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网球比赛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探讨

2015-04-08张贻杭

体育师友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理状态

张贻杭

摘 要:文章从网球专项运动出发,以重庆市部分高校网球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网球运动员比赛赛前表现的众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心理调控方法总结,不仅可以为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心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竞技比赛实施心理训练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球比赛;心理状态;调控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17

1.研究目的

现代网球运动作为奥运会的项目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现代网球运动装备越来越先进;场地设施越来越完善;技、战术也越来越全面、越完美。但是,在网球比赛中,技战术和体能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心理因素也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大学生网球比赛也不例外。随着网球运动竞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高校网球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大学生比赛的影响作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对心理调控进行训练重视的运动员不足20%,针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以期引起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心理调控的重视。

2.研究方法

2.1访谈法

在2012年、2013年重庆市大学生网球比赛结束时,与80名运动员选手进行交流访谈并记录。

2.2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资料,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体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部专著与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CNKI数据库查阅相关论文20余篇。

2.3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由表及里地对各种数据、信息全面分析并深入探讨,阐明和总结本研究的观点。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网球比赛赛前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据调查(见表1),重庆市大学生对网球比赛赛前心理状态的重视程度还是挺高的,所调查的学生中68.6%的都认为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在现代大学生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好坏往往与心理状态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而在平时的训练中,大部分的网球教练或者运动员都非常注重技战术和体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心理训练的作用。因而在紧张激烈的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于实力相差不大的运动员来说,比赛的胜利者一般都倾向于心理状态好的选手。

3.2大学生网球比赛中不良心理状态的表现

在重庆市一些高校的网球比赛结束时,与80名选手进行交流调查总结。

(1)赛前过于紧张:根据调查可以看出,赛前过于紧张是大学生网球比赛赛前主要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对比赛的期望过高,心理紧张导致身体肌肉紧张,无法快速放松下来,很难进入比赛状态,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误,严重影响比赛的发挥。

(2)赛前盲目自信或自信心不足:具有自信心并不能确保理想的竞技状态,也不能克服能力不强的问题。然而,没有自信心时,达到理想竞技状态会变得无比的困难,随着自信心提高到一种理想状态时,水平的发挥得到提高,这一观点的另一方面,自信心太强或太弱,都对竞技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理想的自信心因人而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由于感觉比赛等级比较低,或者由于低估对手的实力以及自己实力和赛前的良好状态,认为自己赛前的准备充足并足以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导致对比赛的难度估计不足,运动员的兴奋性受到抑制,从而不能完全适应比赛状态。

(3)赛前淡漠状态:由于对比赛不利己的因素考虑过多,赛前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从而导致运动员情绪低落,全身软弱无力,反映迟钝,意志消沉,缺乏斗志,没有足够的信心,不能达到平时技战术训练的水平,更严重的甚至想逃避比赛。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会感觉缺乏活力,感觉移动缓慢、身体笨重,缺乏耐心,持“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心情不好,对比赛的反感,精力不集中,易于分散精力。

(4)赛前畏战情绪:这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大多是初次参加正式比赛的选手,过高估计对手的实力,感觉自己无法打败对手,从而导致意志消沉,缺乏自信,无法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

(5)赛前过于兴奋状态:由于受意外原因或者是场地时间的改变,运动员过早达到兴奋的最佳时间,心态受到影响,其表现为情绪紧张,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忘记比赛的主要因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动作混乱,易受外界干扰。在这种状态下,肌肉会变得僵硬,心率加速,呼吸短促而不均匀,难以集中精力,不能清晰和准确地思维,早于正常情况出现疲劳并失去协调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界外球的错判、观众的吵杂声等),控制情绪的能力降低。

(6)正常的战斗心理状态:当运动员处于理想的竞技状态时,他们感觉完全沉浸在他们的比赛中,动作游刃有余。这种状态是所有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甚至是专业运动员想要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运动员选手在赛前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并对战胜对手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充满信心,情绪高涨,使自己处于最适宜的心理状态,可以不断激发自己,从而发挥更大的潜能。

