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春季旅游发展原则与开发对策※
2015-04-05邵雯刘硕李莉徐蕾
邵 雯 刘 硕 李 莉 徐 蕾
(1.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黑龙江省春季旅游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需要宏观政府和微观旅游企业的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既快又好地完成打造黑龙江“春季活力世界”的旅游大省形象的目标。
1 黑龙江省春季旅游发展原则
1.1 资源与市场相结合
旅游必然会对资源产生一定影响,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是春季旅游产品获得广阔的、健康的发展空间的前提。在春季旅游产品开发中,资源是开发的根基所在,市场是开发的动力之源。在黑龙江省春季旅游产品开发中,首先应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提炼,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深挖资源独特的人文内涵,放弃淘汰无特色的,做精做强有市场号召力的,提升春季旅游资源核心竞争力;同时,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一定要进行深入、全面的资源评价和市场论证,以提高春季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赋予旅游产品品质的市场超前性,以抢占市场先机,掌握主动权。
1.2 时代性和古典性相结合
作为自然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无疑是黑龙江省旅游发展的根基,但自然景观根源于地理环境,在一定区域内都具有相似性,因此,旅游资源真正的独特优势在于自然与人文相组合的种种可能。然而,在对旅游资源人文内涵进行开发的时候,人们往往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观点狭隘地理解成“越是民族原生形态的就越是世界的”,致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最终都逃脱不了品位不高、层次不高的命运[1]。因此,对于人文资源的理解,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什么才是真正经过了历史的洗练而日久弥新的文化精髓,即所谓的古典性人文资源。任何一个能流传至今的人文景观,都必定具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和先进性,这些才是其生命的源泉,也才是其古典性的真正意义所在。此外,独特的古典性人文旅游资源在开发中也必须跟上时代脉搏,才能为人们喜闻乐见,因而产生真正的市场号召力,成为外界了解、认识和传扬古典性人文资源的窗口。
1.3 观赏与参与相结合
随着中国大众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者也日益成熟,其旅游需求早已不再满足于观赏为主的旅游方式,而表现出对能够满足人对自然、人文的感受、体验、认识和交流多层次需求的旅游方式的更多关注。所以,黑龙江省在进行春季旅游产品开发时,既要做精做强传统的观赏性亮点之作,满足人们休闲观赏中获得精神和肉体放松的需求;又要紧跟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在春季旅游产品的开发中突出个体参与、个体体验、个性张扬的产品属性,充分调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满足目前是少数但将来是主体成分的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这就要求黑龙江省春季旅游开发应该兼顾观赏和参与两方面功能,使之和谐统一成为整体。
2 黑龙江省春季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2.1 政府导向系统
旅游行业具有综合性特征,开发、发展与管理中涉及很多方面、领域、环节,需要组织、协调的事项多[2],因此,黑龙江省春季旅游若想取得突破性发展,首先是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
2.1.1 更新发展观念
一方面,强化旅游行业“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完善配套旅游要素。为应对黑龙江省经济欠发达且不均衡的客观事实,“寻求资源共享,发挥优势互补,获得合作共赢”是加速黑龙江春季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黑龙江省旅游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应该围绕“打通省内外旅游绿色通道,统一调配省内旅游要素,构建省内各地区间的开放和对外地区的开放发展格局”而展开,从而最终实现完善配套旅游要素为基础,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旅游产业集群[3]的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坚持“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的开发原则,创出黑龙江省春季旅游风格特色。第一,立足资源本身,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是上到宏观旅游规划建设下至微观旅游项目开发都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考量规划、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关键要素;第二,立足市场需求,兼顾历史文化特色与现代人文风貌是旅游资源人文内涵挖掘的基本思路,每个春季旅游项目都应该是展示黑龙江省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本土文化内涵的窗口。
2.1.2 完善制度建设
各级政府应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有关行业企业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办法,为春季旅游的品质保驾护航。具体主要可以抓住四点:其一,严格执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坚持计分制管理、派遣单制度,严厉打击以至杜绝“黑导”“野导”的违法违规行为。其二,大力加强旅行社的建设,提高省内旅游的组织效率,并逐渐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其三,严格执行准入退出机制,加大对星级饭店特别是高星级饭店和4A、5A级景区的检查复核力度,维护行业形象。其四,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畅通旅游投诉渠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4]
2.1.3 共建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业是信息依赖性产业,黑龙江省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升级改造已经刻不容缓。一是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积极推进“三网一库”(旅游政务网、旅游资讯网、办公自动化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建设,构建覆盖全省旅游信息高速公路[5]。二是积极鼓励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使用已建成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实现接入网、通信基站等资源的有效共享,从而建立集咨询、预购、服务、管理及救援一条龙的交互式的旅游信息体系。这不仅能便捷政府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还能改造旅游企业的共享机构,更能拓展春季旅游产品的宣传渠道。
