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双关的修辞效果及成因

2015-04-07刘璐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牡丹亭

刘璐

摘 要: 《牡丹亭》是明代传奇剧作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也是明代传奇的杰出代表。《牡丹亭》在语言运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重点讨论《牡丹亭》对双关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讨论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牡丹亭》中双关修辞格的类型;《牡丹亭》中双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牡丹亭》中双关使用原因。

关键词: 《牡丹亭》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修辞效果 修辞成因

汉语中存在大量词语同音、近音、一词多义现象,在交际中,出于某种目的,人们故意利用词语的这种条件,使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同时关涉到两个意思,产生表面和深层两种含义,表达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暗含在深层含义中,这种“言在此而义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

一、《牡丹亭》中双关修辞的类型

按照双关产生原因,《牡丹亭》中的双关修辞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语音双关”主要利用的是语音相近、相同的条件,所以又叫“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则多利用语言中词语的多义性。

(一)谐音双关

①袅晴丝飞来闲庭院,摇荡春如线。《惊梦》

②他趁这,他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迸着苦仁儿里撒圆。《寻梦》

《牡丹亭》中谐音双关的例子比较少。上面例子中“晴丝”双关同音的“情丝”;“苦仁儿”双关同音的“苦人儿”。

(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指的是特定语境中一个词同时关涉两个或以上含义。《牡丹亭》中的语义双关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人名类专有名词双关,表达两种含义;二是普通名词的语义双关。前者表现了《牡丹亭》双关的特色。

1.人名双关

最常用的是男主角柳梦梅的名字,用来暗示人物心情、志向、品行。另外,为了渲染柳、杜二人姻缘的奇妙,汤显祖在多处点缀柳姓,铺垫两人的关系。例如:

①还则怕嫦娥妬色花颓气,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皱眉,浑如醉。无萤凿遍了邻家壁,甚东墙不许人窥!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言怀》

②早则是者也之乎,那柳下先生君子儒,到道录司牒你去俗还俗,敢儒流们笑你姑不姑。《旁疑》

③要得柳如烟,裁开杏花宴。《索元》

剧中除了柳梦梅的名字用做双关的情形外,石道姑的姓氏也被剧作家拿来设意。例如:

①紫府空歌碧落寒,竹石如山不敢安。长恨人心不如石,每逢佳处便开看。《道觋》“长恨人心不如石”化用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这里的“石”既指原句中的“石头”,又以“石”暗示“石道姑”。

2.普通名词的语义双关

这种双关类型在《牡丹亭》中体现得更明显,用例最多。

①不能够展脚伸腰,也和你鞠躬尽力。《诀谒》

②(生)欲尽出游那可得?(净)秋风还不及春风。《诀谒》

③陈先生,凭你说,谁引这秀才来?扯他道录司明白去。俺是石的。〔贴〕难道俺是水的?《旁疑》

④似人家女婿呵,拜门也似乘龙。偏我帽光光走空,你桃夭夭煞风。《硬拷》

⑤〔生〕哑谜难猜,今上亲裁划。岳丈大人拜揖。〔外〕谁是你岳丈!〔生〕平章老先生拜揖。〔外〕谁和你平章!〔生笑介〕古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今日梦梅争辩之时,少不的要老平章阁笔。《圆驾》

上面的例子中,“鞠躬”既表示“弯腰屈体”的动作,又表示“竭尽心力”。“出游”表示“外出游历”和“游方(打秋风)”表里两层含义;“秋风”、“春风”既指季节性的风,又分别含有“向别人索要钱财(俗名“打秋风”)和“登科及第”之意。“水”表面是与“石”相对的流动的液体,深层指“不正派的作风”。“帽空空”分别指向表层的“新郎官”和深层的“外表和品行皆端正”;“桃夭夭”分别指向表层的“桃条”和深层的“婚姻”。“平章”是特殊的“并重双关”(即两种语义不分轻重,同样是表达者强调的语义),分别指“官职名称”和“品评、商酌”。

