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断
2015-04-04郭静
郭 静
(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 459000)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断
郭 静
(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 459000)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名红眼病(Pink eye),是主要危害牛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
红眼病;传染病;广泛分布
它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已经报道的病原有:牛摩勒氏杆菌(又名牛嗜血杆菌)、立可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某些病毒。较近的研究证明,牛摩勒氏杆菌是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但需在强烈的太阳紫外光照射下才产生典型的症状。从病眼的渗出物可分离到牛摩勒氏杆菌,但用此菌单独感染眼,或仅用紫外光照射,都不能引起本病,或仅产生很轻微的症状牛摩勒氏杆菌和紫外光的这种联合致病作用,也已由对自然病例所进行的长期观察所证实。有人认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可加强牛摩勒氏杆菌的致病作用。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也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被提出作为本病病原的微生物有: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立克次体、奈氏球菌、李氏杆菌等。目前一般认为主要由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引起。
1 流行病学
牛、绵羊、山羊、骆驼、鹿等,不分性别和年龄,均对本病易感,但幼年动物发病较多。自然传播的途径还不十分明确,同种动物可以通过直接或密切接触(例如头部的相互摩擦和通过打喷嚏、咳嗽)而传染,蝇类或某种飞蛾可机械地传递本病。被病畜的泪和鼻分泌物污染的饲料可能散播本病,牛摩勒氏杆菌可存在数月,因此,引进病牛或带菌牛,是牛群暴发本病的一个常见原因。据观察,牛和羊之间一般不能交互感染。
本病主要发生于天气炎热和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其他季节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多量地方流行性或流行性。青年牛群的发病率可高达60~90%。刮风、尘土等因素有利于病的传播。
2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7d,初期患眼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疼痛,其后角膜凸起,角膜周围血管充血、舒张,结膜和瞬膜红肿,或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色小点。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及角膜翳。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角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多数病例起初一侧眼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20~30d。病畜一般无全身症状,很少有发热现象,但眼球化脓时往往伴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和乳量减少等症状。多数可自然痊愈,但往往招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和失明。在放牧牛群,病牛可因双目失明而觅食困难,行动不便,曾见有滚坡摔死者。
在由衣原体致病的羊,尚可见瞬膜和结膜上形成直径为1~10cm的淋巴样滤泡。有的病羊发生关节炎、跛行(详见衣原体病)。
3 诊断
根据眼的临床症状,以及传播迅速和发病的季节性,不难对本病作出诊断。必要时可作微生物学检查或应用沉淀反应试验、凝集反应试验、间接血凝反应试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及荧光抗体技术以资确诊。
4 防制
患过本病的动物对重复感染有一定抵抗力,这也许是成年动物发病较少的原因之一。有人用牛摩勒氏杆菌制成疫苗,证明可刺激犊牛产生保护性免疫。”该菌有许多免疫性不同的菌株,用具有菌毛和血凝性的菌株制成多价苗才有预防作用。犊牛注苗后大约经过4周产生免疫力。
病畜立即隔离,早期治疗。彻底清除厩肥,消毒畜舍。在牧区流行时,应划定疫区,禁止牛、羊等牲畜出入流动。在夏秋季尚需注意灭蝇。避免强烈阳光刺激。
病畜可用2~4%硼酸水洗眼,拭干后再用3~5%弱蛋白‘银溶液滴人结合膜囊,每日2~3次。也可滴入青霉素溶液(每毫升含50001U),或涂四环素眼膏。如有角膜混浊或角膜翳时,可涂1~2%黄降汞软膏。国外应用0.05%酒石酸泰乐霉素溶液或6-甲强的松龙、青霉素和双氢链霉素混合液治疗,有较好疗效,还可用于带菌者。使用中药也有治疗效果。
[1] 王昌柏.一例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断与治疗[J].福建畜牧兽医,2015,(2):58.
[2] 李兴荣.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兽医学杂志,2014,(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