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动物防疫现状及对策
2015-04-04慕丽玮
慕丽玮
(荣成市石岛管理区港湾畜牧兽医站,山东荣成 264309)
浅谈农村动物防疫现状及对策
慕丽玮
(荣成市石岛管理区港湾畜牧兽医站,山东荣成 264309)
作为卫生防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动物防疫在推动畜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上意义深远。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的调整,传统的防疫方式也急需改变。尽管有新的防疫技术不断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旧存在一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自身工作经验,对当前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给出改进对策,以供参考。
动物;防疫;农村;问题;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难以准确掌握畜禽变化,造成畜禽防疫上漏针
尽管现在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对畜禽饲养和免疫情况都建立了档案,能够对新补栏的畜禽做到及时补针。但由于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防检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这样就必然造成了有些新补栏的畜禽防疫上漏针。
(2)饲养分散,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当前,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当前零星或者小规模分散养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禽类养殖,除了以养禽为收入主业的专业户外,绝大部分农户的养禽数量都在几只到几十只,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要抓好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畜禽的动物防疫养工作,就必须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3)防疫经费不足,防疫队伍不稳
没有一定的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工作难开展,在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过敏反应治疗费、反应死亡补偿费、防疫设备维护更新费都不能落实。村防检员以极其低廉的报酬承担了极其繁重的工作。加上组织形式松散,致使人员不稳,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局面。
(4)群众缺乏防疫意识,干涉免疫工作的执行
部分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防疫主动性,甚至抵触防疫工作。一是养殖户认为防疫员有可能会把其他养殖户的动物疫病传到自己养殖场。二是个别养殖户存有侥幸心理,未考虑如果发生重大疫情时的危害。三是开展一次免疫,养殖户要承担一定的防疫费用。四是个别养殖户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
2 应对之策
(1)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打造专业防疫队伍
各级地方政府要将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现在村级防检员每月的补贴。同时,预算一定的补偿经费,让在免疫中出现反应死亡的养殖户能在最短时间内领到补助。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防疫技术水平,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
(2)加大领导力度,推进防疫工作的开展
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政府要认真履行动物防疫的职责,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保密度”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认真实行动物防疫双轨制,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增强合力,推动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级到乡镇、乡镇级到村、村到户,严格技术要求,严格目标任务,严格工作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确保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3)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动物防疫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让养殖户认识到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产业的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觉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
(4)严格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加大对逃疫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完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切实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没有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的畜禽不予出具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准销售、宰杀和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加大对逃避检疫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法制意识,从而使养殖户由被动防疫变为主动防疫,促进全县(镇)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3 结语
当下,发展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动物防疫和标准化生产的必然选择。为此,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养殖户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
[1] 吕良西.做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9(5):59-59.
[2] 黄章生,李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动物保健,2014,(10):5-7.
[3] 裴智勇,赵蓓蓓.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2010,31(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