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及意义
2015-04-04徐苏娟许烨许鹏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南京210004
徐苏娟,许烨,许鹏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南京210004)
剖宫产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及意义
徐苏娟,许烨,许鹏飞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南京210004)
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水平,探讨其在产后出血与产后输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
剖宫产患者242例,根据产后输血量分为正常组(未输血) 125例、少量出血组(输血500~1 600 mL) 79例、大量出血组(输血>1 600 mL) 74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血常规分析仪检测3组产前及大量出血组输血前后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水平。结果正常组、少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产前PT、APTT依次升高,FIB、PLT依次降低,P均<0.05。与输血前比较,大量出血组输血后第3天PT、APTT、TT降低,FIB、PLT升高,P均<0.05。结论剖宫产患者产前、输血过程中均出现凝血四项、PLT水平异常,监测其变化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及输血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产后出血;凝血四项;血小板;输血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 mL,是分娩严重并发症,短时间内大量失血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危及生命[1,2]。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凝血因子增加、天然抗凝剂减少、纤溶活性降低,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3]。凝血四项是反映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血小板(PLT)是参与凝血的主要物质。本研究观察产后出血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4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住院的待产妇242例,年龄20~45岁。均无肝肾功能异常、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无出血性疾病,未使用任何药物。根据产后输血量分为正常组(未输血) 125例、少量出血组(500~1 600 mL) 79例、大量出血组(输血>1 600 mL) 74例,3组年龄具有可比性。
1.2凝血四项及PLT检测3组于临产前及大量出血组输血前和输血后第1、3天,分别抽取静脉血3 mL,充分混匀后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日本Sysmex公司CA-7000自动凝血仪及其配套试剂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2 h内完成;采用日本Sysmex XS-800i血常规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血常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产前PT、APTT、FBG、PTX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与输血前比较,大量出血组输血后第3天PT、APTT、TT降低,FBG、PLT升高,P均<0.05。见表2。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主要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4]。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产后出血患者病死率降低[5],但发病率增加[6]。产后出血的主要防治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避免发展为凶险型产后出血。当产后出血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大量输血也不能挽救产妇生命。明确产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可为产后出血的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本研究发现,产后出血产妇PT、APTT随出血量增多而升高,FIB、PLT随出血量增加而减少,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7~9]。说明产后出血产妇其凝血功能存在异常,主要表现为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减少;而且,FIB、PLT减少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障碍。3组间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罗春梅等[7]研究结果相反。其原因可能是与TT相关的凝血共同途径在产后出血中发挥作用较小;另一方面所选择样本不同,罗春梅等研究对象是剖腹产产妇,本研究样本为所有待产孕妇。
表1 3组产前凝血四项及PLT比较(±s)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少量出血组比较,△P<0.05。
组别 n PT(s) APTT(s) TT(s) FIB(g/L) PLT(×109/L)正常组 125 10.35±0.63 27.64±3.39 17.53±1.05 3.60±0.53 184.40±49.78少量出血组 79 11.12±0.90* 29.31±5.80* 17.59±2.22 3.08±0.82* 173.38±57.19*大量出血组 74 12.74±3.31*△ 34.49±12.71*△ 18.23±5.34 2.76±1.19*△ 154.03±60.10*△
表2 大量出血组输血前后凝血四项及PLT比较(n=74,±s)
注:与输血前比较,*P<0.05。
观察时间 PT(s) APTT(s) TT(s) FIB(g/L) PLT(×109/L)输血前 12.80±3.35 34.68±12.62 18.11±5.35 2.83±1.18 156.93±59.18输血后第1天 13.30±2.45 39.08±19.91 19.54±7.80 2.19±1.03 113.42±46.40输血后第3天 11.77±1.58* 30.95±6.28* 16.39±3.19* 3.19±0.86* 159.10±93.94*
与输血前比较,产后大量出血组输血后第1天PT、APTT、TT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升高,同时FIG、PLT不增反降;这可能与大出血造成凝血因子、凝血物质流失,止血过程中凝血因子、凝血物质消耗,大量输血的稀释作用等有关[10]。聂咏梅等[11]报道,当患者机体深部温度低于35℃时,会因为低温引起凝血障碍。临床进行大量输血抢救措施时,一般采用加压的快速输注法,即快速输注未加温的冷血,受血者体温下降[12]。因此,对于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可根据病情,在输血的同时及时检测其凝血功能,防止出现输血并发症。输血后第3天产后大量出血组患者凝血四项、PLT基本回到正常值;说明及时输血对产后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及PLT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3]。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前已出现凝血四项、PLT异常,因此,分娩前检测凝血四项、PLT有利于及时发现并预防产后出血发生。产后大量出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应监测凝血四项及PLT,以减少输血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
[2]郭争平,刘秀平.成分输血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16) : 98-98.
[3]丁辉,张玲美.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1) : 645-648.
[4]Knight M,Callaghan WM,Berg C,et al.Trends in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high resource countries: a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llaborative Group[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09(9) : 55.
[5]Berg CJ,Callaghan WM,Syverson C,et al.Pregnancy-relate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1998 to 2005[J].Obstet Gynecol,2010,116(6) : 1302-1309.
[6]Callaghan WM,Creanga AA,Kuklina EV,et al.Severe maternal morbidity among delivery and postpartum hospital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Obstet Gynecol,2012,120(5) : 1029-1036.
[7]罗春梅,晏宁.110例静止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指标的变化[J].重庆医学,2009,38(24) : 3419-3419.
[8]黄衍锋,郑望春,叶晓涛,等.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4项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 : 119-121.
[9]Erhabor O,Isaac I,Muhammad A,et al.Some hemostatic parameters in women with obstetric hemorrhage in Sokoto,Nigeria[J].Int J Womens Health,2013(5) : 285-291.
[10]Huissoud C,Carrabin N,Audibert F,et al.Bedside assessment of fibrinogen level in postpartum haemorrhage by thrombelastometry [J].BJOG,2009,116(8) : 1097-1102.
[11]聂咏梅,李志强,徐文皓.大量输血时可能出现的代谢问题[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5) : 371-374.
[12]李志强.现代血液病输血疗法[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198-357.
[13]田维涛,张碧霞,张彤.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检测结果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9,(2) : 228-229.
(收稿日期:2014-09-23)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 20-0072-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714.46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