二、《牡丹亭》双关修辞的效果

双关是中国传统修辞方式之一,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在《诗经·摽有梅》中就已经出现了书面语中的双关用例。在五十五出的《牡丹亭》中,汤显祖创作了二十多例双关修辞文本,这些伴随剧情发展而出现的双关曲辞表现出了不同的语言美质:或文约意丰,或蕴藉含蓄,或幽默嘲讽。

(一)文约意丰的修辞效果

文约意丰是就语言形式与语义内容的关系来说的,有人称为“言简意赅”,又可以称为“简约的语言风格”,特点是“以最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双关是一种经济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用一套语言形式同时传达表层、深层两套语义,并且这两套语义都符合特定语境和逻辑。

如《决谒》出:“欲尽出游那可得?秋风还不及春风。”曲辞中“出游”、“秋风”、“春风”都存在语义双关现象。其中“秋风”、“春风”表层的语面意思指秋天、春天的风,而“出游”改原诗“出寻”而成,三个词语相互关照,形成表层语义:柳梦梅主仆对出游时节的讨论,认为秋天的景致比不上春天的景致。而在深层语面意思上,“秋风”、“春风”则与上文“费工夫去撞府穿州,不如依本分登科及第”相关,意思是“打秋风”(假借各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和“登科及第”,而“出游”则是上文柳梦梅计划的“撞府穿州”。这样就使三个词语具有的语言形式同时关照了两种对象,表现了两种意思。双关词语内涵丰富、一字当十,导致语义组合自然在单一固定的语句之上产生双重语义。

再如《言怀》出“无萤凿遍了邻家壁,甚东墙不许人窥!”联系前句“无萤”是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凿壁”是匡衡凿壁借光的典故,逻辑上“东墙”指的是凿穿的墙壁。放在《言怀》的情节中看,“东墙”则是一个典型意象,是爱情故事的典故,与上文梦中美人相应和。由于一个词语“东墙”双关产生两种语义,进而构成了表层、深层两种并不相同的内容,同时关涉眼前事物和心中情意两方面,一显一隐在同一语境中共存,相互映衬,用极简单话语表达尽可能多的语义内容。

(二)蕴藉含蓄的修辞效果

“蕴藉”就是含蓄而不显露之意。刘知几在《史通·叙事》篇中说:“言近而意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应该注意的是“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的理解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因为双关实际强调的语义是隐藏在深处的,接受者理解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的表层,从表层语义的接收到深层含义的理解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英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叫做“心理距离”。正因为双关设置了接受者与表达目的间的心理距离,才避免了意图、感情等被直接察觉,达到表达温和、婉转的目的。双关隐藏的一般是自我赞赏、志向抱负、爱憎情感、忌讳等不宜直抒的内容。

如《惊梦》出丽娘游园所唱“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諠,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这里的“三春”不仅是“春天”的意思,还指丽娘如初春般明艳的容貌。剧中人不直言对自己容貌的珍视,而选择把本义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将自己的真意包裹在表义里面,避免给接受者留下自夸、不矜持的印象,显出丽娘的羞涩、内敛、庄重。再如《寻梦》出“听,听这不如归春暮天,难道我再到这亭园,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其中“长眠”和“短眠”就是语义双关,丽娘寻梦未成,心里顿生酸楚,只能将与梦中人相会的希望寄托在短暂的美梦甚至无期的长眠中,但是这种心情又不能直白地表露给旁人知晓,所以将心情隐含在“眠”字本义之后。

双关不直接说出真意,言此时为了及彼,令语言“别有一种秘响旁通”的独特效果。

(三)幽默嘲讽的修辞效果

黎运汉指出:“幽默嘲讽”是一种语气较为轻松、气氛较为活跃的修辞效果,一般描写“滑稽的现象,讽刺、讥笑丑恶事物,或者表现作者的战斗乐观精神,或者为了增强作品的趣味性等。”《牡丹亭》中双关藏起本义有时是为了揭露批评对象或增强演出的喜剧性。

