为停车管理收费的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居民能够接受。
第三,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社区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社区的实践恰好契合了这一潮流,使得行动的意义得到了提升,因而会产生更强的动员能力。社区成立了自治组织,并由它负责与相关的社区事务。这一行动的初衷正是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氛围,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问题,符合居民对自治的希望。
框架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关键。即使社区已经动员了资金、物质等资源和一定数量的居民,但是如果框架动员不充分的话,社区自治实践亦不能成功。
五、结论
只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资源动员,老旧社区的自治实践才能成功。在老旧社区的自治实践中,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这三种动员方式缺一不可,且都有各自的动员机制。其中资源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前提,如果资金、物质等资源保障不到位,相关工作就难以入手;成员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根本,社区自治实践归根结底是居民的自治实践,是居民充分发表意见和行使权力的过程;框架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关键,社区自治实践需要社区居民所能接受的合情合理的诠释,框架易于被社区居民接受和认同,自治实践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0-141.
[2]乔世东.社会资源动员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石大建,李向平.资源动员理论及其研究维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6).
[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