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考
2015-04-04田秀丽
田秀丽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双庙乡畜牧兽医站,四川达州 635750)
达川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考
田秀丽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双庙乡畜牧兽医站,四川达州 63575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开启发展新阶段指明了方向。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快速发展,养殖面源污染日益凸显。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牧互动的畜牧经济,构建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健康养殖的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达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概况,提出了生态畜牧业发展主要措施。
生态;畜牧业;思考
达川区作为畜牧业大县、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畜牧业已连续35年稳步发展。畜牧经济已占农村经济半璧河山,既是全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全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达川区畜牧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随之而来的养殖面源污染也日益凸显,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畜牧经济已成为达川区促进现代牧业发展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生态畜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达川区着力标准化示范创建,全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全区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养殖、良种化生产有序推进;生产规范化、粪污无害化,“种养结合、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初步形成。目前,所有备案的356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了沼气池、化粪池、毁尸坑等,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95%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实现了达标排放,粪污得到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养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4年全区新建标准化养殖圈舍5.6万m2、沼气池2.5万m3、化粪池4.3万m3、排污管道1.2万m,推广人工种草3333.33hm2、冬闲田土种草666.67hm2、秸杆处理利用16万t,农作物秸秆养畜利用率达到40%。
2 生态畜牧业发展制约因素
2.1 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比重低
目前,我区畜牧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养殖面源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农牧循环比重不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养殖户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
2.2 畜禽粪污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投入巨大,全区无畜禽粪污治理专项资金,仅整合了区农能办农村户用沼气项目、生猪调出大县专项资金项目等部分资金用于畜禽粪污治理,面对巨额的畜禽粪污治理资金仍是杯水车薪,亟需政府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2.3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不高
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仅达37%,大多数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污未经有机肥加工生产、沼气发电等大规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发有较大提升空间。
3 生态畜牧业发展措施
3.1 狠抓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畜牧产业
3.1.1 科学划分畜禽养殖区域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将全区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结合我区种植业发展规划,将畜牧产业重点规划在赵双木环线、金管石走廊、麻大亭片区等种植业发达地区,使养殖业与种植业同步发展,为实现种养结合、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
3.1.2 分类治理畜禽养殖污染
对已建养殖场,禁养区内的坚决取缔或搬迁,限养区内的实行限量饲养、限期治理,污染物达标排放,对那些不愿治理、治理效果差、治理后仍然无法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强制关闭,不再批准限养区内发展畜禽养殖;对在建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切实控制养殖面源污染;对待建养殖场,禁养区内不再规划、批准新建畜禽养殖场,限养区、非禁养区加强审批,严格准入。
3.2 狠抓粪污治理,发展生态畜牧产业
3.2.1 严格建设标准
在审批上,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实行审批制度,经审批合格后才能动工修建。在选址上,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净污分设、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畜牧循环经济原则和技术措施进行选址。同时,所有的规模养殖场(小区)都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上,要求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配套建设动物防疫、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明确动物防疫距离,确保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设质量。
3.2.2 生态循环生产
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的循环经济模式,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加强沼气池、沉淀净化池、滴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畜牧产业发展体系。一是推行“种养结合、长藤结瓜”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畜(禽)+沼+菜(果、林、花卉、药、渔等)”养殖方式,沼渣、沼液为周边蔬菜基地、林果基地等提供种植肥源;二是推行“沼气发电,分户使用”生态养殖模式。养殖场产生的粪污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为本场和周边农户用作生活燃料,将养殖产生的粪污变废为宝,进行资源化开发利用。三是推行“生物发酵,粪污零排放”生态养殖模式。粪污经发酵床床体垫料中微生物分解处理,垫料制作有机肥,实现循环利用。
3.2.3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资本投资生态畜牧业建设,增强生态畜牧业发展活力。一是统筹安排现有项目。加强畜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向生态畜牧业倾斜,加快提升发展水平。二是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在巩固现有政策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区本级财政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投入,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长效投入机制,提升生态畜牧业发展档次。三是创新拓宽融资渠道。采取贷款担保、政策保险、贷款贴息等方式,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投融资和担保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灵活高效的投入新机制。
3.3 狠抓品质提升,促进牧业提质增效
3.3.1 建立健康养殖机制
积极开展“一卡三书四档”监管,坚持口蹄疫、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
3.3.2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建设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全面推行畜禽养殖“三改四化五良八统”生产技术规程,实现畜禽标准化生产。
3.3.3 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全力实施“稳猪禽、兴牛羊”战略,在巩固发展生猪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节粮型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禽,加大优质牧草种植和农作物秸秆养畜综合开发利用,努力开展“以草换肉”工程和秸秆养畜示范项目,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养殖。
3.4 狠抓科技支撑,广谱牧业先进技术
大力实施“技术走基层”、“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畜牧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活动,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科技实用人才、畜牧技术人员对养殖户实行零距离服务与指导,使广大养殖户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讲诚信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