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巾防腐剂问题风波的警示
——如何负责任地对待企业和正确引导消费者
2015-04-04胡慧敏
胡慧敏/文
湿巾防腐剂问题风波的警示
——如何负责任地对待企业和正确引导消费者
Warning of the Wet Wipes Preservatives Rumpus
编者按:2015年9月14日,上海消保委发布的上海市流通领域湿巾比较实验结果,引起了湿巾防腐剂的风波,为了负责任地对待行业和生产企业以及正确引导消费者,《消费日报》记者胡慧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报道,发文前经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江曼霞秘书长审改。本刊转载此文,希望生产企业能更好地了解行业相关标准情况,并从此次风波中得到警示。
一、“消费警示”引发的风波
日前,上海市消保委从上海各大型超市、百货店及网络平台等流通渠道,购买了价格从几元到40多元不等的50件湿巾样品,参照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27728-2011湿巾》和国家标准《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对湿巾样品的pH值、可迁移荧光增白剂和微生物等指标进行了比较试验。此外,消保委还检测了样品中是否含CIT(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MIT(甲基异噻唑啉酮)两种防腐剂成分。
根据我国现行的湿巾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50件样品的pH值、可迁移荧光增白剂指标全部合格,在微生物指标方面,只有芭米瑞婴儿芦荟湿巾(韩国产品)与三仕达卫生湿巾(婴用)两件样品的细菌菌落总数超标。
此前,2015年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对上海市生产、实体店和网店销售的49批次(纸巾纸含湿巾)抽查中,所检产品均合格。抽查的项目为湿巾产品的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真菌菌落总数等项目。上海质监局的抽查是根据国家标准《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进行的。消保委此次比较试验的结果与上海质监局的抽查结果基本相符,说明湿巾产品合格率较高,整体质量良好。
在标准之外增加的防腐剂检测项目中,消保委的结论是“50件样品中有21件测出了防腐剂CIT,检出率达42%”。并公布了21件样品的品牌和制造商名单,包括国内(含台湾)品牌如康贝、启初、安亲安贝、五月花、妮飘、心相印等,而国际品牌“表现良好”。
上海市消保委于9月14日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了上海市流通领域湿巾比较试验的结果,向社会发出“消费警示”。虽然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表示,检测结果并非表示国产品牌不合格,而是国内根本没有针对湿巾的与防腐剂相关的标准。但每次有类似的榜单发布,都会让许多媒体狂炒,之后一系列媒体用类似“有毒湿纸巾被曝光”、“含灼伤成分”之类的标题开始传播这个消息。掀起湿巾防腐剂问题风波。
甚至某些媒体用《某某品牌湿巾产品CIT超标上消保委黑榜》或《上海抽检湿巾42%含国际禁用防腐剂》等标题吸引受众眼球,而没有标准又何来“超标”?至于“抽检”,作者采访福建省消委会林秘书长,他说,消委会做的都是比较试验,国家没有赋予消委会抽检的权力。
二、如何理性对待标准缺失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报道已经对企业、商家、消费者使用造成极大影响,有些厂家的湿巾被商家要求下架,部分消费者开始对国产湿巾失去信任。风波持续发酵,事态已向深度和广度扩散、蔓延,客户投诉,疑问不断,甚至有些与湿巾使用完全无关的疾病或不适,却因看到有关报道后都与湿巾扯上了关系,向企业投诉。
这严重误导了消费者,给行业健康发展制造了严重障碍,特别是把可能会造成皮肤过敏的风险说成吓人的“有毒”、“化学灼伤”等,造成消费者心理恐慌。这引起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和专家们的忧虑。
那么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标准缺失问题?专业人士在讨论中认为:
1.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很多产品的标准都是在不断地修订、完善,各类卫生用品的标准也是从无到有,与时俱进的。
2. 标准的缺失首先应该在学术和专业的层面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具体意见,向国家质监总局标准化委员会反映和立项制订相关标准。
3. 在国家标准未变更前不应大肆炒作,对企业发难是不公平的。
4. 上海消保委检测报告的严重缺陷是只公布是否检出,而没有量化的数据。许多产品中都有防腐剂,脱离剂量谈伤害只能是危言耸听。
5. 防腐剂是化妆类产品的重要添加成分,湿巾含有很多水分,如果没有防腐剂很快就孳生细菌了。不用湿巾改用湿毛巾装在塑料袋里如果没有防腐剂到使用时可能比你的手还要脏。
6. 在这次风波中,大家都聚焦在含CIT的4成产品,其实真正要注意的是细菌菌落总数超标的两种产品,以及MIT超标的两种产品,它们的含量浓度造成过敏诱发皮炎的可能性更高。
7. CIT/MIT在化妆品正常使用的浓度是达不到“灼伤”或“有毒”的伤害,最重要的风险是过敏,一部分人会对这类防腐剂敏感,诱发皮肤炎症。特别是宝宝出现红臀和湿疹。
8. 各个国家的标准不同,目前欧盟对CIT/MIT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日本对婴儿用的湿巾有严格规定,但对成人湿巾没有标准。我国对湿巾中CIT/MIT的使用还没有规范,在标准空缺期,湿巾生产企业特别是婴儿湿巾生产企业应主动使用更安全的防腐剂,不要使用甲醛、凯松(CIT)、三氯新、尼泊金酯类防腐剂。
