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
2015-04-03田冬梅秦海生
■田冬梅 秦海生
玉米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
■田冬梅秦海生
1 玉米生产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意义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之首。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二位。玉米营养丰富,堪称“五谷之王”,籽粒含有73%的淀粉、8.5%的蛋白质、4.3%的脂肪,富含维生素,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目前,全球有1/3人口以玉米作为主食。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叶都是优质饲料,畜牧业发达国家70%~75%的玉米消费用于饲料。玉米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加工品种最多、链条最长和增值最高的谷类作物,深加工产品可达2000多种。
玉米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2014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3646.7万hm2(5.47亿亩),总产量2.16亿t,占粮食总产6.07亿t的35.59%,为我国粮食生产11连增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玉米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
我国玉米增产的潜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提高单产。目前高产纪录已达亩产850kg,但平均亩产量仅为395kg,相差2.15倍;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全国平均每亩3500株左右,而美国种植密度平均达到5000株。据专家分析,如果我国玉米在品种改良(如紧凑型高产品种)突破的基础上,种植密度每亩增加500株,再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亩产可提高100~150kg。二是扩大种植面积。东北地区通过推广抗旱播种技术、改大豆连作为大豆与玉米轮作等措施,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黄淮海地区通过套种改平播,可适当增加种植面积;西南地区通过增加间套种,西北地区通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及合理压夏扩秋,华南地区利用冬闲田等,都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或将达到3933.3万hm2(5.9亿亩)。
2 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玉米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种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玉米耕整地、种植和田间管理等环节机械化作业问题基本解决。目前玉米生产机械化瓶颈主要在机收。一些玉米主产区加大了玉米机收发展力度,使其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玉米联合收获机达28.9万台,全国玉米机收水平超过49%,进入快速发展通道。2014年我国玉米联合收获机新增6.8万台,总保有量达到35.7万台,玉米机收作业面积达到2133.3万hm2,全国玉米机收水平到达56.1%。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有三个方面。
(1)政策倾斜拉动。各地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拉动作用,对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械给予重点倾斜。2014年中央财政用于补贴购置玉米收获机的资金达3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补贴购置玉米收获机的资金7324万元。辽宁等省对购买玉米收获机实行敞开补贴,优先满足农民购机需求。河北省2015年38.7%的补贴资金用于了玉米收获机,新增机具超过9000台。
(2)典型示范带动。在玉米主产省创建8个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探索适宜区域特点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推进玉米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陕西省在4个县区实施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项目,示范县玉米机收水平最高达到93%,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3)公共服务促进。一是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订单作业,提高了玉米机收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了玉米机收市场规模。二是组织收获机跨地区机收,各地做好玉米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促进了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2014年主产区共有超过5.9万台玉米收获机参加跨区机收作业,约占机收总面积的15.6%。玉米机收亩平均价格80元左右,单机平均净收益超过4万元。三是各地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宣传资料等形式,做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提高机手操作水平和维修能力,为玉米机械化收获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3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发展趋势
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已基本成熟,生产厂商约200多家,形成4大阵容,年产能在8万台左右,具备大面积普及推广应用条件。从市场需求看,我国要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收获机增量空间非常之大。未来10年内,将玉米机收水平提高到95%,则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应达到65万台以上,增量为30万台;年报废更新需求量约为2.9万~4万台之间,两者合计保守估算年均增量为6.6万台左右。如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力度加大,则可以提前实现目标。
(1)玉米收获机产业集群形成。目前我国200多家玉米机械制造企业形成了4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山东为代表的玉米机械产业集群,其产销量约占全国玉米机械的70%左右;二是以河北、天津、北京为代表的玉米机械产业集群,约有30多家生产企业;三是河南郑州、洛阳为第三大玉米机械产业群,有约20家生产企业;四是以东北隹木斯地区的迪尔隹联为中心,形成了玉米机械产业群,近年来表现卓越,值得关注。
