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与语文做伴
2015-04-07王超
王超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有成效,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激情,要充满青春。让青春与语文作伴,需要教师的青春之心;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需要教师的创新之举,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课堂师生对话。唯有青春与语文做伴,课堂才会灵动。
关键词: 语文 青春 尊重 关爱 创新
语文曾伴随我们从儿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春,走向成熟。一路走来,语文永远充满着激情,充满着青春,这就是语文的强大魅力。语文,我们生命的青春通道。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让青春与语文做伴。
一、让青春与语文做伴需要教师的青春之心
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很多教师会脱口而出:我们应该具备热情、耐心、细腻和丰富的情感。我们体验过许多教学活动,有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情绪饱满、表情丰富,由于学生受到教师的情绪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兴趣,产生了情感碰撞,与教师一起进入了活动角色,效果倍增,整个语文课充满青春的气息。如上《背影》时,教师这样导入:“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一缕春风。但是,如阳光照亮我们生命旅程的还有父亲的爱。父爱如山,呵护着儿女的成长,强壮着儿女跳动的心。”这样一段青春独白必定会感染学生的情怀,学生自然会充满深情地进入课本的探究中。
语文老师具有青春的活力和丰富的情感,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得到同样充满活力和拥有细腻情感的学生的认可,教学自然容易开展。因此,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老师就是语文课的旗帜,他引领着青春的语文,闪耀着语文的青春。不管教师青春与否,只要我们拥有一颗青春的心,学生就会在我们的感染下乐于学习。
二、让青春与语文做伴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看来,语文课要上得精彩,学生必须受到尊重和关爱,这样的语文课生命才会获得发展,青春才会得到飞扬。
尊重关爱学生,就要尊重关爱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就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教育专家李烈在《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一书中写道:“学生的愉悦来自教师的尊重。教师要掌握好‘无错原则,使孩子在课堂上有‘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愉悦地积极探索。”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以“安全”地成长,那么他们的生命必然是完整的。
三、让青春与语文做伴需要教师的创新之举
语文教学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又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如何更好地创新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充满青春活力,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先后进行了如下课题研究:《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课堂效益”的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这些教学模式带有一定的框架,限制着教师的创新,不利于教师突破。重庆外国语学校的王君老师建构的充满奇思妙想的课堂,使我们深刻思考。她的语文课打破传统授课模式,以新颖的构思、大胆的尝试带给学生惊喜,让语文学习在一种愉悦活泼的状态中进行,学生被深深地吸引着。这是灵动的、飘逸的、出人意料的、无可复制的语文课,而不是一种模式。
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执教《挖荠菜》前,我按照学校备课要求,认真进行了教材分析、问题设置、知识拓展。课备好后,总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会很好。不如让他们去挖荠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识别这种野菜,又可以让他们体验挖荠菜的过程。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向学校领导提出了申请,得到同意后,一堂在大自然学习语文的课程开始了。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活动气氛特别热烈。我想,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效果肯定比关在教室里学到的更好。
语文奇迹要在学生身上发生,就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让他们感受到青春原来这么美,感受到语文原来这么美。
(二)创新课堂教学结构
从自己做学生到现在做老师,语文课的教学结构好像变成了中国特色的固定法则:复习——作家、写作背景介绍——读读讲讲——总结全文——作业布置。开始几节课,学生也许会认真听课,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上的课太死、太呆板,太缺乏新意。由课及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没有了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上需要有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堂时间的安排及课文需要大胆设计,使教学结构既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充满青春气息。
如有老师利用课前3~5分钟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总称为课前“三操”,即形体操、语言操、思维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造了条件。又如老师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就某一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辩论,或者让学生以记者身份进行现场采访,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课堂结构发生了崭新变化,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的生命气息、青春气息油然而生。再如一节课的最后一定要由老师总结吗?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这段时间的主人,可以表演、演说、一分钟接龙等。总之,45分钟的课堂应该是摇曳多姿的,应该是充满灵动多变的。语文课的教学结构应该有创造性效应,要让青春的舞步在语文课上跳跃。
(三)创新课堂师生对话
《语文课堂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学生的主体性与课堂的开放性要得到体现,课堂上就要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对话。对话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能交换师生的人生体验。我在执教一篇新课之前,先努力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情感点,进而找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切入口。这样,有了情感的交互碰撞,师生间的对话就能顺畅进行了,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就会更容易了。
很多专家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诗意教学,作为语言工作者,我们在与学生对话时,是否可以运用优美语言进行交流,让诗意在师生间流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如上《最后一课》时,老师提问:学生就要告别韩麦尔先生,告别法语课了,在这样最后一节课上,如果让小弗朗士发表心中的感慨,那么他会怎样说呢?问题提出后,我首先深情表达了作为老师上最后一堂课的感受:曾经用鸽哨声响亮这片天空,曾经用紫藤萝装扮这一扇窗,而今,天空就要换了颜色,窗外的风景就要变换,你我将离别在风雨的冰冷中。当我说了这一段话后,学生仿佛进入到忧伤的离别氛围中,他们仿佛在品味生活的苦涩。当他们交流问题时,语言充满了强烈而丰富的情感。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农村孩子要学好语文,还有一个关键是多读书。要让学生喜欢读书,教师首先要喜欢读书,把读书当做一种习惯,这样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让学生喜欢读书,老师就要让学生拥有青春的激情。
平时我首先做到经常读书,既读经典又读流行作品,读到好作品就适时介绍给学生。我经常是课堂上花三五分钟用充满欣赏的语气介绍作家作品,这样既不影响课内教学,又能对课内进行拓展和延伸。如学习了《端午日》,就介绍《边城》;学习了巴金的《繁星》,就介绍《家》、《春》、《秋》等作品。我会利用下课前五分钟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讲到紧要处,下课铃声大作,我的故事戛然而止,不再讲下去,只是告诉大家:“欲知后事如何,自己去阅读。”伴着好奇心,学生的阅读欲望被激发。学生需要的是自由,这是一种青春的自由阅读。我想,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阅读,肯定收获颇多。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智慧不是两条并行的线,它们要交锋、碰撞、融合与升华。教师引领生命的成长,学生成长的拔节声会更响,更有节奏,他们青春的姿态会得到更自由的展示。
总之,教学任务就是把学生塑造成朝气蓬勃、见解独到、个性飞扬的人。唯有青春作伴语文,语文课堂才会灵动,生命才会多彩,任务才会完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2]朱良才编著.理想的课堂.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张文质.教育的心灵之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