3.3对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控

大学生参加网球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网球技术水平,积累比赛经验,愉悦身心,从而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然而赛前的心理状态会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甚至是最终的比赛成绩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针对自己不良的赛前心理状态做出合理的调整,以下是几点总结。

3.3.1针对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训练

(1)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的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适当的休息并加速疲劳的恢复,培养集中注意能力;减轻赛前焦虑和紧张。

训练方法:预备姿势,做好准备姿势,全身心放松,闭上双眼。自身暗示放松练习:在他人、自己的指示下进行放松练习,可以有以下几个暗示步骤:①胳膊和腿发沉②胳膊和腿部发暖③胸部发暖,感觉心跳减慢④平静下来,放松呼吸⑤腹腔神经从区域发暖⑥感觉前额有凉意。上述步骤可以配合自己喜欢的轻音乐进行练习。endprint

(2)表象训练:预备姿势,全身放松,双目微闭。各种想象练习:①想象自己正在进行某个技术动作练习;想象自己以往训练或比赛中的最佳状态;想象自己对各种来球都流畅回击的感觉;想象自己发球时对每个落点的流畅状态;想象比赛开始,出现不同情况做出应对的反应;想象只有一分球,如果一名教练员能够成功地训练球员思考打一分球,而且在一个时间内打一分球,那么精力的集中就能够显著地改善。

(3)模拟训练:教练员应该经常组织运动员参与一些比赛,使运动员重视比赛,在场内和场外同时进行模拟;坚持在喧闹的地方训练,它可能产生更多的干扰;安排有干扰的实战训练;球员可做集中精力的记录;在即将举行的赛事地点训练,模拟可能干扰球员的自然环境。

3.3.2明确比赛目标,端正比赛动机

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在比赛中能够取得什么成绩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和任务,并针对要求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前做好技战术和体能等各方面的准备,端正比赛动机,做到有备而来,并且做到以下几点:强调打网球的益处,并在鼓励球员的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幽默感;教练要设法熟悉球员打球的原因,教练员可以问球员一些问题,例如“什么促使你打网球”、“什么使得你动力下降”、“你喜欢赢球还是打的好”,对球员因人而异实施教学和训练,制定计划时具有创意,使球员享受快乐又得到锻炼。

3.3.3 提高技术水平,增强自信心

信心不是生来具有的,它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来培养,可以通过设定目标来提高自信。球员必须了解,他们现在处于什么水平和有什么目标、信心,根据这些情况制定一个比赛的计划,该计划应该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全力以赴;自信来源于强大的实力,在平时要积极训练,多参加一些比赛,积累经验,加强薄弱环节,提高运用技战术的能力,以及提高临场应变能力,以使运动员树立必胜的信心;增强他们独立能力,球员应该独立,不能依赖别人。因此,认可和表扬应当适度,这可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练员还应该协助球员根据努力程度、训练和比赛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认识成功。

3.3.4了解自己和对手情况,知己知彼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要对自己的实力和不足有着正确清楚的认识,以便在赛前端正心态。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搜集对手的信息,看一些对手的比赛,以便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

3.3.5赛前鼓励自己,做好调整

在赛前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时,要时刻鼓励自己,做一些语言或者动作上的调整,激励自己或放松自己。

4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中在赛前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包括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快速协调的步伐移动、扎实的技术动作、先进合理的战术理念和强烈的比赛意识。在具备了上述的诸多要素的前提下,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能确保你在比赛中发挥出技战术的最佳水平。因此,教练员或者运动员在技战术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控和平时训练时的心理调控。

参考文献:

[1]朱志峰. 对大学生参加网球比赛心理调控的探讨[J]. 中国科

技信息, 2008(04).

[2]陈晓龙. 浅析优秀网球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及其调节

方法[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7).

[3]刘金柱.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网球比赛中自我心理调控的探

讨[J]. 竞技论坛,2009(06).

[4] 郭立亚. 中高级网球技战术训练[M ].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9.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体育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状态
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危急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心理及疼痛的影响
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因素影响的研究
细致化护理在改善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中的作用分析
心理状态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浅谈主持人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关注自己的亚心理健康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浅谈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