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垂钓情结

2015-04-05郑伟卢一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士大夫文人

郑伟卢一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国文人士大夫与垂钓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愿觅一闲暇时间,寻一方僻静湖水,独享垂钓之趣。垂钓给士大夫带来了欢乐,激发了创作灵感,寄托了情志,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士大夫给予垂钓浓郁的情结,不同的情感表达,推动了垂钓活动达到更高的文化艺术层次。

1 通过垂钓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中国文人士大夫自小受儒家文化影响熏陶。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其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文人士大夫潜心修学,一旦金榜题名,一定要施展自己的才华,依附统治阶级来治理国家,达到“达则兼济天下”[1]的目的。垂钓成为诸多士大夫表达志向的理想方式。以鱼为理想,以钓喻奋斗,鱼儿上钩之时就是自己实现抱负之日。

姜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垂钓名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最早出自《武王伐纣平话》。其书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最终姜尚等到了时机,钓得了周文王的赏识,助周灭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庄子在《庄子·外物》中写到:“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2]文中大鱼可隐喻远大志向,庄子通过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讽刺目光短浅的浅薄之士,告诫治理政务者必须树立远大抱负。唐朝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一生傲岸不羁,旷达洒脱,才华横溢,供奉翰林,终不被权贵所容,为官三年,辞职游览大好河山。在《鞠歌行》《梁甫吟》等诗歌中,李白借垂钓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诗人不相信自己会毫无作为,对前途充满信心。唐代诗人孟浩然作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人,羡鱼情隐喻自己渴望为官从政,实现理想的心情。诗人借垂钓委婉表达了希望得到张九龄引荐的愿望。

2 通过垂钓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

中国诸多士大夫坚守高洁的情操,秉承孟子提出的“大丈夫”品质,永葆君子风度。在朝为官,敢于抨击时弊,清正廉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结果往往得不到统治阶级重用,遭受小人诽谤排挤,壮志难酬,悲愤不已。此时,垂钓成为了士大夫排解苦闷的最好方式,独自一人,静静垂钓江边,远离世俗功利、喧嚣,保持人格的自由独立,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实现了精神的价值,不失为一件美事。

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官任楚国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遭贵族排挤,被楚怀王流放。屈原始终保持高洁品质,不向贵族妥协屈服。在放逐期间,流浪汨罗江畔,垂钓度日。在一次与渔夫的对话中,表达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3]的清高。唐代诗人柳宗元因永贞改新失败而被贬永州,创作了千古绝句《江雪》:“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诗人向政敌、向世人倔强的表态,是垂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外在孤独而内心无比自由的最好诠释。[4]“烟波钓徒”张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从此看破红尘,不再为官,独自保守自己的志向节操,以垂钓为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渔歌子》其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垂钓中的风雨如人生中的风雨,无所畏惧,坦然处之,一定会实现人生的乐趣。

3 通过垂钓来亲近自然,陶冶性情

钓鱼是最佳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垂钓之时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美景,在动静之间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人士大夫大多存有隐逸情趣,正如汉代东方朔所言:“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丽风景成为他们缓解政治生活压力、寻觅隐逸情怀、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选择。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握一支渔竿,独自垂钓,身心得到了极大放松,消融了尘世的烦恼,享受了垂钓的乐趣,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文人士大夫将垂钓的感受融汇于自己的创作中,将垂钓之乐、之美、之妙描绘得淋漓尽致,留下了绝妙诗篇,成为我国重要文化财富。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司空曙、张志和、杜牧、韩愈、苏轼、范成大、陆游、纪晓岚、唐寅、郑板桥以及女诗人花蕊夫人等无一不是垂钓爱好者,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美垂钓诗句,表达了对垂钓的喜爱和安然自得的情趣。白居易的《渭上垂钓》诗云:“说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此时,垂钓已无所谓我、无所谓鱼,只有美丽的秋光才是诗人最大的追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一诗写到:“钓纶自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黄花浅水边。”垂钓的快乐心情、高雅情趣跃然纸上。

