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哺乳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治报告
2015-04-05马昭文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畜牧兽医站364303
马昭文 (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畜牧兽医站 364303)
一例哺乳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治报告
马昭文 (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畜牧兽医站 364303)
2015年1月某猪场发生一例哺乳仔猪发生弱仔、呕吐、口吐白沫、腹泻和运动功能失调为特征的疫病。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动物实验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猪伪狂犬病,经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很好控制该病,并进行讨论与小结。
猪伪狂犬病(PR)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引猪、牛、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一种以繁殖障碍为主要症状,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典型症状为发热及脑脊髓炎。该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是猪。隐性感染猪只造成猪群长期带毒、排毒,成为传染源,严重影响猪场生产。该病通常引起母猪返情,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新生仔猪出现严重腹泻、呕吐、震颤等神经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感染,感染后表现为打喷嚏和咳嗽增加,也有发生突然死亡。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给养猪业构成很大威胁。
1 发病情况
桃溪镇某猪场经产母猪50头,存栏500头左右。猪场自2015年1月份以来,母猪久配不孕,返情率升高,3头母猪陆续流产,其中1头产木乃伊胎,2窝早产活弱仔。另有2窝新生仔猪全部下痢、口吐白沫、震颤,体温41.0~42.5℃,2~3d内全部死亡,死亡时发出惨叫,角弓反张,眼球上翻,口吐白沫。保育猪和中大猪未见明显异常。畜主曾用多种抗腹泻药物治疗无效,于2月9日前来求诊。
2 临床症状
发病母猪食欲稍有下降,体温升高升高至41.0~42.5℃,精神萎靡。母猪久配不孕,返情增加、产木乃伊胎、弱仔。哺乳仔猪腹泻严重,体温41~42.5℃,2~3d内全部死亡,震颤,呕吐奶汁,口吐白沫,全身苍白,死时惨叫,眼球上翻,角弓反张,牙关紧咬等神经症状。保育猪和中大猪咳嗽、打喷嚏比例增加、整齐度差,个别下痢与便秘交替,僵猪比例偏高。
3 剖检变化
剖检3头病死猪,全身淋巴结肿大、苍白、肺门淋巴结出血呈褐色,肺呈小叶间质性肺炎水肿。胃黏膜呈卡他性炎症,胃底黏膜糜烂、出血。肾脏表面有大量针尖大出血点,严重者形成灰白色的坏死灶,形成“雀斑肾”。心肌出血。脾脏、肝脏和扁桃体有散在白色坏死点。打开脑壳,脑膜水肿、充血、出血,脑脊液增多。
4 实验室诊断
4.1细菌分离培养 等组织直接抹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镜检,未见可疑致病菌。无菌取心血、脾、肝、肺、脑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培养基、肉汤培养基、血琼脂平板培养基,置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48h,未见细菌生长。
4.2病毒分离鉴定 无菌取3头剖检猪的心血、脾、肝、肺、脑组织,冷冻保存,送福建省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检验,采用RT-PCR测定,结果伪狂犬病毒核酸为阳性。
4.3动物接种试验 用脾、肝、肺、脑等组织悬液皮下接种家兔12~72h内,接种5只兔子先后出现剧痒、撕咬、死亡,对照组兔子未见异常,伪狂犬动物接种试验阳性。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猪伪狂犬病。
5 综合防治
(1)立即隔离发病猪群,淘汰病猪:将发病母猪和仔猪立即隔离淘汰,用消毒水对圈舍和产床全面消毒,无害化处理病死猪。(2)紧急防疫接种:①全场猪群用伪狂犬gE缺失疫苗接种2头份/头。②制定免疫程序,种猪一年免疫4次,每个季度免疫1次,每次2头份/头。菜猪3日龄内滴鼻免疫1次,60~70日龄肌肉注射加强免疫1次。(3)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消灭圈舍和饲料房的老鼠,猪舍严禁养猫、狗和家禽等,对狗进行拴养。(4)全群饲料加药,每吨添加支原净125g、金霉素20% 500g、电解多维1000g。连续饲喂7d,防治继发感染。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6 讨论与小结
(1)规范引种,要到有《动物防疫合格证》、《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种猪场引种,不在无证种猪场或伪狂犬病毒阳性种猪场引种。要净化种猪群,定期对种猪PRV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淘汰阳性种猪,建立无伪狂犬病养殖场。(2)2014年来,本镇伪狂犬病有扩大蔓延趋势,原因是养猪场不重视生物安全防范,猪舍老鼠众多,鼠害横行,猪舍混养猫、狗,鸡、鸭,甚至牛羊等各种畜禽。消灭鼠类,各种畜禽严格分开饲养,可防止伪狂犬病毒在猪舍的横向传播。(3)本病无有效治疗药物,防范本病最好的办法是免疫接种。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毒株间存在差异。目前,很多猪场存在随意选择疫苗和种猪和菜猪分别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同一猪场,只能选用灭活苗或同一种基因缺失疫苗,不得随意选择疫苗,以避免免疫毒株间的重组。免疫密度要够,种猪一年免疫4次,不留免疫空白期,使母猪有较高的母源抗体。控制该病发生的关健是维持母猪抗体水平,母源抗体水平高于保护线,从而抵御猪伪狂犬病病毒的侵袭胎儿和哺乳仔猪,这样才能提高母猪的生产力和仔猪成活率。
S858.28
B
1007-1733(2015)06-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