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照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成效和经验

2015-04-06陈燕梅薛冬梅五莲县水利局山东五莲6300日照市众川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日照76800

山东水利 2015年5期
关键词:日照市生态文明水土保持

陈燕梅,薛冬梅(.五莲县水利局,山东 五莲 6300;.日照市众川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日照 76800)

日照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成效和经验

陈燕梅1,薛冬梅2
(1.五莲县水利局,山东 五莲 262300;2.日照市众川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总结了日照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现状,并以岚山区黄墩镇陈家沟清洁型小流域和莒县桑园镇芦家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为例,论述了其建设的成效和主要经验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日照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洁型小流域

日照市总面积5348km2,山丘区占74.70%。由于山多岭多,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汛期暴雨集中,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照市以国家、省重点扶持项目为引导,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以小流域为单元,广泛开展山丘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作,在治理区基本形成了完整、配套、立体化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近10年来,根据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3道防线的要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已在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达成共识,通过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上取得显著成绩。

1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现状及成效

1.1建设现状

近10年来,日照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结合本市实际,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选择基础条件好、建设规模适度、地方积极性高、组织机构健全的小流域作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开展清洁小流域治理20多个,整合各类投入累积近4000万元,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和亮点工程。特别是莒县桑园镇芦家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在2011年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座谈会上,作为水利部遴选的全国10个典型单位之一进行了经验交流。

1.2建设成效

1)治理程度增幅显著。通过多年连续、集中、高强度投入,按照“山顶松槐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脚梯田穿裙,沟道层层拦截”的总体布局,积极推广实施“沟坡兼顾、乔灌草结合、农林间作、多种措施配置”的治理模式,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投入流域建设,多次投资,逐步建设,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较一般流域治理项目普遍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幅明显。岚山区黄墩镇陈家沟小流域作为全市首批清洁流域试点之一,治理后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土壤侵蚀量减少85%以上,林草覆盖率提高到90%。芦家河小流域治理后减沙效益达70%以上,治理程度提高了34%,林草覆盖率提高14%,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防灾减灾效益明显。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保护、治理和修复相结合,统筹考虑各种水土流失因素,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大大降低了洪涝灾害带来的威胁。黄墩镇陈家沟清洁流域在治理前,55.7mm降水导致4.2km2的农田遭到冲毁,垮塌房子3间,损失粮食95t;治理后,136.6mm降水仅1.1km2的农田遭到冲毁,粮食损失18t,治理后的防灾减灾效益非常明显。

3)经济社会多元发展趋势增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促进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芦家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完成了旧村改造、村、宅、道路绿化美化,并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雨污分流。并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为依托,大胆创新,利用村外现有坑塘建设生态湿地,既净化水质又美化环境。同时调整了土地利用格局,由治理前以花生、玉米等低附加值农作物为主,转变为优质苹果、板栗等经济林果,建成苗木基地,发展黄烟,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实现了流域内农村经济由“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2 主要做法

2.1加强部门协同,实行资金整合

根据对市内清洁型小流域成功案例调查表明,当地政府领导重视,发改、水利、财政、土地、烟草、农业等部门协同合作,整合各部门资金,探索出一条“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投入机制。部门协同和资金整合已成为当前弥补投入资金不足、激发治理热情的重要途径。

2.2重点工程引导,加快建设步伐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具有投资强度大、连续稳定性好、管理更加完善等特点,以国家和省财政扶持项目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重点工程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利用整合配套资金全面做好生态修复、水系整治、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切实加快生态清洁流域建设。莒县桑园镇芦家河流域在实施生态清洁型建设时,先后引导民营资金投资近千万元,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的基础上,结合民众需求对该流域进行了高标准治理。在该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周边3条流域生态清洁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

2.3重视舆论导向,加强普法宣传

水土保持的目标是保护生态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伴随民众生态需求的不断提高,日照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渠道加强水土保持法的普法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提高公众对实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其次,对凡是财政扶持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都立牌竖碑,扩大影响,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后,通过试点示范,争取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充分认同和大力支持,使“要我治”变为“我要治”,提高了治理成效。

2.4突出建管并重,实施双管齐下

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必须摒弃“重建轻管”的旧观念,树立了“三分建、七分管”的新局面。生态清洁流域首先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和良性循环;其次针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做到了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把管护制度建设作为一项“硬措施”在小流域内建立并完善起来,制定封山禁牧、封育保护政策和乡规民约,建立水源管理和保护制度,保护林草植被,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同时也在取土挖沙、农业耕作等方面建立了约束规定,开发和治理得到有机结合,推广实施保土耕作,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巩固了治理成果,提高了防治措施的保存率。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存在的问题

1)资金整合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虽然前期在资金整合和部门协作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工作,但受到有关部门各自的计划、管理制约,流域治理规划难以做到一次性、完整性,往往立项时间不同步、资金下达不同步、工程建设不同步,容易形成插花治理。在造成各方责任界定难度增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方集中投入、集中建设的积极性,如果某个环节脱节,容易形成久战不决,资金也难以形成合力。

2)传统流域治理观念深入人心,新理念转变尚需时日。目前部分民众对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仍旧停留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认识层面,注重植树绿化、蓄水保土工程建设,对控污措施、治污设施、园林美化、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重视不够。

3)监管监测仍然滞后。与传统流域治理相比,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管理应更加侧重面源污染控制,尤其是一家一户的农药、化肥、农膜、生活垃圾的控制难度较大,与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标准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3.2对策建议

1)强化科学规划,切实转变观念。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全面规划,山、水、田、林、路、村、污统筹考虑,要坚持走“大水保”之路,丰富水土保持工作内涵,把水土资源保护、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纳入总体规划,使水土保持防治模式上层次、上档次。

2)整合力量、稳定投入。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公益性事业,近年来多次列入中央一号文件,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整合相关部门资金,要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为基础,把水土保持与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农业、林业、烟草等生态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同时引进民间资本的投入,共同形成水土保持工作的合力。

3)强化管理,加强管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强化管理是其治理成果的关键。只有管护到位,工程效益才能得以较快持续显现。建议在确定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方案的同时,还必须确定项目建成后责任落实的管护体制;同时各级政府应拨出专项经费,加强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定期监测。

参考文献

[1]毕小刚,杨进怀,李永贵,等.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8-20.

[2]马丰丰,田育新,罗佳,等.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3):82-84.

[3]王明森,王晨晖,王玉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做法———以莒县芦家河小流域为例 [J].山东水利,2013(10):1-2,14.

[4]刘希松,赵世堂.芦家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与成效[J].山东水利,2012(4):43-44.

(责任编辑崔春梅)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159(2015)-05-0054-03

作者简介:陈燕梅(1973—),女,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日照市生态文明水土保持
山东省科协新能源新材料学会集群 2022年秘书长联席会议在日照市举行
省科协新能源新材料学会集群与日照市科协对接会召开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村居
水土保持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