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伤寒杂病论》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的若干思考
2015-04-05赵厚睿裴学军唐惠丹
肖 飞 赵厚睿 裴学军 唐惠丹
(1 健民集团儿童药物研究院,武汉,430052;2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
以《伤寒杂病论》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的若干思考
肖 飞1赵厚睿2裴学军1唐惠丹1
(1 健民集团儿童药物研究院,武汉,430052;2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
分析了《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学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应以临床为重点,探讨了以《伤寒杂病论》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结合《伤寒杂病论》的相关理论论述,探讨了《黄帝内经》体质学说与《伤寒杂病论》临床辨证论治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阴阳五态体质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体质;外貌;行为;伤寒论;黄帝内经
体质是人在长期的生长及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状态。目前对中医体质的研究比较深入,在体质类型、体质判断标准、体质与中医症状、证候和疾病方面的关系均有广泛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在通行的体质分类法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的中医体质九分法[1],笔者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也运用此体质测量工具,观察了体质类型与舌象的关系,发现现行的体质类型九分法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在研究中发现有些人的体质不能用九分法检测判断[2-3]。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中医经典著作中体质相关理论,以弥补现代中医体质学之不足。笔者拟从临床运用角度出发,以《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理论解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阴阳五态体质理论,探讨《内经》体质学说的实用价值,作为抛砖引玉,现提出几个问题并初步探讨如下。
1 研究阴阳五态理论的现有成果及问题所在
当前对《内经》阴阳五态体质理论的研究存在几点不足,综合文献所述,总结如下。
1.1 将目光过多停留在原文对体质的抽象解读上 如王练等对阴阳五态人的分类解析中,分别从阴阳多少、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疾病趋向、针刺反应等方面阐述了五态人的表现特点,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原文进行了解释和描述,而在五态人的体质调理方面,亦对应于原文中所述之针灸原则进行了适当地阐释发挥[4],例如在阐释太阴体质时表述为:1)阴阳多少:“多阴无阳”,阴气独胜而阳气潜藏。2)生理特征:“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为人处事贪婪不道德,外表谦虚,内心阴险,贪求索取,厌恶付出,心气平和而不形于色不追求时兴的事物,遇事行动迟缓。表现出消极、多疑、孤僻的不足和冷静、谨慎、谦虚、持之以恒的优点。……这些阐释,未脱离于原文所述,虽能对体质判断标准有一定的提示,但未能联系临床进行具体而微的丰富和发展,使得太阴体质类型仍然不易运用于临床实践。又如林法财等人在阐述五态人的体质表现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因刺施针”的原则[5],存在着在阐述体质特点时过于抽象化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些研究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体质特点的临床表现进行细化,以便于临床实用。
学术界这种研究倾向,使得《内经》中的阴阳五态理论长期停留于理论层面。笔者认为,要将阴阳五态理论落实在临床上,应将五态体质理论中尚未具体描述的内容进行细化,如:不同体质人的精神状态、身材肥瘦、身体及面部色泽、眼神表情、舌象和脉象特点、心理感受性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些内容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大量的观察总结和补充。
1.2 阴阳五态体质的心理特征探讨中的概念不清 当前在阴阳五态体质的心理特征研究方面,出现了几个大的分歧,如李翠娟等认为阴阳五态体质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情志因素[6],高卫国等认为阴阳五态是对气质的分型[7],郑开梅、吕学玉等认为阴阳五态是对人格的分类[8-9],而更多的研究者认为阴阳五态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是对性格的描述,并探讨了多种现代医学疾病与五态性格之间的相关性[10-13],笔者认为,这种分歧的出现,是研究者们混淆了心理学诸概念之内涵造成的误读。
从心理学上看,情志、气质、人格、性格之间的关系如下。
情志: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它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情感活动,它与气质、人格、性格之间无一定的相关性。
气质:参照《心理学基础》一书的概念,它是指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我们日常话语中的性情、秉性等相似。在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医生盖伦的四体液说基础上,形成了气质类型学说,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14]。根据这个概念,张晋等认为,气质仅仅是个动力体系,无好坏之分[15]。
性格:是建立在气质基础上后天形成的相对稳定而有异于他人的态度体系和与此相关的行为习惯,性格作为态度体系有明显的积极与消极,建设与破坏的优劣之分[15]。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性格内向、外向之分,因此也是无道德评价之好坏差别的。
