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指法纠正胎儿持续性枕后位临床观察

2015-04-04吴红霞

山东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后位指法胎头

摘要:目的观察两指法纠正胎儿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胎儿为枕后位的产妇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对照组74例。观察组采用两指法转胎头,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转胎头。结果观察组73例纠正为枕前位,转位成功率93.6%,其中经阴自然分娩61例(经阴自然分娩率78.2%) ; 5例未能纠正为枕前位,剖宫产分娩(剖宫产率11.5%)。对照组37例纠正为枕前位,转位成功率50.0%,其中经阴自然分娩23例(经阴自然分娩率31.0%) ; 37例未能纠正为枕前位,剖宫产分娩(剖宫产率56.8%)。两组转位成功率、经阴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相比,P均<0.05。观察组出现新生儿轻度窒息4例、产瘤13例,对照组出现新生儿重度窒息2例、轻度窒息5例、产瘤23例、颅内出血1例,观察组产瘤发生率(16.7%)与对照组(31.1%)相比,P<0.05。结论两指法纠正胎儿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良好,降低了剖宫产率,提高了经阴自然分娩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5.015.022

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因素,而持续性枕后位是最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 [1],常导致产程延长,胎先露下降延缓,甚至阻滞,致剖宫产率升高。因此,产前纠正胎头位置异常尤其持续性枕后位非常重要。临床上普遍采用的传统转胎头的方法是徒手法,其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较高比例的异常胎位不能纠正。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对78例持续性枕后位胎儿采用两指法转胎头,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胎儿为枕后位的产妇152例(经阴道检查及B超检查确诊),年龄20~33岁,均为初产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孕37 +5~41 +3周,骨盆外测量正常,估计胎儿体质量为3 000~4 000 g,头盆评分≥7分。将152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对照组74例。两组年龄、孕周、胎儿体质量具有可比性。

1.2 异常胎位纠正方法观察组采用两指法转胎头:指导产妇在宫口开全前采用自由体位,尽量下床活动,已破膜者行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产妇身体微躬,同侧下肢向后外伸展,对侧下肢向胸部屈曲,尽量使腹前壁贴于床面 [2]。宫颈扩张延缓者在宫口开大6 cm以上时,排除头盆不称,给予人工破膜;宫颈水肿者用2%利多卡因5 mL加阿托品0.5 mg封闭;宫缩乏力者静滴0.5%缩宫素,开始滴速6~8滴/ min,根据宫缩情况调整滴速,维持有效宫缩 [3]。进入第二产程,宫口近开全或开全后,用两指法旋转胎头:产妇取平卧位,双腿屈曲外展,导尿排空膀胱,术者将右手食指和中指置于胎儿后囟骨缝,以左枕后位为例,宫缩时以骨缝为支点,逆时针旋转90°~135°,右枕后位则顺时针旋转90°~135°,旋转过程中,助手配合术者旋转胎体(置于胎儿背部的手向上托,置于胎儿腹部的手向下压)。密切观察胎心变化,若出现胎儿窘迫(胎心率持续低于110次/min,或胎心率持续高于160次/min,无变异),即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胎头的方法,即徒手法:产妇宫口开大6~9 cm时,术者右手拇指置胎头前侧面、其余四指置胎头后侧面,握住胎头,于宫缩间歇期上推胎头并旋转,使胎头前额越过产妇骶骨岬,宫缩时握住胎头引导胎头下降入盆 [4]。

1.3 观察方法观察两组胎儿持续性枕后位的转位成功率、经阴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73例纠正为枕前位,转位成功率93.6%,其中经阴自然分娩61例(经阴自然分娩率78.2%)、经阴胎吸分娩3例、经阴产钳助产分娩5例、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分娩4例; 5例未能纠正为枕前位,剖宫产分娩(剖宫产率11.5%)。对照组37例纠正为枕前位,转位成功率50.0%,其中经阴自然分娩23例(经阴自然分娩率31.0%)、经阴胎吸分娩5例、经阴产钳助产分娩4例、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分娩5例; 37例未能纠正为枕前位,剖宫产分娩(剖宫产率56.8%)。两组转位成功率、经阴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相比,P均<0.05。观察组出现新生儿轻度窒息4例、产瘤13例,对照组出现新生儿重度窒息2例、轻度窒息5例、产瘤23例、颅内出血1例;观察组产瘤发生率(16.7%)与对照组产瘤发生率(31.1%)相比,P<0.05。

