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医学院校全面推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培养计划”*

2015-04-03汤军许希燕邬于川龙汉安王贵勤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卓越医学院校医师

汤军 许希燕 邬于川 龙汉安 王贵勤

(1.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泸州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教学研究

地方医学院校全面推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培养计划”*

汤军1许希燕1邬于川1龙汉安1王贵勤2Δ

(1.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泸州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文章在解析国家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对地方医学院校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思路与对策,全面推进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

地方医学院校;卓越医师培养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卫生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地方医学院由于受到诸如经费投入、教学与科研条件、师资力量和生源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教学质量与国家部委所属的重点医学院校相比,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地方性医科院校肩负着直接为基层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在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解决基层老百姓就医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地方医科院校如何适应当前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实施“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 地方医学院校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 地方医学院校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大多依靠办学规模扩大作为主要生存和发展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地方医学院校由于长期受到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也较为落后。如地方医学院校目前虽已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但这些实验中心具备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和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的需求[2]。加之由于地方医学院校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薄弱,在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仿真实验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的多媒体化、模拟化和网络化等方面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对“卓越医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2 地方医学院校教学方法落后

《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但地方高等医学院校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授课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基本上以灌输、模拟、验证为主,而对现代教学方法,如PBL教学,学生和教师都难以接受。一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 “灌输式”,导致部分学生不能适应PBL这种没有“答案”式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地方医学院校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比较落后,缺乏对新教学方法的相关学习,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受到过教育学的相关培训,并且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医疗工作,对教学的投入有限,加之他们对医学领域新的教学方法不很熟悉,甚至有的很陌生。因此,我们还需在教学理念上对教师、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培训。

1.3 地方医学院校现行课程结构模式陈旧

《意见》中提出了“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但目前地方医学院校课程结构模式陈旧,一方面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理论依据设置课程,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及人类与社会的联系,不能解决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只从生物医学观点看待疾病,往往只注重病人的症状、体征、诊断及药物治疗,这些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执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较远。另一方面仍是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基础与临床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在基础阶段学习缺乏目的性,不能有效的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临床阶段学习时,基础知识又已遗忘,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不能将临床与理论结合。

1.4 地方医学院校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意见》中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要求。但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相对紧缺,部分教师知识老化,学生考研与就业压力增强,相关行业法规的细化以及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等因素,致使地方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呈普遍下降的态势。如果任由这一现象的蔓延,势必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形成隐患,必将弱化教育质量,办不好社会和人们群众所期望的高等医学教育[3]。

1.5 地方医学院校学生评价考核体系不科学

《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长期以来,地方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测试过多注重学科知识考核,考核方式、方法单一、以期末一次考试就定终生,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以及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习不能融会贯通,轻视人文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卓越医师培养计划”要求。

2 地方医学院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思路与对策

2.1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培育卓越师资力量

突破地方医学院校卓越医生教育改革瓶颈问题就是必须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培育卓越的师资力量。第一,促使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地方医学院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医学院毕业留校的,没有参加科学的教育思想培训,对医学教育面临的改革形势缺乏清楚的认识。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对教师进行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培训,同时对“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相关的问题进行介绍,阐明此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应达到的目标,进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了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为“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下功夫强化医学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在改革中的执行力和创造力。首先大力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培训教师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学习、思想和生活的意识和方法,学会做导师,不断提升导学能力[4]。其次教师应通过加强自身学习,打破老化的、封闭性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吸收和补充新知识,从而改善、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最后,地方医学院校应注重医教结合,将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加强学校与医院联系,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培养,打通基础医学专业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学科壁垒,淡化专业界限,真正建立临床回归基础、基础切合临床的师资培养平台,推进医教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破解卓越医生教育难题。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模块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不是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纵向课程模式,而是以建立综合、临床核心课程等为主要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的课程设置结构模式。新的课程由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整合课程模块、早临床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临床综合方法与能力训练课程模块等7个模块组成。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以专业基础整合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临床综合方法与能力训练课程模块为核心,以临床综合方法与能力训练课程模块为重点,以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为基础,各模块相互协调统一,功能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3 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早期接触临床使医学生及早“感受医生、感受病人、感受医院、感受社会”,这对他们职业精神的塑造,对生命、对疾病的理解,前期与后续课程的贯通和加速知识的内化,奠定了十分必要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5]。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3.1 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

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早临床,体会医生角色,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加学习的动力,使基础知识与临床相结合,并将医学基础课程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有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参观医院、患者问诊、社区调查、观看录像、医护劳动等形式。把学生导向临床,使学生懂得医生在社会中的角色、使命,懂得作为医生应具备的条件、标准等,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素质。

2.3.2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融合临床案例

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往往理论多、内容枯燥,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合临床案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生动性,更加通俗易懂,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微生物学教学中突破基础和临床的界限,与临床各学科(尤其是传染科)进行合作教学,组织临床病例讨论,把临床医生请到基础课堂,结合临床特点讲解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在基础医学与临床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2.3.3 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训练

地方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训练,采取多样形式提升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包括基础课结束后的病区“观摩教学”与寒暑假进行的“预见习”两种形式。例如在学完“肾脏的生理功能”后,带领学生到病房探访相关病情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获得对肾功能各项指标、肾炎患者体征、少尿、多尿等抽象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寒暑假进行的“预见习”使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多想来了解医院的运作、医生的工作性质。二是强化临床实习过程管理,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要求,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基层见习,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提高临床技能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方面,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教学观念,缓解学生就业和考研对实践教学的冲击和压力,为卓越医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综合改革考试方法

探索建立综合化考试方式,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形成性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记分作业、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学习、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笔记等形式,同时兼顾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考核。

2.5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化医学人才的基本特征。对卓越医师培养必须重视并强化人文教育,形成坚实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素质,将人文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重视人文课程建设,形成完整、系统、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融人文教育于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关注人文精神的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从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伦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6];加强医德实践活动,让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耐心与患者交流,与病人有效沟通,增强学生责任感及对人文关爱意义的深刻理解。

3 结束语

总之,“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地方医学院校不断的研究、改革和创新,促使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

1 肖纯凌. 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32-33.

2 龚卫娟,史宏灿,王劲松,等. 省属综合性大学卓越医师培养的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6): 652-654

3 尹呈良,邓爱军,张洪刚,等. 地方医学院校卓越医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潍坊医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2): 209-210.

4 李明. 改革创新培养卓越医师[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 7(17): 17-19.

5 马静,杨丽莎,梁志清. 浅析“卓越医师”的教育培养[J]. 科技文汇, 2012, (2): 138-139.

6 周润,胡志,孙业桓,等. 基于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7): 48-49.

Local medical colleges implete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training plan”*

Tang Jun1, Xu Xi-yan1,Wu Yu-chuan1, Long Han-an1, Wang Gui-qin2Δ

(1.Instruction Section of Basic Medicine of Lu Zhou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Luzhou 646000;2.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of Lu Zhou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Luzhou 646000)

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成效研究"(编号:川教函〔2014〕156号)

汤军,女,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Email:tangjun.jw@163.com。

Δ通讯作者:王贵勤,女,讲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医学伦理学研究,Email:704028170@qq.com。

2015-4-10)

猜你喜欢

卓越医学院校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