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问题与路径
2015-04-03周春燕
周春燕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长效机制的构建来解决。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性,它要能反映当时的现实情况,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社会所出现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宏观体系构建与微观重点的分析来探究群众路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群众路线;长效机制;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20-04
自2013年6月在全党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基本结束。活动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响应,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坚持群众路线的结束,因此探究如何构建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性,它要能反映当时的现实情况,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社会所出现的突出问题。在构建整个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实践过程中,也会因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本文就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构建的背景现状、宏观体系和微观重点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通过全面系统地剖析来探究群众路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有效路径。
一、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构建的现状与问题
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下长效机制构建的背景与问题现状,从而为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建立指明方向。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历史方位做出了新判断:“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1]“四大危险”实质上就是我们党能否始终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的危险,“四大考验”实质上也是对我们党能否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的考验。因此在构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我们的党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条件背景和执政地位,并且特别针对作风建设、党群关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相应的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四大危险”、经受住“四大考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群众血肉相连。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通过这次活动,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2]总结起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党员干部思想教育不够深入。部分党员干部仅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群众工作要取得实效,光有完备的制度体系是不够的,最为关键的还是人。只有将制度的被动限制转换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党的群众路线观念才能深入人心;只有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每一名党员自发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贯彻实施党的群众路线。因此,如何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让群众路线深入人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群众路线工作重点不够突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包含着很多内容,但全面开展不代表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有重点、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应该是表现在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要重点针对这些问题建章立制,重点在联系服务群众、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制定和修订一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三是上下地方部门衔接不够紧密。群众工作在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的部门都有其相应的任务和重点,同时也是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在以往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容易出现上行下效的简单执行,缺少各级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因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彼此协调,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形式相结合,形成层层压紧、上下互动的良好工作局面。
四是基层服务群众的渠道不够畅通。有的地方基层基础薄弱的情况还没有改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畅、能力不强,贯彻群众路线到不了末端。基层是联系群众最为紧密的地方,如果基层不能很好的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就不能很好地向群众敞开大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强化群众监督。只有加强基层服务群众建设,才能有效地让群众为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判。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收尾不代表整个群众工作的结束,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来构建相应的长效机制,从而能够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让整个群众工作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
二、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构建的宏观体系
一个好的机制体制必须包括以下特征: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因此,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进行宏观把握,以形成完善有效的有机整体。在各个机制的彼此协调配合与相互作用中充分发挥其整体的最大效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两个实践对象: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所以机制构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再配合社会层面的宣传与监督,由此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机制体系,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与配合,让群众路线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一)从党员干部角度
1.强化思想教育机制,使群众路线深入人心
要让群众路线的理念深刻地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中,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就必须通过构建有效的思想教育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群众思想的构建是整个群众路线长效机制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一个环节,只有发自内心的“为民”观念,并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好党的群众工作。
构建思想教育机制,首先是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如建立和完善对党员干部的分层次的经常性的教育引导机制,坚持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分类实施,把教育与管理、监督、服务结合起来,把虚心向群众学习和接受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3]另外还有小组集体学习、党课培训、经验报告会、专题研讨会等等,不同的教育模式所起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内容若过于单一,则无法很好地激起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而丰富的教育内容则可以有效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内容要以群众路线理论为核心,可以同时结合党在历史上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用党的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和伟大意义来强化教育的内容。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当前形势下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牢固树立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理念。
2.构建干群沟通机制,实现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党群沟通机制就是指在党的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为了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党与群众沟通过程中的党、群众、信息、沟通渠道、沟通方式等要素之间构成的有机联动的整体。通过党群沟通机制的运行,党群之间就相关的问题有效互动,达成一致,形成共识,进而以党群关系和谐推动整个社会和谐。[4]要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就不能把教育和实践分割开来,不能只满足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而群众路线的实践环节中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党群沟通机制的畅通运行。
首先是沟通渠道的制度化。要让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有载体、深入群众有平台、服务群众有渠道,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接待群众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接访、约访、回访以及定期信访接待制度,大力推动接访约访工作常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5]另外,还需要逐步完善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信访制度等党群沟通的制度性渠道,把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反映到党组织中,实现党与群众的有效沟通,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沟通民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其次是注重基层党群沟通载体的建设。基层单位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党群沟通机制中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基层单位可以以各区域或者是以部门为单位建立较为独立且密集的群众联系点,丰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载体,打通联系渠道,拓宽服务平台。并且要使各项沟通工作科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有效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与问题。只有加强党群沟通载体的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3.构建评估考核机制,督促监督党员干部
评估与考核是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推动力,考评结果能够直观有效地反映出上一阶段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并对党员干部起到督促监督作用,激发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热情。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必须确保考核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增强考核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必须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的原则。[6]