4 通过垂钓来远离官场,淡泊名利

中国文人士大夫受老庄哲学影响颇深,老庄哲学中的清心寡欲、无为而治、顺其自然[5]等思想成为文人士大夫加强道德修养,锤炼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文化因子。当官场的压抑束缚、尔虞我诈、腐败黑暗与自己内心道德品质发生冲突时,部分士大夫毅然决然选择“出世”,追求精神的自由,抛弃功名利禄,凸显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诸多士大夫愿作一无名渔父,飘荡于江湖间,以清风明月为伴,以麋鹿鱼虾为友,独杆垂钓于天地间,获得极大的精神自由与享受。

东汉名士严光,不愿与汉光武帝刘秀同乐,隐居富春山,以垂钓躬耕为乐,垂钓成为严光不依附和受制于统治者、追求独立自由的理想生活方式,后人对其“不吞荣华富贵之钩”的精神大加赞赏。东晋名士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借武陵捕鱼人的经历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和谐的田园社会,表达了对远离黑暗现实,可以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求。钓鱼翁在士大夫笔下成为自由的代名词。唐代李珣在《渔歌子》中写到:“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南唐后主李煜《渔父》中也说:“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5 以垂钓设喻,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哲理

文人士大夫永葆知识分子本质,在垂钓之时不忘格物致知、穷究事理,探索事物本质,抒发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哲思。这是士大夫积极“入世”的另一种表达,它丰富了垂钓文化意义,提升了垂钓的思想深度。

垂钓对垂钓人是快乐的,但对上钩的鱼来说是痛苦的。文人士大夫以鱼喻己,暗示了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抒发了对封建时代文士悲惨遭遇的同情。韩愈在《送刘师服》一诗写到:“士生为名累,有似鱼中钩。”将“中钩之鱼”比作士人,揭示了封建时代士大夫受制于统治者的结局。宋明理学家程颐在《养鱼说》一文中记载:“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如此。”文章本义表达了对鱼的同情,延伸出对世间生命的关心和怜悯。僧宗林《观鱼》诗云:“鱼在水中生,人在水中死,贪饵鱼上钩,失脚人下水,人死鱼腹肥,鱼死人口美,吁嗟鱼与人,恶乎不知此。”此诗告诫世人不要做贪饵之鱼,要时刻廉洁奉公,戒骄戒躁。宋玉在《钓赋》中通过和登徒子辩论的方式向楚襄王阐述了钓鱼中蕴含的诸多深邃的治国道理,赞赏了文人圣贤之钓:把圣贤之道当成是钓竿,把道德当成是钓线,把仁义当成是钓钩,把利禄当成是诱饵,把天下九州当成是钓鱼池,把万万千千的百姓当成是池中的鱼儿。

6 通过垂钓享受鱼肉之美,传播美食文化

文人士大夫大多是美食家,闲暇之余,亲自动手烹饪,遍寻天下美食,品鉴饮食文化成为其人生一大乐事。通过垂钓获得喜爱的美食,不求充饥,只为增添生活的雅趣,一饱口福,留下美好回忆。历代以来,大量诗文描写了食鱼之美,刻画了生动有趣的垂钓现场,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增强了垂钓的情趣。宋代大文学家、美食家苏轼喜欢吃鱼,更喜欢钓鱼,其《春江晚景》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里,江中名贵的河豚鱼是苏轼最喜欢的美食。清代朱凤翔的《村处闲吟》云:“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表达了对鲤鱼的喜爱。元代宋禧《即事》言:“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宋朝张志和的《渔歌子》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些诗句都生动细致地描绘了鱼的优雅情态,表达了对食鱼的喜爱。

综上,垂钓给中国文人士大夫带来多样的思想表达和情感享受,成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垂钓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今天,垂钓日益发展成为民众休闲运动项目,以娱乐放松、强身健体为目的,赋予了垂钓新的文化功能,推动着垂钓产业快速发展。

[1]孟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庄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楚辞[M].朱熹.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廖善敬.浅论古诗中的鱼文化[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2):14-18.

[5]李耳.老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士大夫文人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文人与酒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BUILDING EUROPE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