(2)玉米机械市场需求转型升级明显。从市场需求看,近两年来背负式收割机逐步淡出,2015年或将彻底退出市场;自走式2行机需求急剧下滑;3行机、4行机成黄淮玉米产区主导机型;随着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东北、西北、华北平原地区大型进口机(如9行机、小12行机)需求快速增长。国产与进口(或外资)品牌机对弈已白热化。6行及以上机型被外资和进口机垄断,3行、4行机国产与外资竞争激烈;国内同质化竞争加剧,洋品牌加入,迫使国产机升级换代,促进整个玉米机行业的转型升级。
(3)鲜食玉米、带青贮功能的玉米机械更受市场青睐。随着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呈快速上升态势。适应这一变化,具备收鲜食玉米的机器市场前景看好。在玉米产区,能同时进行秸秆青贮作业的玉米机械近两年来一枝独秀,在北方各玉米产区增势强劲,保持年均45%以上的增幅,可以说是农机产品中唯一“不愁销”的商品,拉动了秸秆养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4 加快我国玉米机收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农业部制定发布了《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重点针对制约玉米机械化发展的技术问题,突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对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前整地、播种、中耕施肥、植保、节水灌溉、收获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规范。要求各地在技术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技术内容,加强宣传、培训和指导,积极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大力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标准化和机械化。
(1)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要抓住机遇求发展。一是要提高关键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开发功能适宜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其工作部件要尽量通用。以降低成本,提高使用可靠性,便于维修和应用。二是提高机具利用率。开发收获机专用动力平台。换装割台,一机多用,或利用现有的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改进,将割台换成玉米收获割台,既可收获小麦也可收获玉米,可以提高收获机的利用率,这样的产品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三是开发生产新型玉米收获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针对玉米生产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机农艺相结合,研制新机型。为适应鲜食玉米的收获特点,设计生产穗茎兼收型专用糯玉米收获机等,今后玉米收获机的开发生产将朝着多品种方向发展,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四是政府行为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玉米收获机研究的扶持力度,鼓励产、学、研、推相结合,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玉米收获机。从农机的角度促进农机和农艺的融合,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对行收获主要用“扩口式”拨禾链机型和小行距摘穗机型。不对行收获主要用无链式摘穗机型和集中摘穗机型。五是研究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中原地区适宜推广前置还田技术,该种方式粉碎效果较好,还田均匀度高,可兼顾秸秆的清洁回收;东北及内蒙古等地区对秸秆还田要求相对不高,作业要求集中在摘穗和果穗剥皮方面,可推广中置或后置还田机型。六是研究秸秆青贮收获机型。西北、华北、东北、华中等广大玉米产区,因畜牧业快速发展,一次完成玉米机收兼秸秆青贮收获(或分段青贮收获)的机械呈放量发展之势。2013年以来玉米青贮收获机年增45%以上,释放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导向信号。七是发展籽粒直收机型。农场以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为基础,配套玉米专用收获台;中原地区以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开发玉米籽粒收获功能。
(2)大力组织跨区机收和社会化服务。按照“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牢固,作业收益稳定”的思路,以实现特定区域内的跨区作业服务为出发点,引导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区域内跨区作业服务,提高玉米机收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积极培育、扶持典型,发挥新型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要借鉴小麦跨区机收工作的经验,提高玉米跨区机收作业的组织水平。加强机具的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抓好玉米机收安全生产,建立、完善信息调度服务平台,特别是发挥好中国农机化信息网等“跨区作业直通车”的作用,完善跨区作业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玉米机械收获作业市场,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
(3)调整发展政策,保持均衡高效发展态势。目前玉米机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发展快的地区玉米机收已达85%以上,而发展慢的地方尚不足30%,有的地区甚至空白。对此要区别对待,尽快调整政策,以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一是农机管理部门应在考虑跨地区作业的条件下,把握玉米机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关系,使玉米机械台均负担机收面积稳定在67hm2(1000亩)左右,以保证玉米机械经营者有合理的投入产出期。机收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农机购置补贴应以更新换代机型为主。二是中央购机补贴资金要逐步扩大玉米收获机械补贴的实施范围,提高补贴力度,地方财政应对购置玉米收获机实施累加补贴。三是做好机具鉴定选型和质量监督工作,通过选型鉴定,质量跟踪,选择一批性能可靠、适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机型向社会公布,并通过召开玉米收获机械化现场会、推介会等形式,引导农民选用。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投诉监督,及时协调处理机械质量问题,督促生产厂家提高服务质量和三包水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玉米机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