9. 三聚氰胺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惊魂未定,影响到对其他快消品的信心。2014年以来从日本进口的纸尿裤大幅增加,很多消费者是盲目的从众心理,这已经对国内纸尿裤行业造成很大冲击。不久前,所谓国产卫生巾含荧光增白剂的网络谣言也对国产卫生巾行业造成干扰。不希望在湿巾质量和安全性有保障的情况下,步其后尘。
10. 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重重,国家经济下行需要拉动内需,一篇报道的误导可能会毁掉一个守法的企业,甚至一个朝阳产业。要维护企业正当权益,警惕唱衰和抹黑民族品牌的阴谋。
记得2006年国内二地市消委会发布“蚊香致癌”消费警示时,时任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处长张新玲说:某消协发布的消费警示,给消费者带来混乱认识,给企业造成了不利影响,使消费者失去信心,这不是一件好事。
三、产品安全性是消费者和企业的共同愿景
恒安集团的“心相印”湿巾和丝宝集团的全因爱(OEM外加工)湿巾在这次上海消保委公布的检出CIT名单内。这两个企业都有严格的品管体系,产品质量优良,在湿巾生产中严格执行国家发布的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并参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控制防腐剂的使用,以及做产品对皮肤的刺激性试验,其产品是合格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应企业要求,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委员会分别在9月15日和9月16日给恒安和丝宝出具了如下说明材料。
9月14日媒体发布题为上海抽检湿巾:42%含国际禁用防腐剂报道,并指出部分湿巾添加的防腐剂具有化学灼伤风险。14个湿巾知名品牌均被检出防腐剂CIT。
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委员会了解到:国家质监总局发布的《湿巾》(GB/T27728-2011)国家推荐标准中未包含禁用防腐剂目录。此外,现行的《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对甲基异噻唑啉酮(CIT)规定为允许限制使用,在化妆品中最大允许使用浓度为0.001125%。恒安集团/丝宝集团的心相印/全因爱湿巾,是严格按照《湿巾》国家标准,并参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进行生产。特此说明!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和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我国企业对于产品安全性的意识在不断提高,这是使消费者放心和维护品牌形象的大事。在面膜产品方面,与化妆品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在面部驻留的时间长,要求也更高,湿巾的发展趋势也会向国际标准靠拢。纸品标委会每年都会参加ISO国际标准会议,今年11月份将与日本卫生材料连合会就各自国家卫生用品的标准和安全性问题进行交流。
为了解正规湿巾生产企业对此事的看法,作者专程采访了该行业的领军企业福建恒安集团。
据恒安集团技术部门负责人表示,心相印品牌湿巾并没有不合格,“我国目前关于湿巾的国家标准没有针对防腐剂的指标做出规定,恒安严格按国家标准生产湿巾,并自觉按照国家化妆品卫生规范执行,CIT含量在化妆品国家标准范围之内。”
人体用湿巾可以分为普通湿巾和卫生湿巾两种。其中,卫生湿巾主要用于消毒,杀菌剂是其主要成分之一。而普通湿巾多用于清洁,主要成分为非织造布和水,因水含量高易孳生细菌,需添加适量防腐剂用于保持产品的卫生。
为此事,作者采访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相关部门,执法监督处的李处长表示,产品质量合格与不合格,是政府主管质量的权威部门进行公布,质量主管部门在进行产品质量监督过程中,依据国家的标准,通过合法的检验机构,检测结果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公布,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中介机构是政府与企业间起桥梁,只能根据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检验结果,帮助企业自律,引导消费。即使是负责流通领域的监管部门,在流通领域抽检的产品还得与生产企业核实产品的真实性,才能将抽检结果进行公布。
四、风波的警示
专家表示,发出“湿巾”之类“消费警示”的消委会,本是想引导消费,其本意是好的,但却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湿巾风波”。这么多年来,全国各级消委会、消协针对一些现象及时地发布消费警示,引导消费,已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充分信任。今后这一功能无疑还将继续强化。但与此同时,各级消委会、消协应积极地与各协会沟通,尽快完善“警示机制”才能增加“消费警示”的权威性、真实性与准确性。要求媒体也应从此次风波中吸取教训,任何信息都要严谨、慎重、负责任地进行宣传,不哗众取宠,不断章取义,不道听途说,对消费者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国家标准订得好不好,对不对,要不要改,这是监管层面专业、学术的讨论范畴。但至少国家标准未变更前,不应如此炒作。判定产品质量好坏、产品是否安全,要科学、全面、严肃。
企业从这次风波中也要得到警示,国家标准暂时缺失的,有条件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了解国际标准,尽量采用天然环保的材料,做好危机的应急方案。
(转载自《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