2.2 企业行动系统
2.2.1 开发春季旅游产品
第一,春季滑雪游。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优势滑雪资源,加强雪道的养护并进行人工造雪,有效延长黑龙江滑雪旅游的时间。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春季滑雪主题赛事、节庆,继续加强春季滑雪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并通过大众传媒进行高密度、大范围的宣传,重点提升黑龙江春季滑雪旅游省外的知名度,打造黑龙江春季滑雪的新形象。
第二,春季畜牧业观光游。首先是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为代表的集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畜牧业于一身的“民俗大农业”,在后续发展中应侧重挖掘、搜集、整理当地独特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关键。此外是分散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生态农业体验项目,如生态采摘园、现代农业观光园区等,强化先进生态农业技术的展示性与参与度,将有助于都市人提高了解农业、回归自然的兴趣。
第三,生态旅游。作为生态资源大省,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不仅数量多、面积广、等级高,甚至部分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区已被国际组织列为全球或区域性保护重点,加上2000年国家试点“生态省”建设等具体举措,加固了自然生态资源品质持续。由此看来,黑龙江省开发春季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是明显的。在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具体开发中,必须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选择既适合自然保护区资源可持续管护实际,又能合理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确保“不仅旅游资源是生态的,开发方式也是生态的,旅游方式更要生态的”,这才是生态旅游的完整内涵。
第四,文化主题旅游。黑龙江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让人充分感受黑龙江文化历史的厚重,堪称“感悟之旅”。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其一,特色城镇游。早在200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旅游资源大开发、旅游名镇大建设发展战略,现在经过精心规划,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合力推进,黑龙江省旅游名镇建设初见成效。旅游名镇建设应作为黑龙江省春季旅游业增强竞争发展实力,实现接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其二,工业旅游。黑龙江省是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石油、森工、煤矿、军工、制药等产业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重要的影响力,且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工业旅游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工业旅游项目开发的企业必须兼顾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实力雄厚三大条件,以确保其运作过程中有文化特色可挖掘、有技术经济支持可包装。其二,工业旅游具体内容设计应该努力实现:将文化情景化,加深其感染性、体验性;将知识科普化,增强其趣味性、参与性。其三,红色旅游。黑龙江省应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遗产的挖掘、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突出“抗联英雄、林海雪原”“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的主题和特色,使红色旅游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将红色旅游与黑龙江生态旅游、度假旅游、边境旅游、工农业旅游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黑龙江省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2.2.2 打造特色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浓缩,是游客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的良好载体。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仅肩负着经济效益的实现,更承载着社会效益的效能。黑龙江省应紧密联系“春季活力世界”这一主题,鼓励、支持相关生产、销售企业,本着“产品与服务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创出品牌,从而做精、做强黑龙江省旅游纪念品系列:冰雪特色产品系列,如冰雪画;水晶材质经典冰雪雕作品等;民俗文化系列,如木制品、剪纸、麦秸画、草编、亚麻、桦树皮、鱼皮、铜座龙等;土特产品系列,如开江鱼、木耳、蘑菇、山野菜等为主;保健品系列,如人参、鹿茸、貂皮、林蛙油、熊胆制品、蜂胶等[6]。
2.2.3 加大旅游宣传与促销
黑龙江省旅游企业应树立大市场营销观念,不仅要注重宣传内容的集中,宣传渠道的多样,宣传手段的创新,更要强化市场调研是起点的理念,确保旅游产品始终围绕旅游者的需要展开。首先,准确把握目标客源市场的变化态势,继续实施市场细分策略——国内游在稳定省内市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方便出行的东北三省地区、京津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市场;入境游要突出俄罗斯市场、东北亚、东南亚和港澳台市场。其次,遵循“政府宏观宣传,企业微观跟进”的原则,抓住相关会议、会展、赛事、节庆等活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目标市场促销;同时,充分利用相关旅游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上营销和电子商务,形成旅游宣传合力,大力宣传营销重点旅游集合区、重点景区,进一步扩大黑龙江旅游形象在国内外广告市场上的覆盖面,打造黑龙江省春季旅游新形象,形成对国内外公众的持续影响力。
[1]崔风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32.
[2]张丽梅.黑龙江省旅游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航,2009(35):94-95.
[3]臧良运.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SW0T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51-54.
[4]周琳,姚政.黑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3):77-79.
[5]葛喜东.发展特色旅游文化,打造旅游产业之魂[Z].哈尔滨市政协,2008:3.
[6]王媛 .黑龙江特色旅游纪念品现状及发展的调查[EB/OL].(2008-10-09)[2014-12-14].http:∥www.hlj.xinhuanet.com/xw/2008-10/09/content_14588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