人格:参考心理学者王登峰的看法,人格一词的含义有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的含义是指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及人的内在品格、格调和标准,它包含了对人的品格及道德的褒贬性评价。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地域的人们会对同样的人格特点有不同的看法,即对同一外在行为会有不同理解[16]。西方心理学中的人格具有脸谱化的特点,即对同一行为特征与相关的内在品质之间关系是比较明确的。
那么,《内经》阴阳五态人的行为心理特征到底属于以上哪一种类型呢?我们试以《灵枢·通天》中两段原文为例来探讨,原文说:“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念然下意,……”。其中有对情志的描述,如“愠怒”;有对体质所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描述,如“念然下意”(内心多谋而外表谦恭);有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描述,如“好伤好害”“好内而恶出”“动而后之”;有相关的道德倾向性评价,如“小贪而贼心”“心疾而无恩”“贪而不仁”,等。可见,《内经》所述之阴阳五态人的心理行为特征,是情志、气质、性格、人格诸方面的综合,因而对五态人心理行为特征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分析是不够全面和恰当的。笔者认为,研究五态体质人的相关心理行为特征,应从以上四方面进行分层整理归纳,并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发展,以补充《内经》理论之不足。
1.3 阴阳五态人现代物质基础研究之得失 陈冰等以少阴人、少阳人为研究对象,以阴阳和平人为对照,采用寡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现少阴人与少阳人之间共有4 400余个差异SNPs,提示阴阳五态人在遗传基础上存在着差异。李忠等通过自然人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了984人阴阳五态人性格分布,观察到以少阳和太阳之人占多数,而太阳之人肥胖者居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偏高;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均以太阴之人最高,表明阴阳五态人性格与体型、生理生化变化有一定关系[17]。
以上研究为阴阳五态体质理论提供了现代物质基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阴阳五态体质的科学性。同时,这两个研究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憾,即对阴阳五态人的临床判断指征的不明确。陈冰等人在研究中,以《内经》中对阴阳二十五人和阴阳五态人的描述为判断体质的标准,由于目前对阴阳五态人的临床表现尚未具体化(即具体到肤色、面貌特征、胖瘦等)、客观化和标准化,故易出现偏差;李忠等人则仅仅依据阴阳五态性格来判断阴阳五态体质类型,笔者认为这也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因为《内经》原文对体质的判断是通过综合分析多种因素而完成的,包括体貌特征、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仅依据心理特征中的性格一项来判断显然是以偏盖全,更易出偏差。
基于上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阴阳五态体质的研究,应在积极整理发掘《内经》原文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临床研究,从临床中丰富、发展、总结阴阳五态体质的客观化指标,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体质判断标准加以提炼和规范,再服务于临床应用。中医经典学说的生命力在于其临床活力,如何发掘《内经》体质理论的临床实用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同样属于中医经典著作的《伤寒》,在疾病和体质的调治方面论述颇多,其相关理法方药亦较全面,笔者认为,若以《伤寒》理论解读《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可以弥补《内经》论述之不足,并为我们运用《伤寒杂病论》方药调治阴阳五态体质提供思路,也为临床深入研究阴阳五态体质提供参考依据。
2 以《伤寒》理论解读《内经》阴阳五态体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1 《内经》《伤寒》一脉相承 《伤寒》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黄帝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合十六卷”,此段说明《伤寒》是承《内经》发展而来,虽有考据学家认为此段序言是伪作,但从医理内容上可知二者确为一脉相承的体系,只不过《内经》侧重于理论研究,而《伤寒》侧重于临床实践,因此《伤寒》《内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此为以《伤寒》解《内经》和以《内经》解《伤寒》提供了理论依据。
《内经》以阴阳立论,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及体质理论,而《伤寒》也有三阴三阳理论,虽然在具体的六经概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及内涵上已有很多发展,以致于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在阴阳理论的大框架上,是完全一致的。
2.2 《伤寒》《内经》各有其体质学理论 《内经》阴阳五态人是对体质的阐述,《伤寒》中也不乏却体质的描述,如原文中提及“尊荣人”“酒客”等,属一种相对稳定的人体生理状态即是体质的一种表现,《伤寒》善于将这种体质状态与其相关的疾病结合在一起进行调治,是将《内经》体质理论进行发展并提高运用于临床的典范。当代经方学者黄煌教授对此研究深入,他总结并提出《伤寒》的体质学说,并运用《伤寒》方药调治多种急慢性病或改善体质状态均卓有成效[18]。既然《内经》与《伤寒》都论及了人的体质学说,而二者研究的对象都是共同的人体,二者的体质学说因共同的人体生理基础而自然联系在一起,由此也能理解,《伤寒》的体质理论及相关理法方药实践经验是可以与《内经》理论相衔接的。
3 如何运用《伤寒》理论解读《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学说
3.1 着眼于长期失衡的体质状态进行解读 《伤寒》的体质理论主要运用于疾病的调治,但也可用于亚健康人体体质的调养,这是屡经临床验证的事实[19]。临床实际中,有些体质状态便是某些疾病产生的基础条件或早期阶段,如长期过量饮酒者,未得病时,易生湿热,成为湿热体质,日积月累,可伤及肝脏而致肝硬变等病。因此运用《伤寒》理论解读《内经》阴阳五态体质时,可不拘于人体处于病变或健康,而应将目光集中于人体的长期失衡的状态上。
