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制宜”临床体会
2015-04-04李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7期
李 艳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
证治集粹
“因时制宜”临床体会
李 艳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
“因时制宜”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原则,强调处方用药应考虑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此也是整体观的体现。随着气温逐渐上升,阳热日盛,则热邪滞留体内机率增加,此时就诊即使患者有明显的外在寒象,也须仔细辨别有无兼杂热证,且在用药时避免使用过于温热之品,现举一病例示之。
1 病案举例
刘某,男,47岁,2014年8月20日初诊。室外温度长期40度左右。4日前出现恶寒重,发热无汗,体温38.9℃,全身痛,为典型的伤寒证表现。初诊医生按《伤寒论》麻黄汤开方,服3剂后,病情不但未见好转,还出现了鼻衄。于是改投我处就诊,余视之,前症依旧,还见脉数,舌苔黄,且大便秘结已有数日。应为外感伤寒表证兼有里实热证。无汗是因为火热郁于里,阳气不能外达,气不行津所致。治宜疏风散寒解表兼清里热,用调胃承气汤加羌活、防风治之。大黄15g,炙甘草9g,芒硝12g,羌活12g,防风12g。方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炙甘草和中调胃、使泻下不伤正,羌活、防风疏风散寒解表。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连服2剂后;病减,再服2剂痊愈。
2 体 会
《灵枢·岁露论》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在临床治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时令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注意在不同的天时气候及时间节律条件下的治疗宜忌,做到“因时制宜”则临床疗效显著。
R249.7
B
1004-2814(2015)07-0681-01
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