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的探索
2015-04-08毛雪梅
毛雪梅
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的探索
毛雪梅
成都市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成立以来,结合区域发展定位、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就业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等因素,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开展了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的探索(以下简称联动机制)。
背景:“三期叠加”对就业工作带来挑战
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期。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是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发展区域。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城市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强,推动创新创业带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效应将逐年显现。
面临有利的人口红利机会期。随着天府新区建设发展的引领和聚集,人口向更高效率的产业和区域转移带来经济增长红利,未来将由依赖“人口红利”向依赖“人才红利”转变。
面临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新兴产业业态加快聚集,失地人口不断增加。区域经济稳步持续快速增长,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将在城镇就业,就业领域将呈现“引进高端人才、输出劳动力、就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存的基本面。
探索:建立“两个促进”核心指标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针对“三期叠加”对就业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着力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探索。
确定工作导向。深入调研辖区就业工作形势,结合辖区就业创业实际,在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分析省市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建立联动机制的工作导向。即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引进、财税政策调整等方面,将扩大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增强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
围绕“以经济发展促进扩大就业,以更高质量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总体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即到2020年,全区汇集创新创业人才2万人,孵化科技企业20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增上市企业10家;开展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培养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2000人;每年投入创新创业资(基)金不低于10亿元。
紧扣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内涵外延,构建促进就业创业“六大体系”。即产业发展引领就业创业拉动体系;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培育体系;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体系;保障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援助体系;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思考:还需做好“五篇文章”
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面临的就业形势看,健全落实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推动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还需做好“五篇文章”。
发展主导产业扩大就业。建立以“四大产业”为支撑扩大就业规模机制,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通过产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稳定制造业就业比重、扩大就业规模。
依托重大项目拉动就业。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先期评估项目的就业容量及增量,推进项目立项审批与用工计划制定、项目开工投产与人员招收培训同步进行。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扩大就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结合发展“互联网+”新兴业态,扶持互联网金融、现代乡村旅游、互联网大数据及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实施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引进、培养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能力与吸纳就业能力。支持培育一批现有工业型中小企业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促进商贸、娱乐等生活服务行业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实施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工程。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进紧缺人才,实现市场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匹配。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各类人才及时合理配备到所需岗位。加强人力资源招募、岗前培训及人才评估等服务,达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合理性、有序性、高效性要求。
以更高质量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着眼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加快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实施系列培训就业行动计划。制定产业升级和劳动者技能同步升级的就业培训政策,帮助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以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开展青年技能人才培训,扩大培训规模,鼓励城乡劳动者不断提升就业技能,提高技能人才储备数质量,确保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作者单位: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社会事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