3.2 立足于二者相同的临床表征进行解读 因《伤寒》与《内经》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二者的三阴三阳概念有所异同,其中在阴、阳概念的总体特征和三阴三阳涉及的经络概念上二者是相同的,而在三阴三阳的疾病分类和体质分类上则有明显不同。故我们运用《伤寒》三阴三阳(六经)理论解读《内经》阴阳体质学说时,应以二者相同的理论内涵为基础,而不同的理论论述中,则应以二者所表述的临床特征相符标准,也不应拘泥于抽象的名词上的差异。
4 《伤寒》方可以运用于阴阳五态体质的调理
《伤寒》方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调节体质状态。如治虚劳病的薯蓣丸、炙甘草汤等方,还能用于改善气血两虚的体质状态;治营卫不和、太阳中风证的桂枝汤还可改善过敏体质[19]。甚至一些用于急性病的处方,也能用于慢性体质的调理,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既可治疗少阴病,也可用于阳虚体质人长期疲劳状态的调理。其应用的关键在于人体与方药的对应性。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渐变性[20],故当相应方药应用于人体产生了人体状态的变化时,应停止应用或根据人体当时情况选用其他方药进行调理。
[1]虞晓含,朱燕波,王琦,等.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对应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2):105-107.
[2]戴红,胡霞,赵厚睿.413名大学生体质类型与舌质关系的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2021-2022.
[3]赵厚睿,戴红.大学生体质类型与舌象关系的调查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65-66.
[4]王练,鞠宝兆.黄帝内经体质阴阳分类解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0):78-79.
[5]林法财,黄德弘.基于《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人”之理论浅析“因质施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592-1594.
[6]李翠娟,孙理军,巩振东.内经对体质与情志关系的研究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5):15-16.
[7]高卫国,黄国先.关于气质分型[J].福建中医药,1986,6(3):43.
[8]郑开梅,薛蕾,甄红晅,等.抑郁症的五态人格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2):61-62.
[9]吕学玉,刘艳骄,林颖娜,等.抑郁症患者阴阳五态人格特征与多导睡眠图特征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3,54(1):42-44.
[10]李雯.118例神经症患者中医五态性格分析[J].中医杂志,2001,42(2):107.
[11]丁铁岭,林平,程万里,等.A型行为与五态性格的相关性[J].河南中医,1992,12(3):121-122.
[12]郑壁伟,李思宁,魏丹蕾.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类型与阴阳五态人相关性的初探[J].陕西中医,2012,33(6):643-645.
[13]冯明清,林平,徐丹慧,等.脱发与阴阳五态性格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9):46-48.
[1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9.
[15]张晋,滕慰群,汤庆人.一种性格分类的尝试[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804.
[16]王登峰,崔红.人格的定义及中西方差异[J].心理研究,2008,1(1):3-7.
[17]李忠,陈阳春,王汝琨,等.阴阳五态人性格、体型与若干生理生化参数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医研究,1989,2(1):6-10.
[18]刘西强.浅谈黄煌体质学说[J].辽宁中医杂志,2008,36(8):1166-1168.
[19]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25.
[20]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0-148.
(2015-10-15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Thougnts on Interpreta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Yin Yang constitution 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 via Shanghanlun theory
Xiao Fei1, Zhao Hourui2, Pei Xuejun1, Tang Huidan1
(1AcademyofPediatricDrugs,JianminPharmaceuticalGroup,Wuhan430052,China;2Hube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5,China)
The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ve state constitution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were analyzed,put forward the study should be focused on clinic.and discussed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feasibility of interpretation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Yin and Yang five states by Shanghanlun.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about the Yin Yang constitution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Constitution;Appearance;Behavior;Shanghanlun;Inner Canon of Huangdi
2013年度湖北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编号:5112-0007)
赵厚睿(1974—),男,籍贯湖北,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及《伤寒论》方证理论及临床运用研究
R221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1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