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雏温室小气候及其控制
2015-04-04巴奇
巴 奇
(辽宁省鞍山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种畜禽与草原管理站,辽宁鞍山 114014)
育雏温室小气候及其控制
巴 奇
(辽宁省鞍山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种畜禽与草原管理站,辽宁鞍山 114014)
正鸡舍中的小气候主要是指温度、湿度、空气、光照、风速等环境因素。
雏鸡;温室;环境因素
1 育雏室温度
育雏温度是指育雏器下的温度。育雏温室内的温度比育雏器下的温度低一些,这样可使育雏温室地面的温度有高、中、低3种差别,雏鸡可以按照自身需要选择其适宜温度。育雏温度,进雏后1~3d为34~35℃,4~7d降至32~33℃;以后每周降低2~3℃;到第六周降至18~20℃。测定舍温的温度计应挂在距离育雏器较远的墙上,高出地面1m处。育雏的温度因雏鸡品种、气候等不同和昼夜更替而有差异,特剖是要根据雏鸡的动态来调整。夜间外界温度低,雏鸡歇息不动,育雏温度应比白天高1℃。另外,外界气温低时育雏温度通常应高些,气温高时育雏温度则应低些;弱雏的育雏温度比健雏高一些。温度偏低时,雏鸡靠近热源,拥挤扎堆,时发尖叫,闭目无神,采食量减少,被挤压在下面的雏鸡有时发生窒息死亡。温度过低,容易引起雏鸡感冒,诱发白痢病,使死亡率增加。温度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伸颈,张口喘气,频频饮水,采食量减少。长期高温,则引起雏鸡呼吸道疾病和啄癖等。
2 育雏室湿度
湿度也是育雏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养鸡户不够重视。育雏温室内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相对湿度愈高,说明空气愈潮湿;相对湿度愈低,则说明空气愈干燥。雏鸡10日龄前适宜的湿度为60~65%,以后降至55~60%。育雏初期,由于垫料干燥,温室内常呈高温低湿,易使雏鸡体内失水增多,食欲不振,饮水频繁,绒毛干燥发脆,脚趾干瘪。另外,过于干燥也易导致尘土飞扬,引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因此,这一阶段必须注意温室内水分的补充。可在温室内过道或墙壁上面喷水增湿,或在火炉上放置1个水盆或水壶烧水产生蒸汽,以提高温室内湿度。10日龄以后,雏鸡发育很快,体重增加,采食量、饮飞量、呼吸量及排泄量与日俱增,温室内温度又逐渐下降,特别是在盛夏和梅雨季节,很容易发生湿度过大的情况。雏鸡对潮湿的环境很不适应,育雏温室内低温高湿时,会加剧低温对雏鸡的不良影响,雏鸡会感到更冷,这时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当育雏温室内高温高湿时,雏鸡的水分蒸发和体热散发受阻,感到闷热不适,雏鸡易患球虫病、曲霉菌病等。因此,这时要加强通风换气,注意勤换垫料,加添饮水时要防止水溢到地面或垫料上。
3 通风换气
雏鸡虽小,生长发育却很迅速,新陈代谢旺盛,需氧气量大,排出的有害气体增多,就会造成空气污浊,从而影响雏鸡的生长和健康。如育雏温室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雏鸡的呼吸次数显著增加,严重时雏鸡精神委靡,食欲减退,生长缓慢,体质下降。氨气的浓度过高,会引起雏鸡肺水肿、充血,刺激眼结膜引起角膜炎和结膜炎,并可诱发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硫化氢气体含量过高也会使雏鸡感到不适,食欲降低等。因此,要主意育雏温室的通风换气,及时排除有害气体,保持温室内空气新鲜,人进入育雏温室后无刺鼻、刺眼感觉。在通风换气的同时也要注意温室内温度的变化,防止贼风吹入,以免引起雏鸡感冒。
育雏温室通风换气的方法有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两种。开放式鸡舍的换气可利用自然通风来解决。其具体做法是:每天中午12时左右将朝阳的窗户适当开启,应从小到大最后呈半开状态。切不可突然将门窗大开,让冷风直吹雏鸡。开窗的时间一般为30min至1h。为防止温室温降低,通风前应提高舍温1~2℃,待通风完毕后再降到原来的温度。密闭式鸡舍通常通过动力机械(风机)进行强制通风。其通风量的具体要求是:冬季和早春为每分钟每只雏鸡0.03~0.06m3,夏季为每分钟每只雏鸡0.12m3。
4 光照
光照包括自然光照(太阳光)和人工光照(电灯光)两种。光照对雏鸡的采食、饮水、运动和健康生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成年后的生产性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合理的光照对雏鸡是极为有害的。光照时间过长,会使雏鸡提早性成熟,小公鸡早鸣,小母鸡过早开产。过早开产的鸡,体重轻,蛋重小,产蛋率低,产蛋持续期短,全年产蛋量不高。光照过强,雏鸡显得神经质,易惊群,容易寻起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而光照时间过短、强度过小,不仅影响到雏鸡的活动与采食,而且会使鸡性成熟推迟。异常光色如黄光、青光等,易引起雏鸡的恶癖。
合理的光照方案包括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两个方面。对于商品蛋鸡,应在育雏期和育成期采取人工控制光照来调节性成熟期间。
雏鸡出壳后头3d视力较弱,为保证采食和饮水,每天可采用23~24h的光照。从第四天起,按鸡舍的类型和季节采取不同的光照方案。密闭式鸡舍,雏鸡从孵出后的第四天起到20周龄(种鸡22周龄),每昼夜恒定光照8~10h。有条件的开放式鸡舍(有遮光设备,能控制光照时间),在制订4日龄以后的光照方案时,要考虑当地日照时间的变化。我国处于北半球,4月上旬到9月上旬孵出的雏鸡,其育成后期正处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时期,故本批鸡4日龄以后至20周龄(种鸡22周龄)均可采用自然光照;9月中旬到翌年3月下旬孵出的雏鸡,其大部分生长时期的日照时数不断增加,故本批鸡从4日龄至20周龄(种鸡22周龄)可控制光照时间。控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渐减法,即查出本批鸡达到20周龄(种鸡22周龄)的白天最长时间(如15h),然后加上3h作为出壳后第四天应采用的光照时间(18h)。以后每周减少光照20min,直到21周龄(种鸡23周龄)以后按产蛋鸡的光照制度给光。另一种是恒定法,即查出本批鸡达到20周龄(种鸡22周龄)时的白天最长的时间(不低于8h),从出壳后第四天起就一直保持这样的光照时间不变,到21专龄(种鸡23周龄)以后,则按产蛋鸡的光照制度给光。第一周龄内应稍亮些,每15m2鸡舍用1盏40W的白炽灯悬挂于离地面2m高的位置即可,第二周龄开始换用25W的灯泡就可以了。人工光照常用白炽灯泡,其功率以25~45W为宜,不可超过60W。
[1] 李金荣,舒国恒.育雏舍小气候的控制[J].Technical Advisor for Animal Husbandry,200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