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2015-04-03杨元花
杨元花
摘要:高校的心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各种心理培训的手段和技巧也层出不穷,但做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靠个人的心理咨询技巧还远远不够。综合笔者这么多年得工作经验,拼服务,重活动,抓队伍绝对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2-0063-0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往往是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同时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的形成是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变的标志。[1](P.3-4)目前,国内学者纷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做出很多探讨和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理念,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不一样。大多“模式”的构建方式都是从一个模式:从目标、原则、内容、方式、途径等方面逐一阐述,最大的困惑是构建的模式缺乏普遍的可操作性,所以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笔者试图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拼服务,重活动,抓队伍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内容,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操作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而健康地发展。
一、拼服务:独特视角跟进学生心理
一直以来,心理工作从不奢望与其它工作拼数量、拼质量,而是拼服务,把服务做细。在大多数工作告诉大家学生“干什么”时,心理工作扬它之长,告诉大家学生“想什么”。心理工作要做到学院、学工处战略部署到哪里,对学生心理就解读到哪里,跟踪到哪里,辅导到哪里;学生期盼到哪里,就把心理知识积聚到哪里,传递到哪里;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就跟进到哪里。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心理工作还不占主流的时代。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比较实用有效的服务内容。
心理咨询:每天服务。咨询室日常咨询一是要合理安排时间:为了方便学生记住咨询室的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都应该开放,这样方便学生想来每天都可以来,不用考虑哪天有老师,哪天没老师;二是要合理安排老师: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每个老师尽量一周值一个班,并且根据学生的问题尽量帮他预约擅长此类问题的老师,优化资源。
危机干预:24小时服务。应对心理危机学生,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值班专业人员的电话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应对危机事件;二是对确定为心理危机的学生必须有人24小时监护,随时掌握动态。
课堂教学:小班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91.89%的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多达5-6门。[1](P.8-9)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更自然的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小班教学环境明显要好于大班,人数少,互动好,手段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小班授课普遍受欢迎。心理重在预防和普及知识,小班课堂辐射广,效果好,所以小班课堂是心理知识进学生脑袋的重要平台。
科研业务:后续服务。没有哪个领域像心理学领域那样渴望学习,因为没有学习就会枯竭。增强业务能力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加强科研能力,也是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提升服务水平。专兼职老师的定期业务学习是保持工作积极性的源动力。
心理普查:联动服务。历时一个学期,从普查前的培训到学生的普查、到重点学生的回访、到学生的重点反馈、到所有新生的档案建立,没有机房、各学生院系、心理部、心理协会、专兼职心理老师的联合支持,要提供全程、全员、全力、全方位的服务是不太现实。这一联动服务要形成长效机制。
每月月报:追踪服务。为了畅通危机信息渠道,及时、准确掌握全院学生心理状况,以及重点关注对象的细微心理变化,这就需要定期跟踪,定期汇报,随时掌握最新动态,月报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至少有两个方面意义比较重大:一方面可以使咨询中心确切把握危机学生的真实信息,便于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管理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心理报纸:进宿舍服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很有必要出版《心理健康》等内设刊物并发放到学生宿舍,这种广泛宣传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传递院内外、国内外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对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重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心理
如果我们说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点”,通过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主“线”的话,那么通过开展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心理文化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面”。[3](P.3-4)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其特点是工作繁琐,全程贯穿,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依托各层次学生心理骨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具体举措为:
(一)创新常规活动指导人
常规活动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现场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普查回访、新生适应活动、心理健康报纸等。常规活动多,并且多半是带有指导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但是这些指导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心里,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必须在内容的选取和活动形式的设计上下功夫。学生有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举办特色活动塑造人
体验激发情感,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特色活动包括心理行为训练、心理素质大比拼、职业心理应激干预训练等。比如通过设置一些工作要求的训练情境和内容,让参加训练的学生在特定情境训练中体验心理上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和结束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认知上的调适。通过反复训练使受训者养成良好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应对模式。最终积淀成工作必需的基础心理素质。
(三)依托节日活动感染人
依托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心理活动。这些活动既有节日的气氛,又有心灵的触动,开展的好可以达到一定的心理辅导作用,比单纯的认知疗法有效果,活动效果很好。
(四)鼓励交流活动熏陶人
交流活动包括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等,交流活动应该因地制宜,紧跟时代特点,话当下心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如新生适应为主题的“以老带新,愉快生活”活动,还有“女生当自强”,“女生身心健康”交流活动等等。交流活动主要是围绕同学之间的碰撞,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这些话题的引领往往能够使他们在同辈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思想的共鸣,从而能够整合和审视自己的视角,然后踏着成长的阶梯曲折前进。这些成长都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但是是坚实有力量的。
三、抓队伍:站在高人的肩膀上依靠学生
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数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都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现状都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2](P.8-9)
在负责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老师看来,专门开展心理工作,全处开展心理工作,吸取师生智慧开展心理工作,是目前形势下做好心理工作的关键。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与一批有思想高度、有理论功底、有专业素养,真正服务学生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师生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守卫安全稳定这层底线。
心理中心人手少,成员除了心理日常工作,同时还承担授课任务,有的同时还是辅导员。要完成日常工作和很多活动几乎是不可能,专职教师更多是发挥统筹作用,宏观指导和规划设想。
(一)依靠兼职教师发挥专业作用
心理咨询室需要每天安排心理老师值班;心理回访的学生多达几百人;心理骨干素质拓展活动需要多组教师带队等等,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一个学校其它部门心理学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大力支持。
(二)依靠辅导员队伍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管理人员实行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辅导员这支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这是因为:一是这支队伍从事学生管理多年,洞悉学生心理,经验型基础良好,可塑性强,对他们加以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就可以向科学型迈进一大步。二是这支队伍与学生朝夕相处,没有哪支队伍比他们更能第一时间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支持学生,所以他们让我们依靠。
(三)依靠心理骨干发挥朋辈辅导作用
国内有关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找帮助,极少数人寻求专业的帮助。所以,朋辈辅导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相对于专业咨询而言,心理骨干更能为有需要的群体和个体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扶植。朋辈心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防患于未然。作为心理辅导工作的团队或教师由于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个体,因而也很难发现心理方面有问题的学生。但是,朋辈心理伙伴却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帮助找相关的辅导教师,成为老师的开展工作的左膀右臂。[3](P.250-251)
所有的努力,只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忧心健康、真情服务、铁肩担任,也就是用积极心理学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心理,积极发挥心理学话语权引导作用,力求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动变化中一以贯之,做勤勤恳恳的心理知识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吴晓艳.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维立体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2]郑淑杰.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的现状与对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3]怡红斌.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