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国内研究综述
2015-04-07陈志彬等
陈志彬等
【摘 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学术研究成果,综述了学术界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主要观点,如加强法律规范建设,加强规划、建设、维护的全场监管。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研究相对角度而公共管理研究明显不足。
【关键词】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综述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到2010年末,我国大陆的残疾人口有8500多万。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将近2亿,未来20年还将以年均超过总人口3%的速度递增。此外,还有大量的伤病人、妇女儿童和其他一些有无障碍设施需求的群体。[1]
上述各类群体在参与社会生活中都需要无障碍环境。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方便老年人、伤病人群、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有的内容,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标志。多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关学术研究正在开展起来。
1 关于无障碍的相关概念研究
无障碍研究有三个主要概念,一是无障碍,二是无障碍设施,三是无障碍环境。研究者认为,无障碍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一个行动方便的、安全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的、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和信息交流无障碍”[2]。无障碍设施是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3]无障碍环境,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伤病人、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道路、公共和住宅建筑、居住区等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人文环境[4],包括无障碍物质环境、信息交流无障碍和无障碍社区服务[5]。
上述研究都认为,无障碍设施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残疾人,还包括其他在行动和交流上的弱势人群。对于无障碍环境的界定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现代理念,即将人文环境也作为无障碍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形成的共识。
2 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研究
国内对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建筑、公园、城市道路及标识的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方面。如张丹(2011,)对医疗建筑的楼梯、地面、厕所、扶手、电梯等无障碍设计进行的探讨;李汉琳(2012)针对人行天桥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布局、设施细节和系统性、美观性问题进行的研究;张蕾、张品(2003)指出了老年人在卫生间所需空间的大小和无障碍设施的种类,提出了老年人家中卫生间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方案。谭露露(2013)对株洲市主城区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内无障碍设施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无障碍交通设施存在危险、有些公共建筑内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十分合理、公共信息无障碍设施存在盲区等,对无障碍设施的再设计、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设施的统筹设计和协作互补、设计的前瞻性等提出了比较独到的观点。严亚丹、过秀成(2011)从设施配置、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一体化的实施对策。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研究。如贺喜(2014)从科学规划无障碍设施的布局、合理配备无障碍设施、重视整体美学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常成等(2014)提出了老年住宅中无障碍设施设计人文化的建设理念。李玲玲等(2014)、齐一聪、董茜(2012)以通用设计理念探讨无障碍设施设计问题,李玲玲系统化的全面审视体育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从进入场馆到观看比赛再到赛后离场,系统分析了行动不便人群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站在通用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谢宏忠、叶惠恋认为,我国无障碍设施设计未能真正考虑使用者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缺乏系统性。例如一些楼梯扶手高度、无障碍厕所内的设施设置以及公交车的无障碍扶手等,都没有完全按照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导致无障碍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资源浪费。一些无障碍设施设计未能真正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缺乏通用性和便捷性,例如出入口坡道一般设在两侧,距离出入口过远。[6]
3 关于无障碍设施管理的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无障碍设施管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应加强建设。谭力、沈萍(2006)认为无障碍设施管理在立法方面急需加强和完善,因为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行与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目前全国各地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用词不统一,规范性不强。
二是无障碍设施管理主体不明确。谭力、沈萍(2006)认为,目前各省市对管理无障碍设施建设主体的规定没有明确的指向。如2005年颁布的《广东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行政区域内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负有领导和监督责任。”“各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规划、建设、市政管理、交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无障碍设施建设、养护和使用, 实施监督和管理。”可见“各级人民政府”为主管机关, 其他各委员会、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这一提法,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管理主体,因此造成对不实施无障碍设施的行为惩处无力, 甚至没有处罚。针对管理主体不明确这一问题,谭力、沈萍建议在相应部门内单独设立一个“无障碍设施建设部门”。
三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管理监督工作薄弱(李炜冰,2012;谢宏忠、叶惠恋,2014)。李炜冰指出[7],无障碍环境设计的审批、监督制度还没有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违反强制性标准的现象较为多见。对不执行或违反无障碍环境设计、施工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对故意不执行法规的组织和单位没有惩罚权和威慑力。谢宏忠、叶惠恋指出,无障碍公共设施、建筑物未能形成有效、系统的监督管理制度。首先,对无障碍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审批流程不严格,导致一些违法违规的无障碍建设时有发生。其次,对在建、改造的工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工程验收过程太过松懈;此外,我国无障碍建设初期,大多属于政府倡导性条款,没有对此做强制性的要求,并且无障碍立法中关于责任主体、处罚主体以及相关的处罚措施的界定模糊不清,导致管理者在处理当建未建、当改未改以及占用、破坏设施等行为时有法难依。
研究者主要从法律法规建设和行政管理方面提出了加强无障碍设施管理的对策建议。朱久兵(2010)、齐一聪(2012))提出完善无障碍设施的相关立法,制定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和维护管理的相关制度,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规划、实物设计、工程施工到设施维护都要明确责任主体。建议由各地残疾人联合会行使监督监督权并有残疾人代表参与管理过程。因为残疾人更了解他们自身的出行障碍,他们参与其中,可以把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做得更全面,更实用,更人性化。张旭山(2006)、钟莹(2006)认为应建立一个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无障碍工程建设全过程审查把关制度的地方性法规政策。李炜冰(2012)提出我国政府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应担负起提供法律保障、财政保障、组织保障和监督管理保障的职责及策略。吕世明(2013)提出对已建设施应加强管理,特别是对占用盲道、破坏无障碍设施的现象建立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新建道路、建筑物执行《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的监管。王臻(2009)将无障碍环境体系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上,以分区域的分期建设和公共交通的辅助,完善无障碍线路的连续性;以控制性的无障碍需求指标指导具体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使之与城市物质空间互相融合,让无障碍环境成为连续有效的城市物质空间。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检索来看,国内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研究相对较多一些,从公共管理视角针对无障碍设施管理的研究明显不足,而且关于无障碍设施管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缺少更具操作性的管理手段、错误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OL].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
[2]张旭山.厦门市无障碍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06(1).
[3]朱久兵.我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反思:以南京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11).
[4]李炜冰.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J].苏州大学学报,2010(3).
[5]张东旺.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北学刊,2014(1).
[6]谢宏忠,叶惠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述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4)..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