首先是考评机制的科学性。考评机制必须有效直观地反映出上一阶段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所以要科学制定考评依据,不能再单纯地把GDP作为干部工作的考核标准,要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内容在内的相关考评条件。特别是对于人民群众所关切的问题的有效解决,应该重点量化为干部的考评成果中。通过有效科学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来科学评定党员干部的工作成果,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考核标准,使得考评机制科学化、体系化。
其次是考评机制的公正性。考评机制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能通过考评机制的建立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对于党员干部关于“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应该让人民群众作为考评的主体,由他们来评定党员干部,把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以此来强化考评机制的公正性。
最后是考评机制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对党员干部的考评结果,通过科学分析和系统总结,对前一阶段的群众工作进行总结。对工作上忽视的、薄弱的部分进行整改和补充;对于不正之风的出现,要严加制止;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同时,利用考核评定的结果作为选拔干部和奖惩的依据,以此有效激发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热情。
4.强化调研反馈机制,及时改善机制构建
为了保证整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化,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之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调研反馈机制,通过系统的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来及时“回头看”,通过调研反馈的分析结果对接下来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建章立制提供建议与指导。
调研反馈机制的及时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既会取得相应的工作成果,也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制定调研反馈机制的周期,配合相应的工作实践的时间段,及时总结成果经验和问题教训。调研反馈的周期还需注意重点的区分和范围划定的区分,建立相关定期调研反馈体系,以确保调研反馈机制的周期性和及时化。
调研反馈机制的专业化。因为社会调查科学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可以聘请专业机构,如国家统计局等,运用专业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媒体公示、民意调查、网络评议等方式方法,如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问卷调查、国家统计局民意调查等等。只有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统计分析后,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前一阶段工作的不足,才能为之后的实践活动做出科学的指导。
(二)从群众角度
1.强化群众监督机制,提升群众监督积极性
不同于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等,群众监督由于群众数量多、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岗位和阶层,因而可以对接触到的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如果能够有效地增强群众的监督意识,那么这种对于权利运作的监督就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但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封建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群众的民主精神与参与精神淡薄,再加上群众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许多群众对于监督反馈抱有畏难情绪。因而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和监督倡导宣传,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群众从社会各个方面依法行使监督权,提高群众监督反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首先是提升群众监督意识。这是构建群众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提升群众的监督意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只有有效及时地解决群众的困难与问题,才能让群众知道他们的监督是积极而有效的,能够通过监督这一途径给予群众之所需,解决群众之所难。另外,还需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和监督宣传的重要作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鼓励群众充分利用其监督的权利,以实现从强制监督到自愿监督的转变。
其次是搭建好群众监督平台。群众监督机制中的重要结构要素就是群众监督的平台,群众需要通过一定的平台渠道来实行其监督的权利,不然,加强群众监督只是纸上谈兵。群众监督的平台的构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问政和电视问政等等,通过这些广泛的监督平台来为群众提出诉求提供有效的渠道。
2.畅通表达反馈机制,有效解决群众诉求
同党员角度的调研反馈机制一样,群众角度同样需要有畅通的表达反馈机制来有效解决群众的诉求。从群众角度来说,表达反馈机制是群众监督成果的有效体现,以科学系统的机制运行来为群众提供最为有效的反馈渠道,来实现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的运行模式。
首先,基层组织要发挥与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作用。作为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组织,应该经常开展基层组织评议会等,搭建好群众反馈平台。其二,举报和信访是群众监督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保障群众基本诉求利益。其三,群众监督还要与媒体舆论监督相结合。新闻媒体作为国家政府的喉舌,也是群众表达诉求的重要窗口。对于破坏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曝光,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不应该将群众监督反馈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方法中,要适应新媒体新科技的大环境,灵活运用网络、移动终端等技术,依靠新的传播载体,进一步创新群众监督反馈方式。比如建立党务政务网站,公布党务政务信息,开辟“政务论坛”、“市民心声”、“网络问政”栏目。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为广大公民提供方便快捷、形式灵活、能经常性参政议政并行使监督权力的交流平台。
(三)从社会角度
党的群众路线的落实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支持,必须发挥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的积极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合力。在社会利益不断分化组合的情况下,不仅要加强党政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职能,也要发挥好各级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不仅要发挥好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作用,还要注重发挥其他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等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7]
三、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构建的微观重点
构建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既需要宏观层面上的整体把握,也需要从微观层面上进行突出重点分析。群众路线的主旨是“为民务实清廉”,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要予以格外的重视,要将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建设有机地融入到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构建之中,真正做到“务实”与“清廉”。只有最大程度地反映群众意愿、回应群众诉求,才能真正实现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最终目标。
首先是坚持改进作风建设。《中央关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中指出:“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之所以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首要的位置,是因为党内作风问题严重破坏了党群关系,群众对于部分共产党员所表现出来的不良作风极度不满。群众热切希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要走过场,所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聚焦反对“四风”,避免和防止形式主义成为重中之重。党中央明确指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力戒形式主义,不要走过场,做到‘不虚;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做到‘不空;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做到‘不偏,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实际上就是从作风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探索。改进调查研究,切记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改进会风,改进文风,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都是我们在构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过程中需要严格贯彻的细节问题。只有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突出作风建设,才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次是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2013年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四种危险”中,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属于消极影响最大的危险,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我们需要将反腐倡廉机制有机地融入到群众路线长效机制中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比如在思想教育机制中融入廉政教育,构建廉政文化体系;在群众监督机制中突出监督腐败工作重点等等。
总而言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大的工程,它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群众路线工作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把握细节。我们要从宏观体系中的三个维度来把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具体构建,也就是党员干部角度、群众角度和社会角度来综合考虑。在具体构建时要注意从意识机制、实践机制以及反馈机制等层面进行全面的剖析。最后再结合微观重点,即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来强化重点的把握。简言之,就是要认清时代背景、健全宏观体系、突出两个重点。在整个长效机制的构建中,背景与现状是需要把握的方向。宏观体系中各个部分相互协调与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和整个体系的作用。微观重点的突出,则是工作重心的具体把握。只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与相互作用,才能科学有效地显现出群众满意的群众路线长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4.
[3]曹和修.党教的群众路线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构建[J].人民论坛,2014.
[4]杨新红.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雷青松.构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4).
[6]唐踔.构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3).
[7]赵艳华.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建设的科学化水平[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8).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