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与问题分析

2015-04-07柴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医学教育

柴勇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科研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医学院校相继出台各种导师制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关键词:本科生 导师制 医学教育

随着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要求现代化医学教育必须培养出具備良好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医学生,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是摆在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最先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导师制。2000年初,浙江大学开始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2002年10月,北京大学开始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试点。随后国内50余所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对导师制教学管理及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内已有200余所高校先后在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实施导师制,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导师因材施教的积极性。

“本科生导师制”主要通过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强化学生对医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关心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动和学生辅导员沟通,积极协作培养,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有关方面的问题和困难,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进一步提高了医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水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学习风气,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科研创新意识等。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不连续性。医学院校尤其临床医学专业,“3+2”或“2.5+2.5”教学模式导致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不连续性。部分医学院校的“本科生导师制”侧重于在校教育,大多安排在1—3年级期间,且导师多为基础医学教师;学生进入临床教学阶段后,分散到各教学医院,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难度较大,因此,在临床阶段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受到一定影响。

2.导师数量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导师资源匮乏进一步加剧,一个导师负责一个班级或一个导师负责一个小组学生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导师要进行日常教学、科研或医疗等工作,时间有限,使得此项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导师与辅导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医学教育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