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牦牛产业基本情况情调查
2015-04-04闫德财
闫德财
(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青海祁连 510499)
祁连县牦牛产业基本情况情调查
闫德财
(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青海祁连 510499)
1 基本情况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与门源、大通县接壤,南与海晏、刚察县相连,西与天峻县为邻,北及西北与甘肃省酒泉、肃南、民乐、山丹县为界,县域土地总面积1.478万km2,折合147.81万hm2,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3%,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1%。全县耕地面积2306.6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15%,林业用地面积16.74万hm2,占11.3%;天然草地面积117.6万hm2,占79.56%;水域、工矿及居用地等2466.67hm2,占0.16%;未利用地12.99万hm2,占8.78%。由此可见全县牧草地比例大,在土地结构中占很大比例。全县天然草地面积117.61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100.59万hm2,在可利用草地面积中,冬春草地面积50.31万hm2,夏秋草地面积50.28万hm2。县境天然草地以山地草旬类草地为主体。
全县辖七个乡镇四十五个行政村,其中牧业乡镇5个、牧业村21个、农业乡镇2个、农业村24个。全县总人口4.63万人,乡镇农牧业人口3.72万人、8,592户;牧业人口1.92万人,4307户;农业人口1.8万人,4285户。在农牧业人口中,有藏、蒙古、回、撒拉、汉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农牧业总人口的77.9%。
2 牦牛资源状况
祁连县东西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中部则是农牧结合。畜种构成以藏羊、牦牛为主,中部小块农区有部分草地放牧牛、羊,绵羊育肥和黄牛杂交改良。这种构成和布局是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全县牦牛存栏16. 89万头,占总牲畜的14.37%;能繁母牛存栏6.5万头,年均繁育犊牛近4万头
3 品种特征
3.1 外貌及适应性
3.1.1 外貌:牦牛体躯深长,成年牦公体长率为115.49%,牦牛母牛为111%以上。除母牛外前躯较为雄壮。肩端到肘至髋结节再至臀的联线以下,包括胸部的体表下,包括胸部的体表部位着生粗长的毛,同尾巴一起围于体侧、胸、四肢及后躯,故称“裙毛”。
体躯:牦公耆甲高大,肥厚,母牛较单薄,该区多生有粗长的毛,背短,由于肋长而略偏,肋弓开张较差,故背宽不够,腰长而平直,宽度比背部为佳,短而斜,肌肉不够丰满。骨中线呈屋脊状,加之坐骨端较窄,故多为尖尻,特别是营养不良的春季,则更为明显。尾根高起,尾椎骨粗壮。从尾根至尾尖丛生如帚状的粗长尾毛,胸深充分,胸宽不显。
毛色:黑色占绝大多数约占80%,黑白花约占10%,青色占4%,驼色约占4%,白色约占2%左右。
3.1.2 适应性: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唯一适应高寒牧区的优势牛种,它能生活在海拔3000m以上气候寒冷,枯草期长的自然环境。能利用其他牲畜难以生存的高山草地,对低压和空气稀薄的地区和寒冷,高山草地更具有非凡的适应性。由于牦牛长期生活在高山草甸低草处,所以对于低草的利用性能较高,牦牛齿质坚硬,门齿面比黄牛宽而平直,舌端宽,纯圆,而且丝状乳头发达,鼻镜小,嘴薄而灵活。对于生长很低的牧草和落在地面上的短草仍能啃食或舔 入口内。绵羊难以到达和利用的灌木林区,高山边远草场牦牛却能很好地利用。在地势陡峻的高山上放牧或驮运时如覆平地。牦牛的四肢强健有力,蹄质坚实,蹄尖狭窄锐利,蹄底宽大,足掌有柔软的角质,这种蹄可减缓其体垂向下滑动的速度和冲力,在陡峻高山上行走自如。牦牛放牧地区,只有山羊才能到达,草场被积雪覆盖的情况下,可为其他家畜开道。
3.2 体尺及体体重
成年公牛体高116.86±4.61cm、体长134.96±8.97cm、胸围175.46±8.76cm、管围19.91±1.80cm、体重317.43±8.76kg;成年母牛体高103.42±4.26cm、体长115.31±6.97cm、胸围151.41±7.26cm、管围15.78±1.47cm、体重180.63±6.78kg。
3.3 牦牛在祁连的分布情况
与藏羊相同,主要集中于六个牧业乡,占93.6%两个农业乡也养有部分牦牛,占牦牛总数的6.39%。
3.4 饲养管理
祁连牦牛采用终年高山放牧,饲养管理粗放,无补饲。寒冷冬季除母牛和幼年牛在冬圈放牧外,散牛一般都处于高山草旬区游牧。近来由于受草山压力影响,加上实行“稳定牛,发展羊,限制马”的政策。数量发展较慢,基本保持在15~16万头左右。
4 生产性能介绍
(1)产肉性能
成年犍牛平均胴体重143.1kg,屠宰率45.07%;成年母牛平均胴体重78.4kg,屠宰率43.18%。
(2)成年母牛平均日产奶量为1.59kg。
(3)产毛性能:
经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各种牦牛983头,进行产毛量、绒、毛比例的测定。产毛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绒毛产量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减少。
5 品种选育工作开展情况
本县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全面实施牦牛“复壮”工程。紧紧围绕牦牛“复壮”,先后实施了以大力开展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治理草场退化,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改善牦牛生存环境为主的“温饱工程”;加强牦牛本品种选育,引进含1/2野血种牛,配合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用纯野牦牛冻精实施人工受精(新建牦牛冷配点三处),进一步更新和优化基因结构,提高良种化程度和个体生产性能为主的“种子工程”;提高牧民科学放牧和饲养管理水平以及疫病防治能力的“培训工程”。
建设围栏草场31.47万hm2,修建畜用暖棚2547幢/34.1万m2,解决人畜饮水3.14万人/23.9万头只,人工种草753.33hm2,治理草场退化5.33余万hm2,使草场年贮草能力达到了3.4万kg;先后引进含1/2野血牦牛798头,人工控制授配母牛4.7万头,生产含1/4野血犊牛3.14万头,使本地优良牦牛基数达到了6万头,占总牛数的35.3%;培训有文化,懂技术的放牧能手0.5余万人。大大推动了我县牦牛良种化进程。
6 工作思路与前景展望
6.1 优化特色品种结构,遏制品种退化
以牦牛、藏羊选育中心为技术服务平台,以畜牧业专业协会为纽带,依托本地区牲畜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本品种选育,提高个体生产性能,优化畜群结构,有效遏制品种退化,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
6.2 推动本品种选育体系建设,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两个中心选育、培育优良种公畜,协同指导核心群牧户开展本品种选育。以实施国家“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和切入点,逐步选育牲畜输出,加快许群周转。建立健全具有本地特色的选育、繁育、输出长效机制,推动特色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