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微信研究进展
2015-04-07任湘刘敏
任湘 刘敏
关键词:微信;图书馆;研究进展
摘要:文章采用CNKI数据库,从载文量、作者、机构、研究层次和所属学科对国内有关图书馆微信领域研究论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并不断攀升阶段,核心期刊载文量不多,研究机构以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为主,未形成核心研究作者群,期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多的基金项目能够支持图书馆微信主题研究,提高图书馆微信主题研究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100-04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截至2014年3月底,政务微信发展总量已达5,043个,除台湾地区外,政务微信全面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1]。身处转型之中的图书馆,正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是图书馆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微信的应用正是拓展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的一种新途径。微信推出不到两年的时间,用户便达3亿,两年半的时间微信国内用户便超过4亿,海外用户超过1亿[2],同时,31.4%的用户每天都使用微信[3]。由于微信用户数量的飞速增长,微信研究日益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近两年来,继新闻与传媒领域之后,图书情报领域也开始关注微信研究,并且研究论文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何在?目前只有朱松挺针对图书馆微信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4],但未见图书馆微信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而通过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从特定角度了解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动向[5]。
1数据来源
基于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确定检索词为“图书馆”加“微信”或“WeChat”,采用“精确”检索方式,在“标题”中出现的结果为171篇,检索时间为2014年12月16日,手工剔除重复文献或无关文献(广告、消息、启事、公告、通知等),实际标题命中微信研究的目标文献169篇(见表1),对目标文献进行载文量、著者、主题等视角的分析,旨在了解近几年图书馆微信研究文献的水平与发展方向。
2 年载文量分析
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微博年”或“中国微博元年”[6],那么2011年可算是中国互联网的“微信年”[7],最早的图书馆微信研究文献是2013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黄浩波等[8]发表的《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一文,这篇研究文献比微信的推出晚了两年,但开启了图书馆微信研究的先河。从图1可知,国内图书馆微信的研究文献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1年即微信被创造的当年,图书情报领域没有相关研究文献,随后短短两年时间内,图书馆微信研究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
由于微信自成立便风靡至今,公众对微信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强,中国官方和民间对微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2014年5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政务微博微信发布运行管理办法》[9],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办公室于2014年8月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10],由于微信最有代表性,该《规定》也被称为“微信十条”。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官方微信管理办法或规定,充分表明图书馆对微信的研究和关注必将进入且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任湘,刘敏:图书馆微信研究进展*任湘,刘敏:图书馆微信研究进展*3来源机构分析
以署名第一机构的统计数量来看,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大部分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其中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发文量位居榜首,各为5篇;其次是广东药学院和长春图书馆,发文4篇;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吉林省图书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别为3篇,还有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0余家机构各发文2篇。结合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所在地域、优势学科专业类别等特点来看,可以发现:①新闻与传媒、信息经济、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实力较雄厚的高校对于图书馆微信的研究较其他高校更为广泛,如武汉大学的新闻与传媒、中山大学的管理学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②历史悠久且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对图书馆微信研究突出,如成立于1909年且自有信息管理专业杂志——《图书馆学研究》的吉林省图书馆、成立于1910年的长春图书馆。③近海沿边开放城市或地区对图书馆微信研究文献数量较其他地区多,如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④图书馆微信研究的机构中,既有以新闻与传媒、管理学等文史类专业突出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也有大连理工大学等以理工类专业为优势学科的高校,还有历史悠久的公共图书馆,足以证明,不同学科背景与不同研究视角既促进图书馆微信研究呈现多样化局面,也推动了图书馆微信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4作者影响力分析
如何考察作者的影响力,相较于发文数量,其成果被其他学者的引用情况或作者以往学术著作的各种链接分析更为重要[11-12]。因此评价图书馆微信研究作者的影响力,从作者发表文献数量最多和作者发表文献被引频次最多两个方面进行统计。
按第一作者或独著发文量进行排序情况来看,发文量最多为2篇,根据普赖斯理论[13],计算核心作者的公式为:m0.749*Nmax(式中Nmax为发文量多的作者论文数,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即m0.749*5=1.06,因为图书馆微信研究发生在近两年,还未形成有实力的核心作者群。
