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研究

2015-04-07马清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混合学习模式学习情境微课

马清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与“微学习”的迅速发展,微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MOOC、移动信息化课堂、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微课提高教学效果成了众多教育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尝试构建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模型,旨在为微课教学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微课 混合学习模式 学习情境

一、引言

目前,微课应用的常见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作为传统授课的教学辅助手段,也就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它减少了老师重复讲授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负担,也能帮助学生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师把微课作为主要学习资源,要求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主要就知识点的实践与应用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三是微课在慕课中的应用,慕课的核心概念就是“微课、小测验、实时解答”,也就是说,慕课一般以微课或者微视频的形式表示,结合小的测试与实时解答问题。四是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微课可以作为网络化学习的核心资源供学生学习,结合面授以获得最佳效果。

目前,许多高校课程教学采用课堂面授+课下在线学习的方式,这就为混合学习模式下微课程教学应用提供了试验田,如何将微课理念应用于混合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需要结合微课的优势以及混合学习模式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

二、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依据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短小精悍、目标明确,支持了翻转课堂、混合學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情景化、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助于各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在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高水平数字资源开发,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MOOC建设与翻转课堂的实施等方面,“微课”作为核心资源的地位逐渐显现。

混合学习是各种学习方式的混合,不仅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Face-to-Face)的混合,也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也是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也是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也是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混合学习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

三、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原则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微课程设计,应将传统课程教学优势和E-Learning网络课程的优势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微原则

“微”是微课程区别与其他课程的最显著特征。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出“微”原则。“微”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中知识点的提取,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之前,先要将课程内容尽可能细化为一个个小的学习对象,一个学习对象只承载一个明确的知识点。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短小精悍,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虽然每个学习对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都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模块,但每个学习对象之间也要相互连接,构建整个课程体系的知识构架。

2.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微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者服务,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上中要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学习共同体原则

在微课程设计中,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体现学习共同体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微课程的优势就是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模式。此外,通过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工具,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吸取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交互性原则。

微课程应强调对学习活动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四、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模式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的,因此考虑到微课程本身的特点,参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并结合微课程设计原则,即构建出适合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对课程进行教学目的分析。正如DICK、CAREY在《教学系统化设计》一书中所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定。”

依据课程教学目的进行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有助于把握学习者认知特点。有关学习者有用的信息包括:入门技能、对该领域已有的知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偏好等。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的学习环境包括“现实+虚拟”两种方式,既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还包括虚拟网络学习环境,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最全面的课程知识共享条件与环境。在学习环境分析中,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人员支持、教学需要的物理条件、影响因素。学习内容分析需要按照课程的章节与项目及任务的重点难点与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个微课程,在课程知识点划分上要遵循“微”原则。

然后,依据前期分析确定各个微课程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又被称为行为目标,是学习者完成了一个教学单元后能够做什么的详细描述。接着,进行微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依据教学策略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内化。在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时,要结合微课程本身的特点,对师生交互进行相关的设计,使之更适合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学习,并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设计,如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拓展学习设计。

最后,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设计。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课程学习评价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通过前测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准备和其他方面的条件做摸底,了解到学生个体的原有知识和能力与整体间的差异以后,要考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有意义的活动,选择多种学习方法,促进个体成长。形成性评价能准确、及时地掌握教学过程中地问题和阶段教学情况,了解教学双边地缺陷与需求,便于及早调整教学设计方案,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标准。通过评价,对课程进一步优化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学习。

五、结束语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为高校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教与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微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地课程,需要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力图在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情境下发挥其最大优势,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在线下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前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开发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加涅,布里格斯,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教学系统化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Walter Dick,Lou Carey.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及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何博,兰国帅,王祖源,张一春.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

[8]刘万群.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混合学习模式学习情境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高职高专《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民航基础知识》课程SPOC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创新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
试论混合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