《闺塾》上演了《牡丹亭》中最为“闹热”的一出,其中有杜丽娘一反矜持端庄的常态与春香配合奚落陈最良的场景。“(末)这是什么砚?是一个是两个?(旦)鸳鸯砚。(末)许多眼?(旦)泪眼。(末)哭什么子?一发换来”。其中“泪眼”是语义双关,同时指向两种含义,“含泪的眼”与陈最良的“哭什么”相合,“砚台的天然纹路”与上文砚台的讨论相合。杜丽娘明知陈最良问的是“砚”,故意顺口用谐音“石眼”(端砚的特点)误导陈最良。陈最良的“哭什么”暴露出了腐儒的可笑,增添了闹学的戏谑性质。同时,从这一细节透露出杜丽娘性子中活泼的一面。

三、《牡丹亭》使用双关修辞的原因

(一)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

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要义,这是陈望道先生提出来的修辞原则,这条原则既是检验修辞活动的标准,又是修辞活动的内在动因。“适应题旨情境”对语言修辞的要求就是语言适应“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现实环境”,包括表达意图、角色关系、场合环境等。如创作杜丽娘的人物语言就要考虑其成长环境和性格的因素,她是长在深闺的官家小姐,平日里与绣榻为伴,性格“老成持重”,因此,在《牡丹亭》中这个人物语言基本是委婉庄重的,表现在修辞上,所用的双关语就较多。有“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諠,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有“听,听这不如归春暮天,难道我再到这亭园,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有“熟梅时节,为仁儿心酸那些”。

《牡丹亭》中过多的双关语受到了曲评家的非议,认为双关增加了接受者理解的难度,与戏曲易于理解的特点不合。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了对《牡丹亭》语言的批评:

《惊梦》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荡春如线。”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

从人物塑造的需要来看,李渔的论断显失公允。因为让这样一位稳重内敛的闺中女子直言心事反而不切实际。

(二)民族传统心理的投射

语言、文化与民族稳定的心理定势存在联系。王希杰说:“中国人一向比较喜欢双关,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比较含蓄的民族。”汉民族在长期封建礼教的影响下,情感较为节制、内敛,不轻易将内心的感受、对事物的观点表现出来,在表达方式上讲究“言不尽意”,含而不露,反对露骨直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传统心理影响了《牡丹亭》对爱情内容的表达。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剧本,必然会反映剧中人对爱情的态度。为了表现剧中人对似真似幻的梦中人的追寻,作者巧妙地运用人名双关,含蓄地把剧中人的思恋表达出来。如丽娘写真题诗“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柳”就是语义双关,表面指梦中书生所赠之柳枝,实际上源于自己怀疑“他日所适之夫姓柳”。丽娘将自己的梦境含蓄地隐于双关中,除了知情人外,令其他人难以参透。

在对名利的追求方面,同样借由双关缓冲人物追逐功利的形象。柳梦梅一登场就期待“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黄金柳”、“白玉梅”表面是写景状物,暗中写自己熬过寒窗登科及第,借由双关将自己对仕途的期待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

汉民族在品评他人或自己的品行方面也是力避直白浅露,通常借用约定俗成的文化意象表现人物品质。如陈最良对柳梦梅形容为“柳下先生君子儒”,“柳下”表面说的是春秋鲁国大夫展禽,实际是借由“柳”的语义引申到“柳梦梅”的姓氏,进而指向柳梦梅这个人。再如“石”这个意象,《诗经》中有“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石”有“稳定、坚贞”的含义,石道姑说“长恨人心不如石,每逢佳处便开看”,表面是对“人心”的评价,实际是把自己与陈最良对比,认为自己最可靠。

总之,汤显祖依据作品具体情境创造出了丰富的双关修辞文本,这种修辞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使《牡丹亭》一字一句皆耐人寻味,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呈现出了委婉、蕴藉的表达风格,又为接受者留下了品味赏玩的余地,带来了文本解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明]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郑子瑜,宗廷虎,陈光磊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方法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VOL23(4)..

[4]娄炜利,高万云.吴士文的辞格研究[J].修辞学习,2006.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牡丹亭』中品教子
论戏曲文本在非线性叙事中的构成——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