3 讨论

临床上施行剖宫产多半是由于难产,在诸多难产中,以头位难产为主 [1,5]。持续性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最多见的一种异常胎方位,初产妇居多,国内发生率为4.0%~9.6%、国外为10% [6]。枕后位的原因主要为骨盆异常、胎头俯屈不良、子宫收缩乏力、头盆不称等 [7],胎头不能以较小的枕下前囟入盆,而以径线较大的枕额径入盆,使胎儿通过产道的径线增大约1.8 cm,胎头内旋转困难,下降缓慢或阻滞,产程进展缓慢 [5]。枕后位会造成胎头衔接较晚或俯屈不良,使胎先露不能紧贴宫颈及子宫下段,使子宫收缩乏力或收缩不协调,宫颈扩张缓慢;枕骨位于骨盆后方会持续压迫直肠,反射性促使产妇过早使用腹压,产妇容易疲劳,还可引起宫颈前唇水肿 [8]。羊水中的胎儿是可动性机体,在子宫收缩力、胎儿重力和羊水浮力的共同作用下,使胎儿绕自身轴产生旋转运动 [9]。产妇仰卧时,胎儿背部的重心受重力作用下沉,压向子宫后壁。

持续性枕后位由于胎头俯屈不良,通过骨盆各平面径线增大,造成胎头内旋转及下降困难,形成头盆不称。徒手旋转胎头持续性枕后位的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使胎头通过产道的径线缩短2 cm而娩出 [10]。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破膜前采取自由体位,破膜后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卧位,可使胎儿的背部重心在羊水浮力和胎儿重力形成的有效合力作用下,向产妇腹前方向移动,带动胎头枕部向前旋转 [11];在宫口近全及开全时,先露达棘下1.5~2 cm,产妇屈腿屈髋,术者将右手食指和中指置于胎儿后囟骨缝处,以此为支点,宫缩时轻用力旋转抬头90°或135°,使其呈枕前位。因术者右手不进入阴道或盆腔,不会引起产妇强烈不适及损伤产道;不上推胎头,故不易因盆腔空虚而导致脐带脱垂;术者两指作用于胎头颅缝骨质,不增加胎儿损伤。操作时产妇曲腿屈髋,耻骨联合上抬,使出口前后径增大1.5~2.0 cm,并纠正骨盆倾斜度,提供更好的分娩空间,改变胎头娩出方向,利于胎头旋转及下降 [12]。观察组转位成功率、经阴自然分娩率高于采用徒手法转胎头的对照组,而剖宫产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两指法纠正纠正胎儿持续性枕后位效果良好。但胎儿先露位置较低时若采用两指法旋转胎头不成功,剖宫产时易引起子宫下段裂伤,取胎儿困难 [13];产程中要保持协调有力的宫缩才能促进宫口扩张、胎头内旋转及下降,胎头转位成功 [14];在两指法转胎头操作中需要强有力的宫缩,否则即使操作成功,没有有力的宫缩,胎头会再次回旋成枕后位 [15];发现宫缩乏力(无胎儿窘迫时)应及时静滴缩宫素,在宫口开大6 cm时人工破膜,使先露直接压迫宫颈,加强反射性宫缩。

总之,两指法转胎头是纠正胎儿持续性枕后位的良好方法,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两指法转胎头,使持续性枕后位造成的难产变为顺产,提高自然分娩率,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猜你喜欢

后位指法胎头
论后位继承制度的适用价值与立法构建*
bB 调大号指法研究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后位子宫会影响怀孕吗
论钢琴初级程度学生指法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钢琴音阶的指法研究
单簧管新指法的研究与有效运用
胎头高直位的诊断与治疗
胎头位置异常临床分析体会
新式剖宫产手术中应用改良胎吸术助娩胎头5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