评价作者影响力的另一个指标即作者著作被他人阅读、使用、引用情况,据统计,微信研究文献被他人引用数量排前10名见表2。
5研究内容分析
5.1关键词频次分析
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研究领域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14],关键词数量多少反映主题的研究广度[15]。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合并归类相关词后排序,高频词主要集中在微信、图书馆、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等,其中,以微信(扩展词汇有微信、微信平台、公众平台)出现频次最多,达到174次,其次是图书馆(扩展词汇有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出现频次为133次(见图2)。
5.2学科类别分析
通过对学科类别的统计分析,按载文量排序,发文量最多的学科类别是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157篇),其次是计算机软件及应用(40篇),第三是新闻与传媒(14篇),文化、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企业经济分别发文1篇,这是否预示图书馆的微信研究越来越多地将图书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5.3研究层次
图书馆微信研究涉及基础研究(社科)、行业指导(社科)等9个研究层次(见图3),可以看出,基于社会科学角度的基础研究层次的图书馆微信研究文献量最多,其次是基于社会科学角度的行业指导与职业指导层次的研究,基础研究(社科)和行业(职业)指导(社科)层次主要涉及图书情报、新闻与传媒、教育学等人文学科,工程技术(自科)也主要包括了信息、工业等在内的相关专业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专业,这也足以说明微信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领域可从多个研究视角切入进行分析。
6文献来源分析
文献来源基于出版物来源和基金来源两个方面,对文献来源刊物进行载文量排序,列出排名前10的刊物(见图4)。从研究经费来源的统计数据来看,目标文献中只有4篇文献受益于经费的支持,仅占所有文献数量的2.36%,这也表明对于短时间内火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国内各基金委对于图书馆微信研究的重视程度较欠缺。
7研究评析
综上所述,图书馆微信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研究热潮不断攀升。两年不到的时间,国内掀起一股微信“研究热”,且文献的质量和研究深度随着日渐庞大的用户体验群和微信自身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得到提升。②研究群体以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为主,研究核心团队逐渐形成。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具有强势学科的高校科研团队正在形成,这些高校高产出和高水平的图书馆微信研究成果既有利于微信自身的逐步完善,也标榜着一个时代新生事物的成长。③研究局面百花齐放。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对图书馆微信的研究既有社科的,也有自科的;既有基础研究、行业指导,也有工程技术、教育研究;既有图书情报、新闻与媒体等专业,也有计算机、互联网等视角;既有单一学科或专业的角度,也有交叉学科或专业的切入。④研究领域期待更广、更深的拓展。尽管短短两年内,图书馆微信研究的文献逐年递增,但大部分的研究仍集中在基于信息服务、信息推送、读者荐购、虚拟咨询、阅读推广的图书馆服务研究,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特点及构建等研究,缺乏对微信切入图书馆的其他领域,如科技查新、专家服务、外文编译、学生密集时段分流等研究。⑤研究质量还有待提升。近几年图书馆微信研究的质量并没有与微信研究数量的增长趋势相匹配,刊登微信研究的核心期刊较少,一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加强与提高研究能力,争取在高级别、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另一方面建议影响力较大的核心期刊对图书馆微信研究给予较多关注。⑥期待更多各基金委的支助。人民需要的和人民关注的才应该是国家和社会要大力重视的,目标文献中受基金支助度仅为2.36%,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大重视与支助力度。
参考文献:
[1]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2-133,182.
[2]360百科.微信[EB/OL].http://baike.so.com/doc/5329667.html.
[3]百度文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 http://wenku.it168.com/d_001530683.shtml.2014-09-02.
[4]朱松挺.图书馆微信应用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8):125-127.
[5]马少美等.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9(8):1214-1218.
[6]王国华等.中国微博研究硕博学位论文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4(4):145-149,154.
[7]尹畅鸥.腾讯产业布局与桂林市IT产业发展[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4):41-44.
[8]黄浩波等.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1):62-64.
[9]百度文库.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务微博微信发布运行管理办法[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GNfCNyglwAMWTseS 8 x 9om0hSljxsd 5 ZcsJ 3 VgQVLtLt 6 j 2 ErgUYUwNbLRV-FtKpI 4 JQ 6 N 4 CxFYsIZUB 6 WiS 7 dkkUsqIhaBST 5 KjrPSdd6e.2014-05-04.
[10]新华社.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8/08/c_133540919.htm.2014-08-07.
[11]刘俊婉,苏新宁.哲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J].情报科学,2006(1):52-59.
[12]沈小玲,严卫中.网络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13(3):69-77.
[13]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309-310.
[14]肖荣荣,刘亚丽.数字图书馆高影响力论文特征分析[J].情报科学,2014(4):44-49.
[15]张克菊,韩 毅.基于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分析的国内参考咨询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2):67-72.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