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人上岗之后

2015-12-05雷露

四川劳动保障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类

文/雷露

机器人上岗之后

文/雷露

人类与机器人携手共进,未来理应光明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机器人都是科幻电影里的形象。或是像《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环太平洋》中的巨型机甲那样守护地球和平的大英雄,又或是像《终极者》系列的天网、《复仇者联盟》里的奥创那般想要毁灭人类的钢铁怪物。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机器人以一种傲视万物苍生的高大形象凌驾于人类的层级之上,接受着无数机器人粉的膜拜。

事实上,机器人远非科幻。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机器人早已悄悄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智能化,一方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让不少人产生了恐慌——机器人可能抢了咱们的饭碗!

机器人入侵请注意

这些年,机器人开始“入侵”的工作

机器人俗称自动控制机器(Robot),简单讲就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1959年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尤尼梅逊”,比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起步还要早。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机器人早已走出了科幻世界,在许多行业都开始对人类“抢班夺权”。

今年5月,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驻白宫记者、前任商业记者ScottHorsley和机器人WordSmith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写作比赛。在前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者用了7分钟写完新闻,而机器人却只花了2分钟,而且在稿件质量上获得了更多好评。其实,早在10年前,美国机器人记者便已崭露头角。它携带遥控装置,拥有视频显示屏和两个照相机,装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曾走进阿富汗战场,完成实时画面声音的采集和传输,代替人类深入到危险或是无法到达的地方采访。

继国外多家媒体启用机器人写稿后,这一方式也引入国内。今年9月,腾讯财经就开发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取名为Dreamwriter(意为梦想作者)。它能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11月,新华社也迎来了首位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目前“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机器人写稿流程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技术上通过根据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各业务部门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新华社机器人发稿系统研发团队成员、技术局高级工程师熊立波介绍。

新闻行业绝非机器人“上位”的个例。日本一家名为“传播”的农场就计划将智能机器人运用到种植业,他们认为启用机器人种植蔬菜,能提高产量,节省成本。在医疗行业,运用机器人技术也是常事,外骨骼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都是未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当然,未来在汽车组装、机械制造、生活服务等行业,甚至是航空航天、矿物开采等方面,机器人都将成为主角。

从工厂到农场,从新闻到医疗,从机械制造到生活服务……机器人在各个行业中崭露头角,甚至在某些领域已超越人类。钢铁大军如此强悍,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危机感。

和平共处,与机器人做朋友吧

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随着机器人“入侵”职场,其引发的“机器人革命”将可能在未来20年改变全球经济,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导致未来20年有35%的英国工人和47%的美国工人面临被科技取代的风险。

纵观历史,BP机寻呼员、钢笔修理师、收购员、话务员、这些曾经风光的职业,在新技术的冲击下,早就成了过眼云烟,尘封在人们记忆深处。而在如今新技术革新的进程中,尤其是机器人投入生产后,又有许多职业悄然消失,还有不少正走向没落和消亡。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更多的则是这场工业风暴下的牺牲品。

传说中的“机器人革命”会让我国本就严峻的就业情况雪上加霜吗?有专家表示认同,也有专家认为:应用机器人只是为了节省劳动力,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机器人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

虽然机器人到底会带来怎样的明天,谁也无法准确预言,但机器人应用越来越融入人类社会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研究一下究竟该如何与机器人共处。

早在1942年,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在小说《我,机器人》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阿西莫夫相信人类能运用知识,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甚至可以救人类于灭亡。他认为机器人应该完全服务于人类,而不会成为梦魇。

而在2001年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则将人与机器人的关系由“绝对服从”逐步推向“和平共处”,再演变为“竞争淘汰”的关系。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剧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实思考与担忧。在艺术的渲染下,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变得异常尖锐。而“我们不应该把机器人放在与人类对立的位置,而应该建立和谐友好的人—机关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韩力群说,机器人把人类从简单重复和危险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人可以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未来,人类仍将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那时的世界将由人与机器人协作创造。

“饭碗”被机器人端走了,我们干啥

机器人进入生产一线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投入生产一线,工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就业愈来愈棘手。

对我们来说,要在与人、与机器人竞争的职场中站稳脚跟,屹立不倒,需要打破常规思维,不走寻常路。在业内专家看来,短期内机器人可能会抢走一些工作机会,但从长期和全局来看,机器人不但不会抢走工作机会,反而还会创造大量就业。这就好比一柄双刃剑,一边扎得你血流不止,一边又帮你挑断了束缚在身的荆棘,痛并快乐着。

对于机器人上岗就业,其实并不需要过多担忧。机器人抢走的饭碗仅限于“土饭碗”,“金饭碗”“银饭碗”太重,它还端不起。我们可以乐观地接受机器人的不断智能化,这本就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有技术、有思想的技术研发人员,这个缺口就为工人提供了新的求职岗位。同时机器人发展的附加衍生职业,也是今后求职的新方向。

另外,目前智能机器人大多依然只能从事单一的、重复而没有逻辑思维的工作,很难掌握科研技术、艺术创作等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与顿悟等“突发奇想”的技能。这些工作更具有挑战性,是今后人类职业发展的理想选择。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就认为:短期内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就像在100年前,全球90%以上的人们还都是农民,这种由技术进步引发的工作方式转变不足为奇。

面对没有生命的机器人,何须恐惧?我们应该要认识到,机器人的一切能力都是人类赋予它的,它作为人类的助手而存在,而非敌人。机器人在基础岗位上工作,人类反而有了更多时间去从事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机器人,让未来走近你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